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05 22:37:22瀏覽477|回應0|推薦0 | |
晉西事變,又稱十二月事變、新軍事件,指1939年11月28日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冬季攻勢初期所發生的八路軍與閻錫山的國共摩擦事件。這起事件破壞了國軍第二戰區在晉南三角地帶對日軍的攻勢計劃。中共指控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內戰與日軍聯合夾擊共軍」。國民政府與閻錫山則認為中共違抗命令、策動叛變、兼併國軍。 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此後日本逐步加強了在華北的勢力,山西也處於日本勢力擴張的危險之中。1935年底,日本炮製華北事變,隨即要求華北五省實行「自治」。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渡過黃河東征,閻錫山的晉綏軍遭到慘敗。蔣介石隨即派出關麟征指揮五個師開入山西。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回師陝北,國民政府的部隊卻並未撤離山西,而是駐紮在山西河東道,在6月成立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陳誠任總指揮,對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構成威脅。蔣介石還拉攏正在廬山受訓的晉綏軍高級將領。閻錫山深感蔣的威脅加深,曾憤恨地對其表侄梁化之稱:
與此同時,日軍加緊進攻綏遠。面對日軍、嫡系國軍和紅軍的進逼,閻錫山不得不小心維護自己的地盤,並審時度勢,決定聯合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拒蔣,一方面拒日,以求自保。就此,閻錫山曾無奈地對手下人說,
1936年9月18日,自強救國同志會內的部分左派人士發起成立「抗日救國同盟會」。閻錫山怕觸怒日本方面,遂將其更名為「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並自任會長。10月下旬,經閻錫山邀請,中國共產黨黨員、山西人薄一波主持犧盟會工作。自此之後,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和閻錫山以特殊形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閻錫山官辦的各類團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11月,閻錫山經與蔣介石會商,命令晉綏軍傅作義、趙承綬等部反擊入侵綏東的日偽軍,並於11月24日收復百靈廟,當時人稱「百靈廟大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5日,閻錫山到南京出席國防會議,擁護全面抗戰,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8月,國共雙方就第二次合作達成協議,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開入山西抗日。閻錫山提出「民族革命」口號,同意由犧盟會組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又稱「新軍」,以和時稱「舊軍」的閻錫山原有的晉綏軍相區別)和太原工人武裝自衛隊,掛靠在晉綏軍名下,並撥給武器裝備。9月20日,根據中國共產黨方面的建議,閻錫山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場總動員委員會,續範亭任主任委員。 日軍占領北平、天津之後,便出兵山西。8月27日,閻錫山赴雁門關內太和嶺口指揮部隊抗擊來犯日軍。 9月初,日軍侵入山西,晉綏軍在天鎮、廣靈的防禦失敗。9月下旬,晉綏軍、中央軍和八路軍共同進行忻口會戰。