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四診心法要訣(一)識病之要道、望診1~5 (20110327重新修訂)
006此明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也。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
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剋則死,得生則生。
註:
此明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也。
凡病人面青脈弦, 面赤脈洪,面黃脈緩, 面白脈浮, 面黑脈沉,
此為色脈相合,不病平人之候也。候也。
假如病人已見青色,不得弦脈,此為色脈相反,主為病之色脈也。
若得浮脈,是得剋色之脈,則主死也;
得沉脈,是得生色之脈,則主生也。其餘他色皆仿此。
007此以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也。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
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註:
此以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也。
脈奪者,脈微小也。色奪者,色不澤也。
新病正受邪制,故脈奪也。邪受未久,故色不奪也。
久病受邪己久,故色奪也。 久病不進,故脈不奪也。
若新病而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邪不盛也,故曰易巳。
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巳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難治。
008此以五色合五氣之診法也。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
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
註:
此以五色合五氣之診法也。
青、黃、赤、白、黑,
顯然彰於皮之外者五色也, 隱然含於皮之中者五氣也。
內光灼灼若動,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玉,
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並至,相生無病之容狀也。
若外見五色,內無含映,則為有色無氣。
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
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病,見之皆死,故雖不病,命必傾也。
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含光氣映出,則為有氣無色。
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
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病,見之皆生,故雖病困而不凶也。
009此明氣色並至容狀之診法也。
縞裹雄黃,脾狀並臻,縞裹紅肺,縞裹朱心,
縞裹黑赤,紫艷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
註:
此明氣色並至容狀之診法也。
縞,白羅也。如白羅裹雄黃,映出黃中透紅之色,
是脾之氣色並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淺紅,映出淺紅罩白之色,
是肺之氣色並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朱砂,映出深紅正赤之色,
是心之氣色並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艷之色,
是腎之氣色並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藍赤,映出藍中揚紅,石青之色,
是肝之氣色並至之容狀也。
010此明四時百病、五臟、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也。
青如蒼璧,不欲如藍。赤白裹朱,衄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終難。
註:
此明四時百病、五臟、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也。
蒼璧,碧玉也。藍,藍靛葉也。
經曰:青欲如蒼璧之色,即石青色,生青色也。
不欲如藍,即靛葉色,死青色也。
衄血,死血也。赭,代赭石也。
經曰: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生紅色也。
不欲如衄、赭,即死血,赭石之色,死紅色也。
重漆,光潤紫色也,炱,地上蒼枯黑土也。
經曰:黑欲如重漆,即光潤紫色,生黑色也。
不欲如炱,即枯黑土色,死黑色也。
白羽,白鵝羽也。枯,枯骨也。鹽,食鹽也。
經曰:白欲如鵝羽,即白而光澤如鵝羽之色,生白色也。
不欲如枯鹽,即枯骨,食鹽之色,死白色也。
經曰:黃欲如羅裹雄黃,即黃中透紅之色,生黃色也。
不欲如黃土,即枯黃土之色,死黃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