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9 12:32:51瀏覽2124|回應0|推薦0 | |
儒略曆、儒略年、儒略日三者,名稱雖相近,但意義及用法卻不一樣。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 儒略曆是一種曆法,由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於公元前45年頒布使用。由於累積誤差越來越大,在1582年由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取代。(請參閱另一篇生活筆記《國曆、格里曆與儒略曆》)
儒略年(Julian year) 儒略年是天文學中用到的時間單位(單位符號:a)。其數值是取用自儒略曆中「年的平均長度」。
1儒略年 = 365.25天,1天 = 86400秒,1儒略年 = 31,557,600秒。
天文學上,有些時間用「天」來表示時,數值較大,也較難想像,如改用儒略年來表示,就簡潔多了。例如天王星的公轉週期為30,707天,如用84a(84儒略年)則清楚多了。
儒略日(Julian day,縮寫為JD) 儒略日是一種用累進日數計算時間的紀日法,簡單的一個數字,方便計算年代相隔久遠的時間間隔或不同曆法間的換算,常用於天文學中。它自西元前4713年1月1日12:00起開始累計所經過的天數,每一周期為7980年(*1),因此下一周期的開始為西元3268年。 (2018年3月19日0時 之JD = 2,458,196.5)
因周期長,所以累積的日數越來越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73年採用簡化儒略日(MJD,Modified Julian Day),其定義為MJD = JD – 2,400,000.5。 MJD相應的起點是1858年11月17日世界時0時。 (2018年3月19日0時 之MJD = 2,458,196.5-2,400,000.5 = 58,196)
儒略日,是由荷蘭紀年學家史迦利日(Joseph Justus Scliger ,1540-1609)在1583年提出,名稱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1484-1558)。也有人說儒略日的名稱是由儒略曆而來,是為了紀念儒略凱撒,但儒略日與儒略曆沒直接關係。
*註1:7980年週期 此週期是 28、19、15 三個數值的最小公倍數,其意義分別如下: 28:每隔28年,當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星期日序,會重複相同。 因星期有7種可能,而四年有一次閏年,4 x 7 = 28 則為共同週期。 19:每隔19年,陰曆與陽曆的日序,會重複相同。 因19回歸年 = 235 朔望月,所以每19年陰曆與陽曆的日序會重複相同。 15:當時羅馬皇帝規定,每15年重新評估財產價值,作為課稅基準。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