由於戰事不利,11月4日閻錫山離開太原南撤臨汾。11月8日,日軍占領山西省首府太原。 這期間,日軍來勢洶洶,而閻錫山的晉綏軍損失潰散不少,各級文官多已棄職,閻錫山遂寄望犧盟會和決死隊支撐他扭轉危急局面。通過閻錫山的支持,到1939年夏,新軍已發展到4個決死縱隊、一個工兵旅和一個暫編師,共達50個團約五萬多人;山西七個行政區中的五個及其所屬縣政權由犧盟會掌握,105個縣中已經有70個縣長為犧盟特派員(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 國民政府觀點1936年秋,閻錫山為團結各方勢力共同抗日,組織「犧牲救國同盟會(犧盟會)以組訓民眾展開游擊戰,未料被共產黨劉岱峰、郭挺一、張文昂、牛佩琮、宋時昌等人滲透把持,抗戰爆發後犠盟所提出「民族革命十大綱領」,為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改頭換面而來,並利用所掌握的軍政大權撤換國民黨籍縣長,使全山西省105縣之中60多人屬中共「犧盟會」幹部。之後更利用行政力量組織中共犠盟武裝,如游擊隊、決死隊、自衛隊等,自稱「新軍」,將閻錫山所屬晉綏軍稱作「舊軍」,並宣傳舊軍不會抗日,來製造雙方對立,進而號召「解除頑固份子武裝,發揚新軍之優良,方能作到無條件之存在」。 1939年3月,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決定將中共「犧盟會」所操控的各縣政權收回,並把新軍改為教導軍,以遏阻內部的壁壘對立。 11月26日,國民政府發動對日軍之冬季攻勢,閻錫山所屬第二戰區奉令擔任主攻。11月28日,獨立第二旅韓鈞公開叛變,殺害「舊軍」軍官〔決死第四縱隊第十總隊魯應錄下屬第二營全數遭擊斃〕及其眷屬,又捕殺國民黨籍同志會、突擊團等抗日組織。12月7日,韓鈞發出虜電,決死隊第一縱隊薄一波、決死隊第二縱隊張文昂、決死隊第三縱隊戎伍勝、決死隊第四縱隊雷任民等陸續叛變。叛軍最後演變成十個團,隨後賀龍公開聲援並加以收編。 閻錫山宣布韓鈞「叛變」,並通電全國對其進行討伐。晉西事變爆發。 晉西事變爆發後,閻錫山曾對山西省犧盟會全體人員發表文告: 閻錫山將軍告晉省全體犧盟同志
1940年1月,張文昂、韓鈞取得八路軍115師獨立旅支援,1月13日,決死隊獨立七旅34、35團由李梁率宣布起義。1月14日,駐靜樂之203旅劉璣取得八路軍358旅支援後叛變,將原旅長劉武銘槍決。217旅雷任民、郭挺一會同暫一師續範亭叛變。保安團張雋軒率部投共[14]。
善後[編輯]閻錫山在事變後之處理:
中共方面觀點[編輯]事件醞釀[編輯]隨著中共勢力在山西的影響不斷擴大,閻錫山開始對中共及犧盟會、新軍產生一定提防。閻錫山撤退到臨汾後,成立民族革命大學,公布了《民族革命十大綱領》,綱領內容與中共中央發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內容類似。另一方面,1938年2月16日,閻錫山成立了以山西舊派人物為主要成員的民族革命同志會並自任會長,以該會與犧盟會、中國國民黨相抗衡。[4][5][6][7][8][9] 1938年2月日軍南侵,閻錫山經吉縣過黃河撤到陝西宜川縣秋林鎮。八路軍、山西新軍、晉綏軍同日軍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控制交通要道和大中城鎮,抗日軍民則控制山區。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邊區相繼成立。[4][5][6][7][8][9] 1938年8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開軍師長參加的古賢會議,會上舊軍反對新軍,舊派反對新派。1939年1月,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舉行,會上確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並秘密通過了《防制異黨活動辦法》。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閻錫山在陝西省宜川縣秋林鎮召開了秋林會議(軍、政、民高級幹部會議),與會者有師長及獨立旅長以上軍官、各區專員及保安司令以上的行政區幹部、公道團骨幹、犧盟會各中心區及部分縣特派員等,匯集了新舊兩派的重要人物。閻錫山在會上說:[18]
