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生活準則→ 獨處時要追求內心的平和;與人互動交談時,要慎言管好口
舌。
座右銘 → 「千金難買早知道,後悔沒有特效藥,經驗能教人聰明,吃
虧能教人謹慎,挫折可以使自己成長。」

When you are in the light, everything follows you, but when you enter into the dark, even your own shadow doesn't follow you.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別人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Learnining by Doing──

文章數:1607
20231118~1125 Kyle小寶貝1歲5個多月了!開始認識顏色、很有主張、搖擺學步 (附照片95張)
休閒生活其他 2024/01/26 00:43:36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孩子怎麼認識顏色的?

雖然1歲寶寶還不能說出各種顏色的名稱,但已經能認出紅、黃、綠、藍等基本色。研究顯示,3歲前偏好紅色,之後慢慢擴增到橙、黃、綠;這些鮮豔的色彩會帶給孩子愉悅的感覺,而藍色相對來說則較沈重。成長經驗會影響孩子的顏色偏好,有時可能因為接觸的玩具以紅色居多,於是特別偏愛紅色,但喜好的時間未必持久,隔兩天也許又迷上黃色了。

語詞中加入顏色線索,孩子學得快

既然孩子已經能夠辨識顏色,而孩子的語言發展又到了「指物命名」時期,爸媽可以在語言裡多加入顏色線索,讓他學習為顏色命名。例如帶孩子到公園時,看見花草樹木,順道加入顏色線索,跟孩子說:「這裡有『紅色』的『花』。」讓孩子很自然地同時認識顏色(紅色)和物品(花)兩種名稱;穿衣襪時,請孩子找出『藍色』的襪子配『藍色』的褲子,並重複說出這是『藍色』。在爸媽的主動協助下,孩子會學得比較快。

快樂玩顏色,提高對色彩的敏感度

生活中許多簡單的材料和物品,也是孩子認識顏色,提高色彩敏感度的好幫手。爸媽可以善用每個小道具,強化孩子的顏色分類概念和敏感度。

一邊收拾玩具,一邊學色彩分類

1~2歲孩子已經具有不錯的分類概念。教導孩子收拾玩具時,可以請他按照顏色分類,例如,把紅色的積木放在一起;面對一些模稜兩可的中間色,比方藍綠色、橘紅色,就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和誰是「同一國」的?要跟誰放在一起比較恰當呢?多次經驗累積之後,孩子對顏色會更具敏感度。

從遊戲和觀察大自然辨別顏色深淺

1歲多的孩子開始想塗鴉,這個年紀手部靈巧度已逐漸增加,爸媽可藉著陪他「玩」顏色來認識顏色,而無毒的手指膏正是體驗色彩、用手沾著塗鴉的好材料(也可以用廣告顏料加漿糊調製)。等孩子握筆漸穩,蠟筆和軟芯的粗色筆也是塗鴉的好工具。1~2歲的孩子先給他幾個基本色,之後再慢慢增加顏色數量。由於孩子對於灰色、不同深淺的顏色敏感度較低,2歲半以後請爸媽提供12色以上的蠟筆,讓孩子更清楚地覺察:原來綠色有深有淺,藍色也有不同的變化。色紙也是好材料,透過撕貼作畫也能增進對色彩的認識。

而大自然更是色彩學的好老師,外出時不妨停下腳步引領孩子細細觀察:同樣是綠色的葉子,是不是和蠟筆一樣,有深綠、淺綠、黃綠?甚至有些還帶著一抹紅。這個年紀的孩子,深淺顏色命名對他們來說還太難,但是透過實際的觀察經驗,孩子在運用畫筆描繪眼裡的世界時,會更加多采多姿。

尊重孩子的顏色偏好,享受花花世界

從孩子1歲左右,購買衣服、鞋子時,爸媽就可以做個小實驗:相同款式的兩種顏色,孩子會選哪一件?然後再拿起另一套衣服,讓孩子挑挑看,或許爸媽會驚奇地發現:孩子喜歡紅色呢!鮮豔色彩通常較受歡迎,心理研究甚至發現,在明亮的色彩環境中上課,一學期後,孩子不僅心情較在黯淡環境上課的孩子開朗、愉快,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所以不論孩子喜歡紅色、黃色、綠色或藍色,爸媽都可以適當地滿足他,偶爾在旁提供些許審美建議即可。

