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媒:使用简体字是大幅度提升中国人识字率的功臣
2016/02/25 13:49:23瀏覽712|回應7|推薦4

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2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简化字提升识字率? 新中国建立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20%。如今,据估计,识字率已达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年轻人(15至24岁)的识字率为99.6%。

    许多专家将这种非凡成就归功于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积极推广的中文简体字。如今,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使用简体字,而台港澳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都曾主张简体字会提升国人的识字率。但在推广过程中,认为简体字会丧失传统汉字许多美学价值及本义的也大有人在。

    同时,随着计算机变得无处不在,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已经降低。还有人认为,繁体字与中国语言和传统之间存在更紧密、丰富的联系,他们称孔子、老子等中国先贤的经典著述充分了利用繁体字的多样性和表达力。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简体字为规范汉字,繁体字为仅用于特定情形的文字,如典礼仪式、书法、古文出版、诗词和研究等。

    中国使用简体字的初衷是加快提高民众识字率的进程。但如今许多人认为,鉴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经改善,简体字或许已无必要性。

    然而,考虑到如今世界上大部分说中文的人都在使用简体字,改变这种趋势将是难以想象之事。即便有人认为大部分人摆脱文盲状态乃是义务教育的功劳,但显而易见的是,使用简体字已成为大幅提高中国人识字率的强大工具之一。(作者塞萨尔·切拉拉,王会聪译)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471ccf&aid=47952514

 回應文章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26 11:17

                 ✨✨✨✨ 非繁非簡,需要的是文字革命 ✨✨✨✨

從漢字的演變來看,演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書寫工具的變化造成字體的變化,如由於毛筆的發明,字形就從篆文轉變為隸書,又發展出草書、行書,近代有了書寫更為便利的鋼筆、原子筆,草書就乏人問津了。

時下電腦漸成廣用的書寫工具,電腦的書寫功用已經不下於紙筆,漢字顯然有需要演變以適應電腦的必要。因此為了適乎時代,應乎需要,進行漢字的革命,使漢字既便於書寫,且易於閱讀,又利於輸入電腦,此其時矣!

而且人的一生,閱讀的時間實是遠遠大於書寫的時間,因此漢字的演進也要兼顧到辨識上的簡易性。此外,加強漢字造字原則的系統性和字理,也利於中文輸入電腦。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先生,近來從事「漢字基因工程」以電腦來理解漢字,發現繁體字的效果比簡體字更為優越,可見系統性和字理對電腦處理中文的重要性。

除了漢字的系統性和字理的形意關聯有利於電腦處理漢字,有利於人對漢字的理解之外,漢字發音的系統性和字聲的形音關聯,也有利於人對漢字的使用和輸入電腦。像那些不常用、罕用的字,如:鬩(細)牆、飽飫(浴)、祓(扶)除、屋椽(船)、天塹(欠)、齲(取)齒、斡(握)旋、陟(至)嶺、乾涸(何)、草菅(間)、笞(吃)打、靛(店)藍、柔荑(提)‧‧‧等等,很多很多,這些字詞極少用到口語上,一般人對之只認不讀,極少深究其音,但是要用到字音輸入電腦,麻煩可大了!只能猜估其音來輸入,結果白花了時間,還是得要翻查字典,大大阻礙了打字速度。

是以要改革漢字,光只是在現有的框架下,僅爭論繁簡兩套漢字孰優孰劣是不足的,對於有些漢字背離造字原則的偏頗和缺失,顯然有必要作出修正和調整,甚至還需作些創造性的轉化和改造,另創一些表意和表音的部首與新字體來取代背離造字原則的舊字,以使漢字更加符合字理之間與字聲之間的系統性。

如此一來,可使漢字充分發揮的指事、會意與形聲的功能,有助於人與電腦對漢字的理解與記憶,又易於讀音,利於人使用漢字輸入電腦與漢字的口語化。

況且,現代新生的知識和事物大大超過了古代人所知道的極限,如果漢字的造字原則仍然停留在古人所認知的範圍,未免就有所不足,或許我們應該不要拘限在祖先所留下的漢字舊體系裡面,需要因應時代的進展豐富漢字,增加新單字,造出一些「指事、會意」的新字或新部首,如基因、太空、自然變化、人造事物、社會結構等等方面,使漢字對現代的新知識和新事物有更明確精簡的表達能力,避免出現如克隆、巨蛋、芝士、聖嬰、托辣斯等等,礙眼又不能望文生義的字詞。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26 10:12

美媒地的論點可笑,大幅度提升中国人識字率的功臣是普及國民教育的結果,與使用簡体字無關。


reaizuguo*😻真正中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簡體字
2016/02/26 08:24
        電腦普及後,簡體字就成了“雞肋”嗎? 

Antimony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竟嘲简化字“亲不见,爱无心”:盖亦忘其颜之厚矣!
2016/02/25 14:13

网络普及之后,“文盲”率又是如此之低的今天,只要是一个能打字的人——无论它是否真能拿起笔来写几个字——都闲着没事儿要卖弄一下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这里不乏成为公众人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娱乐明星。某女星竟批驳简化字“亲不见,爱无心”切断了文化。这里,借用章太炎斥胡适等人推行白话文之词:“盖亦忘其颜之厚矣”!

