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說故事的房龍講西方歷史和人類
房龍 亨德立克 威廉 房龍 (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1944年3月11日), 荷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 房龍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敘述、評論歷史事件及人物, 他生動詼諧的文筆使讀者能在短時間內以一種輕鬆的方式瞭解歷史的大致脈絡, 因此很受普通讀者歡迎。他的書在美國十分暢銷,取得了商業成功。 但在歷史學研究上房龍並未取得相應的成就。 房龍1882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一個富裕家庭。 自幼對歷史、地理、船舶、繪畫和音樂等發生興趣。1902年隻身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 1905年獲學士學位,1911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博士學位。 房龍早年的生活並不順利, 他的第一部著作《荷蘭共和國的覆亡》雖然得到了一定認可,但銷路並不理想。 1920年他應書商要約寫作《古人類》,才取得一定銷量,然而卻並不足以扭轉他的經濟狀況。 此後房龍寫出多部暢銷全美市場的作品,其中《聖經的故事》、《人類的故事》和《寬容》最為著名。 至1920年代末期他積累到一定財富,在美國和歐洲購置了房產,不再受限於經濟問題, 可以自由地從事創作和社會活動了。 房龍曾在康奈爾大學(1915-1917)和俄亥俄州安條克學院(1921-1922)取得過教職, 校方認為他的課非常吸引學生,但是缺乏科學性,且無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房龍曾以記者身份報道1905年俄國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房龍常以自己手繪的漫畫作爲自己作品的插圖。
房
龍結過三次婚:1906年,他與來自麻塞諸塞州上流家庭的Eliza Ingersoll Bowditch (數學家Nathaniel
Bowditch的後代)結婚,育有兩子。1920年娶第二任妻子Eliza Helen
Criswell(昵稱“吉米”)。在第三段婚姻結束後房龍一直與吉米同居直到去世。 《房龍傳》的作者,房龍次子傑勒德 威廉 房龍認為房龍並不愛吉米,而只是把她看作工作和生活秘書。 房龍身高達2.08米,亦相當肥胖,有“大象”的綽號。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甚理想,最後死於心臟病發。此外因長期從事寫作,房龍長期患有神經衰弱。
影響與評價 在美國,房龍被看作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和記者,其影響主要來自於他的著作。 但在學術界房龍的影響則不大。儘管中國公眾可能對房龍缺乏瞭解,但在中國的知識界, 房龍卻擁有相當的認知度。 早在1927年,其著作《古人類》就已由中國著名女建築學家林徽音翻譯出版(書名《古代的人》[1])。 《人類的故事》在1930年代出現中文版。中國當代作家郁達夫曾評價說: “范龍(即房龍)的這一種方法,實在巧妙不過,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 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 “…房龍的筆,有這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2]
1950年代以後,房龍的著作在中國大陸長期遭禁。 1980年代中後期起,中國大陸的大學生開始重新傳看房龍的著作。 到2000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實際上掀起了房龍著作的出版熱潮, 市面上同時存在著同一部著作的多種翻譯版本。 部分中國知識份子把閱讀房龍著作作為瞭解西方歷史、接受人文主義啓蒙教育的捷徑。 房龍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傾向於自由主義的思想也相當程度上滿足了中國讀書界的需求, 有人認為他是“人文主義大師”。 房龍在歐洲幾乎不享有知名度,即使在他的故鄉荷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房龍或者不認為他是知名人士。
中國讀者中的爭議 讚揚 持支援態度的讀者認為,房龍為寫作歷史耗費了畢生的精力與健康, 用他平易近人、生動流暢的文筆把高深、晦澀的歷史知識和理解、寬容和進步的思想普及到廣大普通讀者中, 向無知與偏執不懈地挑戰,其精神與功績都值得後世的讚揚。 關於房龍敘述歷史的立足點,支持者認為:房龍始終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在寫作。 雖然作為一個過了20歲才移居美國的荷蘭人,他不可避免地更多寫到他熟悉的西方, 也更鍾情於他的故國,但他絕不是西方中心論者。 他一直在努力從人類的眼光來觀察和敘述.超越地區的、宗教的、黨派的和種族的偏見。 他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包括那種為了給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實的超愛國主義。[3]
批評 有讀者批評,房龍在1932年出版的《房龍地理》中,把中日兩國比作一條船上的兩位乘客, 中國年邁體虛,卻緊抱著一大包食物;日本血氣方剛身強體壯卻饑腸轆轆(見《房龍地理》第三十章《日本》)。這句話顯示了房龍認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可避免,且存在合理性。 與房龍對於幾乎同一時期德國在歐洲的擴張和侵略所持的鮮明的批判態度(見房龍爲駁斥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而寫作的《我們的戰鬥》(1938))相比,從這一反差中可以看出 房龍所宣揚的人文主義似乎本身就常伴隨著歐洲中心主義,並具有虛偽和兩面性。
同樣是在《房龍地理》中,因其將西藏與中國分作獨立的兩章撰寫,使得中國大陸的版本都以注釋聲明立場。 主要著作 《荷蘭共和國的衰亡》(1913) 《發現簡史》(1917) 《古人類》(1920) 《人類的故事》(1921) 《聖經的故事》(1923) 《寬容》(1925) 《美洲的故事》(1927) 《製造奇蹟的人》(1928) 《倫勃朗的生平與時代》(1930) 《房龍地理》(1932) 《藝術》(1937) 《太平洋的故事》(1940) 《約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的生平與時代》(1940) 《托馬斯 傑弗遜》(1943) 《西蒙 玻利瓦爾的生平與時代》(1943) (資料自維基百科)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