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高齡社會的年輕銀髮族
2014/10/02 14:26:45瀏覽5412|回應2|推薦27

依據國發會今年新公布民國103至150年的人口推估,台灣人口將在民國110年開始負成長。台灣目前老年人口約280萬人,12%;但是很快到107年,就提高到14%,進入「高齡社會」;到民國114年老年人口比率更將高達20%,達480萬人,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事實上,台灣人口老化,現在就已經進入高峰期。

從現在到114年的短短幾年間,台灣將會增加200萬老年人口,這時期新增的老人多是年輕銀髮族(young old,65-74歲);不過,這一批人就像洪峰一般向前而去,2025到2035年間,同批人已經變成中年銀髮族(middle old,75-84歲);最麻煩的是2035年之後,增加的多是老年銀髮族(old old,85歲以上的老人)。

與現在的老人不一樣的是,他們多半受過較好的教育,他們經歷的富裕年代最長、累積的財富也是最多,也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遠比上一代的老人健康而有活力。

台灣社經另類轉機

這群人口約有300多萬人,這群人有智慧、有體力且經濟無虞,接受新觀念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強,在台灣經濟崩壞之後,他們如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能量適切地釋放,與正在職場上努力的青中壯年世代共同分憂與分享,可能是唯一可提供台灣社會與經濟的另類轉機。

目前的扶老比,也就是15至64歲人口扶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現在是0.162;到了民國150年,將增加到0.814。事實上,15至64歲的人口不一定是實際勞動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不言可喻。

這種超高齡社會現象要解決,只能寄望在年輕銀髮族身上。未來所謂的要被扶養的「銀髮族」,必須拉高到75歲以上,這比較能符合超高齡社會的實際情況。

化被扶養為扶養人

面對即將發生的現實問題,要想減少依賴、減輕對社會的負擔,最好的狀況是,化被扶養人為扶養人,化負擔為產值。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

1.退休年齡延後:許多國家已在執行,有已經延到67歲的,甚至有的國家想延到75歲,或打算不設上限。

2.延後足額退休金的發放:如果在法定退休年齡前退休,就不應該領足額退休金。

3.退休年金應有上限。

年輕銀髮族可以繼續工作,但不一定留在原職場、原職位上,轉為較無時間限制、沒有壓力、責任較小的工作是比較可行的安排。勞動參與的價值,可遠超過報酬的對應,許多人投入志工工作,貢獻能力、也成長他人;能力被應用,成就也能被肯定。

從事在地的旅遊、休閒、健康、養生、文藝等服務性消費,比起國外消費、奢侈品消費、不良嗜好消費,能夠提升生活品質,更可以將資源留在台灣,並讓青壯年人有經濟活動。

釋出資源助年輕人

許多人年輕銀髮族,累積了相當財富,特別是房地產。許多人也有閒置資產,事實上,退休生活可以轉至郊區鄉下或安養機構,不僅環境品質更適合老年,也可以將資源釋出、分享給仍在打拼的青中壯年族群,出租、出售、委託經營都好,給下個世代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閒置資金投資、捐贈、鼓勵年輕人創業也是可行的概念,下個世代年輕族群或許有更好的技能和創意,但缺乏資金,若是能以共同創業、提供資金的形式協助年輕人,可以是一種有力的共享。

也可考慮以成立基金的方式運作,集合更多力量,以多人力量設立育兒託嬰機構、老人安養療養設施等,不僅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為社會實際的需要找到一條出路。

年輕人礙於經濟條件及照顧嬰幼兒環境不足,不敢生小孩。如果老年人有能力,可以分攤後輩在生兒育女上的時間和財務負擔,這也是鼓勵生育的另一種方式。

種種思維需有心人現在倡議、建立,每個人都要負起一些社會責任,迎面而來的變化要靠大家一起面對。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staipei&aid=17785984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社會責任
2014/10/21 11:12

社會責任全民共同承擔,

銀髮族更可樹立典範,

而政黨、政客、名嘴、媒體、學者等等社會菁英,

應負的社會責任誰來監督評鑑呀?



charleyh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03 10:00
這篇文章指出了台灣社會一個很可能的發展趨勢。拋開無聊的政治與媒體亂象,這批「年輕銀髮族」終其一生都會是引領台灣社會穩定的關鍵力量。因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特色就是不斷地學習、適應、檢討並且創新模式。歷經PC, Internet, 行動寬頻、社群應用、銀髮商機等一波波的洗禮,「年輕銀髮族」一直都在開創自己未來的路。我們與其一窩蜂地批判「國家對不起年輕人」、「老人不交班」、「年輕人薪資低」、「世代不正義」等等議題,不如深刻地去發掘「年輕銀髮族」的心聲及潛力。事實上,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越來越多「年輕銀髮族」過著身體健康、身心平衡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年輕人沉迷虛擬電玩、耗損青春體魄;三十年後,誰扶養誰就很難說了。既然少子化的老年社會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而「年輕銀髮族」也將是我們未來社會的最大族群,那麼,如何激發「年輕銀髮族」發揮最大的社會正面力量,至少應該與「關心年輕人出路」同等重要。何況,在目前的政治與媒體亂象下,「關心年輕人出路」也常常變調為內鬥議題。作者提出「年輕銀髮族」的相關觀念,真是發人深省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