“简化字切断了中华传统文化”这种论调,从20世纪初简化字“初出茅庐”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息。但是,今天还在反对简化字的人大概不知道,自秦定六国起,汉字自身的演化规律就一直是俗化、简化的。对简化字的规范不过是顺水推舟,而非割裂、断绝。

“亲不见”:亲,繁体作“親”。“親”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半部分原本不是今天看到的“亲”字,而是一个“”字——秦朝的李斯在刻石碑的时候去掉了一笔,才变成了后来的“親”字(至于这一笔为什么要去掉,那“木”字的一竖又为什么要勾起来,“反对派”们是不是也要穿越到秦朝去问一问?)。“”字下面是个“木”,意思是齐刷刷的草木,“親”的字义从“见”、从“”,实际是见草木至于土地的意思。“親”的“亲人”、“亲情”之义,完全是后世引申而得——人们认为世间最可以称得上“至”的,就是父母之情。可见,无论是“”、“见”还是“親”,跟今天所说的“亲人”、“亲情”都没有直接关系——那本来就是这个字的引申意义。至于它的字形表现出来的本义,至晚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忘干净了。需要跟大家澄清的是,这些都不是我说的,而且我也不觉得有没有“亲”和能不能“见”有什么关系。当然,如果有人硬要说先要“见”了才有“亲情”,那她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没心没肺,然后再回到东汉去和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理论。


Antimony(10471ccf) 於 2016-02-25 14:16 回覆:
“爱无心”:爱,繁体作“愛”。有人看到繁体的“愛”字里有个“心”就感动得一塌糊涂,殊不知整个“愛”字都跟今天所说的情爱毫无瓜葛,是因为字形相近才被借来用的。今天所说的“爱”,在秦汉之前写成“1”、“2”或者“3”。的确,字形中有“心”的,往往字义都与情感相关,古体的“2”或者“3”,可以证明这一点。这至少说明,持“爱无心”论的人们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想象力——我对此表示叹服。但是“1”又如何解释呢?据说“1”是“爱”的古字中最原始的一种,它之所以有“爱”的意思(也就是恩惠/可怜/喜好这些意思),全是因为这个“爪”字头。“爪”是禽类的脚爪,它作为部首置于全字的顶部,引申为像禽类保护幼崽一样对“身下”的事物进行呵护。在这类从“爪”之义的汉字中,除“爱”之外,“孚”是最古老且意义保存最完好的。“孚”,后来写作“孵”,通过上面的解说很容易看出来,是象鸡孵化幼崽之状。由此,“孚”引申出诚信的意思(因为禽类孵化幼崽的时间都是一定的),并有成语“深孚众望”(令人信服之义)为证。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1”身上,“1”不但有“爪”的保护,还有“畜牧”之义。畜牧牛羊要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长,才能有收获,因此,“恩惠/可怜/喜好”之义就产生了。回过头来说“愛”,“愛”的本义是行走之状,其中的“爪”和“心”都是根据篆文字形模拟而来,在“1”、“2”和“3”废用之后“才大行其道”的……
Antimony(10471ccf) 於 2016-02-25 14:17 回覆:

在古代汉语的常识里,有“心”就有“情感”确实是认字认一边的好办法,但却不是辨认“情感”的唯一途径——“爪”的这一功效要比“心”古老得多。不知道这一点,就会说出“爱无心”这种把自己感动得要死、把别人笑得要死的蠢话。简化的“爱”字里不但有“爪”,还有“友”,看起来比它的三个古体字都要“有爱”多了,省去一个赘余之“心”,又有何妨?

其实,不管是简化字还是白话文,其之所以能推行,都是因为早就有了根植于历史传统中的基因。当然,没有一种改革是容易的——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胡适那些人推行白话文,章太炎觉得他们学问太差,根本不懂推行白话文的困难,把他们骂成“悍然敢提倡白话文者,盖亦忘其颜之厚矣”(不知死活、没什么本事就敢提倡白话文,真是忘了自己脸皮有多厚)。“恶语相加”到这个程度,骂得比当代某女演员的“我靠”或者“五毛”是要痛快多了。不过,这些话章太炎是有资格说的——放到今天,能有胡适的学问,怕也是有资格说一说的,但要是相信“亲不见,爱无心”的人也来说一说,真是“盖亦忘其颜之厚矣”!

本文为独家网约稿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www.dooo.cc)。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Antimony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辟谣】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种种误读
2016/02/25 14:09
http://weibo.com/p/1001603785937069995038

Antimony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可悲的真相
2016/02/25 13:52
网友回复:我完全同意简体字在普及识字率方面的巨大贡献,而且即使是民国时代,也不是没有想过推行简体字。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就搞过一次,只不过那时候军阀林立,军事政令都难调动那帮子大元帅,更何况文教工作安排了。所以搞了一阵儿赶上日寇入侵,也就罢了。 后来“胜利转进”,校长又想搞文字简化,有人说是因为当时一些大师跪谏校长纳了忠言停了文字简化,其实更靠谱也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大陆已经开始了汉字简化工作,校长为了表示“汉贼不两立”的决心,才叫停了文字简化运动。 明明是一件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台湾繁体字使用至今,现在反倒成了某些人口中湾湾维护“中华正统”的根据之一了。如果非要讲中华正统,那国民党前身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现在台湾人使用的繁体字,恰好绝大多数又是“鞑虏”钦定的“复古用字”演变而来。既然维护正统延续,又用繁体字做什么? 反观大陆,现行简体字部分来自魏晋时期,部分来自敦煌文书,哪个不比你繁体字更根正苗红,更体现中华正统? 最起码的,简体字中的“众”字,其来源是甲骨文。比正统?谁家还藏着比甲骨文更正统古老的中华文字?

Antimony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25 13:49
楷书   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现行的简化字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王羲之(晋代303年—361年)   王羲之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    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王献之(晋代344年—386年)   王献之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欧阳询(唐朝557年—641年)   欧阳询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虞世南(唐朝?—638年)   虞世南用过:来、问、礼、绝、维。 苏轼(宋朝1037年—1101年)   苏轼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赵孟頫(元朝1254年—1332年)   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董其昌(明朝1555年—1636年)   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