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各種修習佛法者的稱呼
2022/06/14 11:11:05瀏覽1197|回應0|推薦1

僧伽,也譯為僧侶、僧眾、僧等,原意為大眾或團體。廣義的僧伽包括出家眾與在家眾,狹義的僧伽只指出家眾。

僧伽

出家眾

比丘

出家二眾

出家五眾

七眾弟子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

在家眾

優婆塞

在家二眾

在家二眾

優婆夷

 

出家眾,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合稱出家五眾。

在家眾,男的稱優婆塞、女的稱優婆夷,合稱在家二眾。

出家五眾與在家二眾合稱七眾弟子。

比丘

所謂比丘是出家人,意譯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比較好聽的名詞,其實意思就是討飯的。但他不是討一口飯吃而已,而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所以稱「成佛比丘」。比丘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的意思。

沙彌

指年齡不足20歲,或未受具足戒的初級出家男子。

女性則稱沙彌尼,地位低於比丘或比丘尼。

式叉摩那或譯為式叉摩尼、式叉摩那尼,意思為「學法女」,用來稱呼處於沙彌尼和比丘尼中間階段的女性出家者。設此階段的目的是使沙彌尼習慣出家生活和戒律,而對曾經結婚的沙彌尼也可以觀察其是否懷孕。

和尚、尼姑

佛教出家眾,出家時的親近師,即稱為「和尚」。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與兩位「阿闍黎」,分別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統繼承者。後來常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也用以稱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或稱呼寺院的住持方丈。在漢族社會中習慣把男性出家眾(比丘)稱為「和尚」,與沙門、出家人的意義相近,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則稱為尼姑。

 

沙門

原意譯為道士、道人、貧道等,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佛教中等同比丘,也等同漢人所稱之和尚。

 

阿闍黎(闍音ㄕㄜˊ)

阿闍黎本意為「用其智慧與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或上師。佛教用來作為佛教徒對其師長的尊稱,與和尚、喇嘛意義相近。但漢人則較少使用這個名稱。

 

喇嘛

喇嘛,藏傳佛教用語,意為上師、上人,是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但漢人常用來稱呼藏傳佛教之比丘。

方丈、住持

住持,是佛教寺院之中,出家僧團的管理者與領導者。寺院具有一定規模、能掛單接眾,才有一個住持的職位。沒掛單接眾的寺院只有一位當家師,即監院,又可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

住持又稱方丈,一說是據《維摩詰經》上所述,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的臥室只有一丈見方,但是容量無限;另一說是禪宗寺院用來比喻住持所居的寢室爲「一丈四方之室」,故住持亦稱方丈。

尊者、長老、上座等

尊者(又譯為聖者;梵文為arya,音譯為阿梨耶),意思為聖者、尊貴的人、可敬的人,也是後學對前輩的尊稱。類似阿闍黎、上師、上座、上人、真人、長老、大德、高僧、喇嘛、和尚等。  證得果位者也常被稱為聖人或尊者。

法師,原是指精通佛法而能為一般人解說佛法的出家人,現在則是對一般僧侶的尊稱。

檀越、施主

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梵文為Dana-pati,音譯為檀那缽底、旦那帕體,因此常稱檀越主、旦那主、檀那主。

《中華佛教百科》:「檀」字為梵文「檀那」,意為「布施」;「越」字是漢文,指的是「越」過苦海。

施主,是指布施給寺院、僧侶衣食,或捐獻香火錢舉辦祭典、法會等的善信。

「檀越」一詞不分男女,雖然通常指男性,但是女性亦可稱之。

 大德

最早是對覺者或高僧的尊稱,後來對譯經者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近代則對修佛的人(不管在家或出家)甚至於一般人都尊稱大德。

古德

佛教徒稱前輩或古代有德之人為古德。

居士

居士原指「居」家不出仕之「士」人,含有隱士之意。梵語音譯為迦羅越,並非佛教專用,不論是不是佛教徒,凡居家之士便稱居士。後來泛指居家修行的人;文人雅士也常用來自稱或互稱。

佛教對在家信徒稱為居士,可能源自於維摩詰經。維摩詰經上尊稱維摩詰為長者、上人、大士、居士,根據玄奘等人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並示現在家相度化眾生,故後來稱在家修行者為居士。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c743d56&aid=17516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