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乃心靈壇域、修行道場
2014/03/20 09:17:20瀏覽232|回應0|推薦0

山,乃心靈壇域、修行道場

   

 言:

入山,登山,喜歡就去走,既簡單也毋須啥大道理,做好準備,一切就自自然然的進行。登山,除了有點苦行外,其餘的大概是滿滿的美好,從過程中去發現人世間的美好,去發現人生的美好,為這一切外緣俱足等助力而心存感恩。登山,有一種附加價值~修練,一路走來,心花朵朵,法喜充滿,若能以此態度登山,則靈心平和,妙悟真境,人、道與山相契相應,足動而心靜,心靜而仍不離動,動靜在一身也在一心,動靜皆無意,唯行者知登山就是這麼美妙!

 

一、山是修行道場

從宏觀角度看,宇宙是個大道場,人類是個小道場。道場裡有事物運行、變化的法則與規律,而人類不是道場裡的主角而是道場裡的行者。由微觀面向看,山是個大道場,山客是個小道場。深山裡,自然運作的法則有其規律性與不規律性,有其入山的潛規則以資依循,若輕言山「善變」,其實,並非山善變,而是山客違背道場成規,亂了套也亂了方寸,引發後遺!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寺廟裡,而是在社會中、在生活裡。要在修行中生活,更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有的人經年累月縱橫山林,看山經、念山經,讀山經、誦心經,說入山好修行,一修就是好多年,可是彆扭態度依然、心緒雜亂依舊、狂傲吹噓沒變,兩條腿雖然快走斷了,但山還是山,你還是依然故我,這枉費了入山好修行的附加價值。

 

二、山是心的淨土

隨著團隊入山,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團隊整體考量。只有鬆解自私、自是、自我之偏執心,你才能夠以大局為重,也才能夠享受自重與自在的互助。你真正有了團隊精神,在登山過程中時時以慈悲心、菩提心為念,律己寬人,沈靜而澄明地修,真心誠意且從從容容地去做,隊友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樂於與你為伍,別人也會如此對待你,調整好自己的修行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修好團隊的心,則一切情境與真境都會隨著你的發心而轉而順而提升。

山是一塊淨土,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與高超的視野去審視、容納屬於山的一切,去掉執著之心,包容一切的好與不好,你就會覺得山路越走越輕盈,心境越來越清明,看所有的隊友都是好伙伴,看一切的境都是好境,能夠實實在在地踏在這人間淨土上,福德無限,法喜充滿,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其實,修行和登山是併行的,山性佛性是每個人本就具有的,然而諸多山客只為了攻頂、只為了累積百岳數,而將登山之心給陷入繁忙而紛亂之執著中,汲汲營營到處跟隊,只可惜在這急亂中,忘記、失落了自己登山的最簡單之心,不知道最重要與最寶貴的修行,應該從最簡單的發心中去尋覓。心是淨土,在淨土上,山客能發現其本來面目,山客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信心能產生力量,認真向山林學習,好好的登山也好好的修心,騁目遊懷,收心歸念,以山為師,好好修那一片淨土,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是心淨土。

 

三、山是逆增上緣

在佛經裡有「逆增上緣」一說。據悉,釋迦牟尼佛有個叫提婆達多的堂弟,這堂弟卻處處和釋迦牟尼唱反調,不僅「破僧」還有四次「害佛」紀錄。其實,釋迦牟尼能夠得道且成就其偉大教義,這堂弟就是屬於逆增上緣助道的人。人,尤其是處在逆境的人,反而更能看清自己、激勵自己、明察情勢,自然就有了修正的機會與可能。也許有些人,對於你的登山活動、對於你的藉登山好修行的舉措不以為然,甚至澆冷水,但你不為所動,憑藉一股毅力、一股傻勁、一股信念,把山域視為你的道場,把否定你登山的阻力看成你的逆增上緣,以虔誠之心對待山林、對待每一次的登山,關心山,關心山友,關心登山活動,體諒這些讓你逆增上緣的外力,做山林的公僕,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對山靈的崇敬、是你無所求,這種無所掛礙的修行、這種樸實的登山態度,會讓你得到無比的快樂與欣慰。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鍛鍊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入山,怎麼樣才能轉逆境為逆增上緣呢?第一,要修堅忍。登山是艱苦的心靈活動,欲修行則要忍人所不能忍,要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視艱難逆境為坦途、為順境,尤要以平靜心、平常心來面對山林中所發生的一切事務。第二,要有觀照的智慧。凡發生的就是一種緣,在因緣俱足下,事情就自然而然的發生,是好是壞、是順是逆,都要用心觀照、都要理智判斷,充分體認「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之種種。山林間也是緣起如幻,心念不斷。今日在山上碰到再艱難的逆境,都要克服、都要安心,在逆境中用智慧觀照眼前的一切,化危為安,體味出離凡心之真諦。

 

四、山是療傷聖壇

有本叫《財富密碼》的書裡提到:「人的腦子裡只能裝下兩件事情,一件是你所渴望的,另一件是你所討厭的。」登山這檔事,可以使傷心的人找到快樂、失望的人找到希望。然而,心怎麼會傷呢?怎麼會失呢?總歸的說,你的心遺失了,在熙熙攘攘中遺失了你的本心,即使臨鏡也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個心靈受傷的人,不僅會向世俗投降、會向奮發繳械,更會走向困境深處。其實,心病還得自心醫,入山找心、入山醫心,是既簡單又有效的法門,一切山性,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再入山?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病,在行山過程中,有了戒、定、慧的體驗,更有了息滅貪瞋痴的可能性,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艱困的苦行永遠是心靈成長最好的催化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能體會梅花撲鼻的香氣?入山,發現自己,找回真心;淨化自己、淨化心靈。點亮心燈,洞徹無明,六祖慧能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登山用方寸種福田,把登山當作一種修行法門,對境練性,對山練心。當苦行與山心碰撞,當堅忍與境界融合,那顆高貴的靈魂置身於崇山峻嶺中,妙不可言,山可是療傷的華陀。

 

 語:

山是你心靈上的明鏡台,也是心靈的清淨處,時時勤登臨,久之你的心靈淨土自然被滌蕩得乾乾淨淨、一清二白,拂拭掉被紅塵沾染的身心塵埃,掃除心靈垃圾就是掃除煩惱。其他山友都是隨你登山修行的金剛道友,彼此關心,相互提醒與照顧。入山,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修行法門,入了山,舉足踐山徑,悅心有妙理凡不屬於山的 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妄念,無所執著,無所計較,充分體悟出登崇山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之真性靈真境界

                                         ~ 百岳老查 2014.03.19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1184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