他還提出,「現在天要下大雨,應該準備雨傘。」[18]在會上,閻錫山提出了中心議題即取消新軍的政治委員制,並強調文官不得兼任軍職是蔣介石的命令。這一提議遭到與會的犧盟會和決死隊領導人薄一波、決死隊二縱政委張文昂等人的強烈反對。秋林會議上,閻錫山還提出了「統一編制,統一訓練,統一指揮,統一人事和待遇」的「統一方案」,取消決死隊的四個縱隊和工衛旅,進行改編,目的是把新軍統一於舊軍,會上還提出取消續範亭任主任的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場總動員委員會、限制犧盟會活動、縮小專員權限、取消若干進步法令等。[4][5][6][7][8][9]會後,閻錫山決定將犧盟會控制的各縣政權收回。 「統一方案」下的決死隊改編: 一縱隊改編為:獨1旅:旅長梁述哉兼,政治部主任牛佩琮;216旅:旅長台耀璽,政治部主任周仲英 二縱隊改編為:獨2旅:旅長艾子謙,政治部主任韓鈞兼;196旅:旅長白英傑,政治部主任徐榮 三縱隊改編為:獨3旅:旅長顏天明兼,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兼;197旅:旅長趙世玲,政治部主任張鳳閣 四縱隊改編為:獨7旅:旅長盧憲高,政治部主任李力果;203旅:旅長劉武銘,政治部主任劉玉衡。 以上各旅旅長均為原晉綏軍軍官,政治部主任多數為中共黨員。政治委員製取消。 政治保衛隊改編為:209旅:旅長張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魯言;212旅:旅長孫定國,政治部主任王成林;213旅:旅長郝玉璽,政治部主任紀錦章。 工人武裝自衛旅改編為:207旅:旅長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岩 1939年6月,續範亭的第二督察專員公署保安司令部撤銷,所屬7個游擊支隊中,2個支隊歸入晉綏軍,5個支隊進行改編。其改編結果為: 暫編第1師:師長續範亭,參謀長張希欽;一支隊改編為36團,二、四支隊合編為37團,五、八支隊合編為44團;六、七支隊合編為決死13團,劃歸第十一專區楊集賢部。 後來閻錫山又將趙戴文、趙丕廉從重慶調回。這兩人曾在薄一波、張文昂在山西國民師範學校念書時任校長,閻錫山想通過他們勸薄一波、張文昂接受取消新軍政委制,但未能成功。拖到1939年5月底,閻錫山遂向薄一波直接提出,「文官不能兼軍職是蔣委員長的決定,只能執行。我們必須取消專員兼任的政治委員。」當時梁化之給閻錫山分析,稱決死隊一縱隊(當時駐在晉東南)完全是中共控制,三縱隊完全是閻錫山控制,二縱隊是一半對一半,四縱隊不存在專員兼政委的問題,但也可能是一半對一半。薄一波眼看取消新軍政委制已無挽回餘地,便稱「化之說得對,決死一縱隊完全是共產黨掌握的,即使取消了政治委員,也不可能回到山西舊軍序列。不過,我回去,還可以做點工作,你看怎麼樣?」閻錫山同意了。1939年6月初,薄一波、戎子和回到晉東南。[4][5][6][7][8][9] 從秋林鎮回到太岳之後,薄一波隨即向中共中央北方局匯報了秋林會議情況並提出對策,獲得北方局的首肯。1939年8月6日,北方局發出《制止閻錫山之動搖與鞏固山西統戰的指示》。9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山西開展反逆流鬥爭的指示》,隨後中共中央以山西省委名義發出《關于堅持山西抗戰克服危險傾向的宣言》。[4][5][6][7][8][9] 這時薄一波已經從專區搬至決死隊一縱隊司令部。1939年6月,薄一波在山西省沁源縣活鳳村召開決死隊一縱隊第三次全體幹部會議,史稱活鳳會議,具體布置切實掌握部隊。11月初,決死一縱隊第四次擴大幹部會議召開,薄一波作了題為《如何克服目前時局危機與堅持長期抗戰》的報告,指出目前妥協投降危險嚴重,山西的頑固分子反對中共、反對決死隊、反對犧盟會、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活動日益嚴重,對此種危險形勢必須加強思想準備。