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仗乎?打獵乎?給弄糊塗了!
2015/11/04 08:22:56瀏覽287|回應0|推薦1

打仗乎?打獵乎?給弄糊塗了!

◎百岳老查

日昨報載,國軍有一支「部落戰士」,且是支有「藍波戰士」美譽的神秘部隊,那就是鮮為人知的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山地後備連(目前全台共有廿二個連)」。平時該連雖只有連長一人,但到了戰時,經過動員召集到二百人之多。其神奇武器則是弓箭(必須能精準命中三○公尺外的目標)、吹箭、獵刀、橫掃悶棍及各式陷阱等「無聲武器」。據悉,該部隊平時負責山地戰場經營,執行山地動員整備及協力維護山地治安(此為警政民防業務);戰時必須執行反空降、反機降、反滲透、反突擊、反游擊等手段,進行山地守備任務(這太天方夜譚了)。

山地後備連的公開報導,連吹箭都有訓練,實在讓人嘆為觀止。(中央社)

筆者在軍中打滾好幾年,雖不是特戰與傘兵部隊,但卻受過傘訓,後來投入山林活動好多年,將軍事作戰與闖蕩山林之經驗結合起來看國軍這個「山地後備連」的相關報導,實在有種莫名所以與時空錯置之嚴重失衡感!西方國家一般所謂的「叢林戰」,大都指在廣袤的熱帶雨林或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作戰,即使是現在的科技戰爭有些地域還是難以避免在叢林中作戰,是以在地球上的特定區域內還是得保有叢林戰的訓練。而台灣區區小島南北縱長約三九五公里,東西最寬約一四四公里,一天就可以從最高的玉山頂抵達海邊,故台灣這廿二個「山地後備連」所為何來,此其一?

國軍從民國八十九年起就已經將之前的反攻「勝」戰的戰略構想,務實的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了,意味著在有限的國防資源條件下,以守勢戰略為指導,期能達成「預防戰爭」的目標。又自民國一○○至一○三年持續推動「精粹案」,將國防資源集中運用在能遂行「不讓敵人登陸立足」之主戰部隊原則指導下,建構一支「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力量。凡此戰略戰術之與時調整,與「山地後備連」之繼續存在有所矛盾,此其二?

依防衛作戰指導,於敵攻勢發起之後,置重點於「聯合截擊作戰」與「聯合泊地攻擊」兩個關鍵階段,趁著敵人兩棲船團航渡及泊地換乘戰力最脆弱之際,實施聯合截擊、泊地攻擊,以阻殲敵人於航渡中,進而不使敵人接近本土。這就說明了不讓敵人接近甚至不能讓敵人登陸本島,已是現代台海戰役的可能最後底線?若讓敵人登陸本島又已經打到山區,相信這戰役早就結束了,還可能動用到「山地後備連」嗎,此其三?

惟我國目前國防政策以防衛固守、預防戰爭為目標,山區地形又在島中央,說不打仗又訓練打游擊的山地後備連是不是有些矛盾?(中央社)

民國一○二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中指出,為因應中共二○二○年建置對台用武全面性作戰能力之威脅,國軍將持續積極籌獲各項防禦性武器裝備,並以「創新/不對稱」思維,強調使敵不敢、不願也不能進犯,使敵考量進犯成本與風險,在理性決策下不致貿然採取侵略行動,這就是一場「創新/不對稱」戰爭的思維與本質,故「山地後備連」與此思維本質已有所扞格,此其四?

打仗與打獵是完全不同的思維考量,國際局勢加上兩岸間情勢之發展,國軍只有主動因應,積極戰訓整備,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上發揮最高的嚇阻效應,不但要挺住「第一擊」,更要讓敵人為出拳的這一擊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這才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精義。因此,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的「山地後備連」,是該考慮將其自日益精實的國防體系移併到地方警政「民防」系統的時候了?2015.11.03.自由時報】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348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