孩子對顏色的好惡會因為生活經驗而不停變動,一直到6歲左右才會有較穩定的喜好。在生活裡,建議爸媽多活用一些家居小擺飾,為生活創造新鮮的視覺感受,譬如在乳白色的牆上更換不同的圖片和吊飾;或是多帶孩子四處走走,體驗季節更迭時大自然的顏色轉換;從小陪孩子閱讀美麗的圖畫書,欣賞不同畫家對顏色的運用,這些都是豐富孩子色彩經驗的好方法喔。

延伸閱讀:《彩色點點》動動小手玩顏色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609 

赫威.托雷《彩色點點》,可以說是《小黃點》的續集呢!《小黃點》中出現了紅、黃、藍三原色的點點,不禁讓人很想把這些顏色混在一起,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彩色點點》原先的法文書名就是「顏色」的意思,果然這本書玩的就是混色的遊戲,書中邀請小讀者一起玩玩看藍加綠、紅加藍、紅加黃會變成什麼顏色,也探索了色彩加入白色會變淺、加入黑色會變深的概念。看到作者這麼盡興地大玩顏色,小手們應該也很想馬上伸進真實的顏料或手指膏裡吧!畢竟用手指在書上假裝塗塗抹抹,缺少了直接碰觸顏料時的五感刺激,我想作者也是這麼想的,因此他在書的封面及書後的版權頁上,都蓋上了他自己花花綠綠的大手印,邀請大小讀者一起蓋上盡情遊戲的痕跡。

那麼,共讀完這本書之後,大人可以怎麼跟孩子進行顏色的遊戲呢?

一、手指膏或兒童水洗顏料

有些爸媽由於怕孩子把屋子或衣服弄髒,不敢讓孩子在家裡使用顏料,只提供孩子蠟筆或彩色筆畫畫。其實只要做好準備工作,一、兩歲的孩子也可以盡情享受探索顏料的樂趣!首先,替孩子準備手指膏或兒童水洗顏料,即便沾染到身體或衣服都可以輕易洗掉。爸媽也可以給孩子穿上不怕弄髒的舊衣服(如大人的舊T恤)或工作圍裙,讓孩子不用擔心弄髒衣服。另外,找出家裡比較不怕弄髒或容易清理的空間,如陽台、浴室、車庫等,或在地板上鋪上防水墊、毛巾,都可以減少創作完清理的工作。家長也可以準備一快濕海綿或抹布在一旁,隨時擦拭沾到桌子或地板的顏料。累積一定的經驗之後,孩子也會慢慢學會玩顏料時應注意的規則,養成自己穿工作服、玩完要洗手的習慣。

二、混色遊戲袋

小一點的孩子,若擔心他會把顏料放進口中,或抹得到處都是,可以用「袋中混色」的方式來玩遊戲。拿出有密封功能的夾鏈袋,在裡頭擠入兩種顏色的顏料,再密封起來,就可以讓孩子用手擠壓袋子的方式來混色。還可以將袋子貼在窗戶上,讓孩子看看陽光穿透顏料袋的顏色,看起來跟平常有什麼不一樣?也可以更清楚看到混色的過程喔!

三、對稱畫

看完這本書的延伸活動,除了讓孩子們實際用顏料嘗試書中的混色之外,也可以做「對稱畫」的活動,就像《彩色點點》裏用闔上書頁的方式將兩種顏色進行混色,爸媽可以先將一張A4大小的白紙對摺,讓孩子在對摺後打開的紙張上擠或塗上顏料,再次將紙對摺起來,輕輕壓一壓,然後打開看看,哇!會出現什麼有趣的顏色或圖案呢?