薄一波強調要加強組織準備,掌握部隊,鞏固政權。[4][5][6][7][8][9] 1939年下半年,新軍各縱隊都進行了一定準備。比如一縱隊將仍在部隊的原晉綏軍軍官100多人送到白晉公路以東由羅瑞卿主持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學習。由政工幹部取代這些軍官的職務。[4][5][6][7][8][9] 這時,山西舊軍與新軍、舊派與新派矛盾日增,而閻錫山和中共方面日益不信任。山西已成一觸即發的局面。 事變經過[編輯]1939年11月26日,國民政府發動對日軍的冬季攻勢,閻錫山的第二戰區擔任主攻。11月28日,決死隊二縱隊同魯應錄的決死隊四縱隊第十總隊展開激戰。魯應錄系原晉綏軍軍官,不聽犧盟會指揮,故雙方發生激戰。決死隊四縱隊第十總隊第一營、第三營突圍,第二營被殲滅。 1939年12月1日,閻錫山以發動冬季攻勢為名,命令決死隊二縱隊於12月5日向靈石、霍縣段的同蒲鐵路實行破擊,同時命舊軍為預備隊,配置在新軍後側。二縱隊尚未發動進攻,晉綏軍六十一軍(陳長捷部)便和二縱隊發生衝突。二縱隊政委韓鈞於12月7日從隰縣義棠鎮向閻錫山發電報(史稱「虞電」),稱:
收到電報後,閻錫山立即召開高級幹部會議,稱:
閻錫山宣布韓鈞「叛變」,並通電全國對其進行討伐。 晉西事變爆發後,閻錫山曾對山西省犧盟會全體人員發表文告稱, 閻錫山將軍告晉省全體犧盟同志
進展[編輯]閻錫山宣布討伐決死隊二縱隊後,派出六個軍向隰縣、孝義一帶攻擊。12月3日,王靖國的第十九軍、陳長捷的第六十一軍包圍了決死隊二縱隊一九六旅旅部。二縱隊經過苦戰終於突圍,一部轉進晉西北。晉綏軍隨後破壞永和縣、大寧縣等六縣的政府及犧盟會等組織,殺害了洪洞縣、臨汾縣、蒲縣的縣長,襲擊了位於隰縣的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後方醫院,殺害了醫院傷病員。趙承綬則率部進攻駐晉西北的決死隊及八路軍第115師第358旅。孫楚部在晉東南進攻決死隊三縱隊。沁水縣、陽城縣、晉城縣、浮山縣、長治縣等地政府皆被摧毀。12月4日,孫楚搗毀陽城縣犧盟會的《新生報》社,活埋了編輯王良。 由於中共方面薄一波等人已經做好了防範,所以閻錫山的討伐並沒有獲得多大成效。晉西事變爆發後,薄一波向決死隊各部發出電報,要求所有新軍部隊必須明確支持二縱隊。一縱隊還動員了三個主力團準備支援。中共方面在事件中始終堅持擁護閻錫山抗日的姿態,並沒有攻擊閻錫山,而是將矛頭對準晉綏軍的高級將領們。決死隊各部和犧盟會領導紛紛致電閻錫山,抗議王靖國、陳長捷、趙承綬、孫楚挑起事件。新軍在事件中還得到了八路軍的支持。晉西事變中,新軍三縱隊有四個團,二縱隊有小部分倒向閻錫山,其他新軍33個團均離開了閻錫山。 事變發生後,為了應付晉綏軍的進攻,決死隊發動了「反頑戰役」。晉西南決死隊於12月6日組成了「擁閻抗日討逆總指揮部」,張文昂任總指揮,韓鈞任前敵總指揮,指揮晉西南全部決死隊一致行動。12月9日,決死隊開始發起反擊,以一部就地作戰,主力則分為兩路,一路出擊隰縣,一路出擊石樓縣、永和縣,然後會師隰縣午城鎮,直取大寧縣、蒲縣。12月中旬,決死隊二縱隊第209旅出擊隰縣之部消滅晉綏軍第十九軍一個團部及一個營;出擊石樓縣、永和縣的部隊則因遇阻而未能按原定計劃和出擊隰縣的部隊會師。12月14日,陳長捷率7個團進攻決死隊保安旅,占領汾西縣暖泉頭。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第2團及第209旅第52團一部前來增援,一晝夜後擊潰陳長捷部。12月21日,決死隊主力及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攻擊據守孝義縣水頭鎮的晉綏軍第十九軍一部,未能攻克,不得不撤出戰鬥。12月23日,決死隊各部作為第一梯隊,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作為第二梯隊,由中陽縣、石樓縣分兩路南下,準備奪取晉綏軍的根據地永和縣、大寧縣、吉縣、鄉寧縣,但南下受阻。此後由於面臨被晉綏軍包圍的危險,決死隊及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北上轉移到晉西北。戰役結束,晉西南被晉綏軍全面占領。 1944年8月中共指控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內戰」,並稱晉西事變為「中日提攜」之結果:
