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28 11:56:02瀏覽3998|回應0|推薦0 | ||||||||||||||||||||||||||||
觀世音菩薩,也常稱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意思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台灣常見的稱呼還有:觀音佛祖*1、觀音媽、觀音娘娘、白衣大士、觀音大士、慈航真人、南海古佛*2等等。
祂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四大菩薩有各種說法,較普遍的說法是: 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祂也是西方三聖之一,西方三聖是指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及其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祂也是婆娑三聖之一,婆娑三聖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脅侍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也是阿彌陀佛的補儲。祂們在過去生時,還曾是父子關係。 《悲華經 大施品授記品》中提到: 在久遠劫前的「善持」劫世中,當時世界名為「刪提嵐」。有位轉輪聖王名為「無諍念」,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無諍念有位大臣叫寶海梵志,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寶海梵志的兒子出家修道,已成為當時的佛(寶藏佛)。 在寶海梵志的鼓勵下,無諍念國王與他的兒子們,下定決心隨寶藏佛修道,發願成佛。後來無諍念國王成為阿彌陀佛、大兒子不眴成為觀世音菩薩、二兒子尼摩成為大勢志菩薩。其他兒子還分別成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閦佛*3等。
觀世音菩薩法號之由來,主要說法有二: 一、《悲華經 卷二》: 觀世音在隨寶藏佛修行時,曾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寶藏佛便為祂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二、《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示現 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而常示現*4出各種身形。主要的示現有:六觀音、三十三相等。 六觀音:
三十三觀音法相: 根據《法華經 普門品》記載觀音菩薩可變三十三身,又可細分成三聖身、七天身、七人身、佛門四眾身、四眾婦女身、八部身等六類,明細如下: 三聖身: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七天身:梵王身、帝釋天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執金剛神身 七人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童男身、童女身。 佛門四眾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四眾婦女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 八部身:天神身、龍身、夜叉身、乾達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
千手千眼觀音的故事 《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在菩薩發願利樂有情之後,而具足千手千眼的。 《大悲心陀羅尼經》:「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在民間有另一種說,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描述,觀世音菩薩本名妙善,是妙莊王的三女兒,至出嫁年齡卻出家為尼,父親非常生氣而將祂趕出宮。 後來妙莊王身染惡疾,由一高僧處得知 只有用親生骨肉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但大女兒、二女兒等人都不願獻出。正無奈之時,那高僧說在香山上有位道長,道行頗高或許有啥辦法可救治。當妙莊王找到道長時,發現原來道長就是他三女兒妙善。妙善公主得知父王來意後立即獻出手眼,也治好妙莊王的怪病。病雖治好,但妙莊王十分不捨女兒,於是虔誠的祈求天神讓他女兒再生手眼。最後終於感動天神,不但讓妙善再長出手眼,還長出了千手千眼。
很多人都看過千手千眼觀音像,也想認真地數看看是否真的有一千組手及眼? 目前真正可以說千手千眼的觀音像中,大概只有重慶大足區的石刻了,其他包括畫像,也都只是象徵性地畫了一些。 有一種常見的觀音像即為四十二手,如果胸前合十的那兩手不算,共有四十隻手,每隻手對應佛門三界的「二十五有*5」,則為 1000隻手了(40 x 25 = 1000)。
註1: 佛祖,一般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他開創了佛教、是佛教的始祖,故稱佛祖。後來也用來尊稱一些佛教內特別人物,如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佛祖;稱 臨濟宗僧人普安印肅為普安佛祖;稱定光大師*6為定光佛祖。
註2: 觀世音菩薩前身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其後又為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倒駕慈航,成為觀世音菩薩。祂無剎不現身、有求必應,救渡一切苦難。在無量劫後,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祂還將成佛繼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因其道場在南海普陀山*7,故亦稱「南海古佛」。
註3: 阿閦(ㄔㄨˋ)佛,五方佛之一。 五方佛,也稱為「五智如來」。 中央是毗盧遮那佛,象徵法界體性智。 左邊第一位為南方寶生佛,象徵平等性智。 左邊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象徵大圓鏡智。 右邊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 右邊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徵成所作智。
註4: 示現也有稱化現、權現、權化等 指諸佛、菩薩、阿羅漢等聖者,為教化眾生而變化出各種身形。其示現可有無限多種、亦可多種同時示現。
註5: 二十五有,是指三界中二十五種生死輪迴的業。因有因必有果,故稱有。 欲界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 色界七有:四禪天、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 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註6: 定光大師,五代末、宋初 閩南同安人。十一歲出家、十七歲得道、八十二歲圓寂。一生有許多神妙事蹟,如以法術除蛟、伏虎,相傳是燃燈古佛(定光佛)的化身,故民間亦尊稱定光古佛。
註7: 《華嚴經》上說:印度南方有一補怛洛伽山(Potalaka、怛音ㄉㄚˊ,又稱普陀洛伽山、光明山、海島山、小白花樹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常住地。
而在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島上有一座山,原名梅岑山,因山上光明清淨、又有許多小白花,符合《華嚴經》上的描述,而且當地有觀世音菩薩顯聖的傳說,於是人們漸漸將其改名為普陀洛伽山。也有將此地兩座大山分別稱為普陀山和洛伽山,但一般仍習稱普陀山。 普陀山其實際地理位置應屬東海範圍,但又因該處位於浙江東南海邊,故常被稱為南海普陀山、南海觀世音、南海古佛。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