形勢在事變中,閻錫山晉綏軍橫掃晉西南,但在晉西北遭慘重失敗,而晉東南則被中央軍乘機占據。事變過後,閻錫山的地盤損失了四分之三,只能居於晉西南,不再能控制山西其他各地。1940年1月3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下令:
10萬中央軍控制晉東南後,還進一步控制了晉東南十多個縣的政權。閻錫山的部下楊乃超在日記中記述道:
閻錫山大有被中央軍架空的危險。續範亭就此評論,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是「閻王定下殺馬計,跑了馬兒又傷身」。 解決[編輯]晉西事變後,閻錫山感到來自蔣介石中央軍的威脅增加。中共中央則認為閻錫山仍有合作可能,且蔣介石有推翻閻錫山孤立中共的企圖,遂提出調停。 中共中央指示薄一波等,先痛斥閻錫山部下進攻新軍、破壞犧盟會、殘殺抗日人員等罪行,然後表示願意和平解決山西內部的問題,願在閻錫山領導下繼續團結抗日。194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以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主任蕭勁光名義致電閻錫山,提出願意調解山西新舊兩軍衝突。2月11日,毛澤東親筆起草致閻錫山電,以薄一波的名義發出,該電報內容如下:
毛澤東同時指示:
閻錫山收到電報後,復電錶示:
2月25日,蕭勁光、王若飛持毛澤東致閻錫山的親筆信到秋林鎮面見閻錫山。蕭勁光、王若飛向閻錫山及各方轉達了中共中央、八路軍贊成新舊軍團結、「擁閻抗日」的主張,表示贊成新軍仍屬晉綏軍,不接受中央改編,支持鞏固閻錫山的地位。中共方面的這些提議受到閻錫山、趙戴文、楊愛源、梁化之、李冠洋等以及王靖國、薄右丞等的歡迎。蕭勁光、王若飛向閻錫山提出了如下和平解決辦法:
閻錫山表示:
閻錫山還公開表示,自己是國共兩黨之間的中間力量,自己的存在於團結有利。閻錫山同意了中共提出的恢復晉西兵站線的條件,但未同意在沿線駐兵。 此後雙方代表在1940年4月初達成協議。晉西事變終告結束。 事後[編輯]中共和閻錫山方面達成和解協議後,雙方均對該事件作低調處理。此後雙方保持既合作又鬥爭的關係。但是,雙方始終認為對方是事變爆發的責任方,並且在這一問題上從未取得一致看法。 後來正逢中共和閻錫山關係處於低潮時,1944年7月21、22日《西京日報》刊登了閻錫山對中外記者團談話,內稱閻錫山在1939年準備冬季攻勢時,新軍二縱隊負責人韓鈞率部叛變。該報同時還刊登了第二戰區參謀長郭宗汾對記者團的報告。閻錫山的談話和郭宗汾的報告對中共進行了嚴厲指責。時在延安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太岳軍區政委薄一波將此事向彭真進行了匯報。中共中央聞知後,責成他們商議對策。彭真召開數次座談會,決定了反擊的方針,報中央批准後執行。根據該方針,1944年8月13日由新華社接連發表《韓鈞談晉西事變真相》(該文由毛澤東起草)[22]、《薄一波同志揭露閻錫山通敵叛國內幕》[23],刊登於8月14日的《解放日報》上。後來《解放日報》又於8月16日頭版發表了新軍總指揮續範亭所作的《三年不言之言》,8月24日發表了續範亭的《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這些文章反駁了閻錫山的指責,並揭露閻錫山私通日本人還簽訂和平協議。[24]這次言論交鋒是中共和閻錫山在事件結束後首次也是惟一一次專門就該事件進行正面交鋒。 國民黨陣營內部對閻錫山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以及晉西事變頗有看法。直到閻錫山去世之後,台北《民族晚報》還在其去世後六七天專門發表社論《閻錫山值得國葬嗎?》指責閻錫山,其中稱,[25]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