這是兩歲的孩子也可以玩的藝術創作,簡單又充滿驚喜!順便認識對稱的概念,還可以將乾了的作品剪成蝴蝶的翅膀,或親子一起發揮想像力,用彩色筆再畫上幾筆,將對稱畫變成其他的東西。

本期特選主題:幼兒的「管」和「教」

在寶寶滿一歲半的前後,有的父母會越來越覺得寶寶很「番」。以前很合作聽話的寶寶,怎麼這會兒變得很有主張、不肯妥協、凡事要自己來。有時甚至惹得父母火冒三丈,不知如何對付這「小野蠻人」。

為什麼寶寶會有這樣的改變呢?若是能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了解寶寶在這時期的成長,父母就不難依照寶寶的改變,對他做適度的管教,而且也能有效的化解親子間的衝突與對立呢!

小小孩為什麼不聽話?

首先,從生理發展上來看,孩子的大肌肉動作發展神速,能爬能走;手眼協調也變得更成熟,可以用手去拿許多奇妙的東西;孩子的智力發展,大多來自於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對生活週遭的事物所做的探索與體驗;另外,語言發展也有顯著的進步,在一到二歲之間,孩子平均學會說大約三百個字左右。在此時期,孩子非常渴望累積生活的經驗,所以會變得很好奇。

孩子的情緒發展,開始進入所謂的獨立期。他會運用在一歲前,與「照顧者」(如媽媽、祖父母或保姆)所建立的安全感當做根基,對外界環境加以探索。尋求獨立是在這個時期孩子最重要的使命,他將日漸察覺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且本身擁有相當的動作能力,他已不再是昔日無助的小嬰兒。更棒的是,他已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他會偏好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對於他不喜歡或厭惡的事就會拒絕,甚至抗爭到底。所以,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在這個年紀,最喜歡說的是「不」。

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確不好帶。他精力充沛、非常的好奇,但由於所知有限,還不懂得區分什麼是危險,一不小心就會狀況百出,甚至是險象環生。有時他也相當固執、堅持己見,又因為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常說不清楚他的意思,加上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又急又氣的情緒,常可以把照顧他的人弄得筋疲力竭。民間有句俗諺說:「家有二歲兒,貓狗都嫌。」無獨有偶的是,美國的父母也戲稱二歲的幼兒是「可怕的二歲兒」(terrible two)。

當幼兒成為「可怕的二歲兒」時,其實正是訓練他尊重他人、獨立自重的開始。自立自重的精神應從小培養,而且好的開始,將會是成功的一半。

管教孩子的六個方法

父母要怎樣引導孩子度過這段貓狗都嫌的日子呢?又應如何管教這個年紀的孩子呢?

以前的父母常用高壓的方式來帶孩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只能聽從父母的話。如果不遵守指示,膽敢反抗或犯錯,結果往往是挨打。如果你不希望運用高壓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希望孩子能在民主與尊重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轉移注意力:當孩子不肯合作時,先轉移他的注意力。

例如:媽媽要帶孩子出門,孩子不肯。這時媽媽不要跟他爭執,可以換個方式,告訴他說:「我們再十分鐘就要出門,你想穿那一件衣服,紅色的、還是藍色的?」利用聲東擊西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在另一件事情上能有所選擇,滿足他行使自主權的慾望。不管孩子選擇穿那一件衣服,你都可以誇獎他說:「你真會選衣服,這件衣服穿在你的身上真好看。」

■暫時的隔離:當孩子製造一個混亂失控的狀況,最有效的方法是將他隔離。

例如:孩子在大賣場的玩具區看上一個玩具,要求爸媽買給他,當爸媽拒絕他的要求之後,他便在地上打滾大哭。很多父母在碰上這種狀況時,常覺得很丟臉,為了讓孩子能盡快安靜下來,父母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一旦父母在這樣的狀況下妥協,孩子便學到如何「有效」的控制父母、為所欲為。

換個方式對付這個不講理的小東西吧!爸媽先把他抱離現場,找一個遠離玩具區的角落,再將他放下來,保持冷靜的態度和運用平緩的語調,對他說這種哭鬧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他停止哭鬧,還可以繼續留在大賣場內;如果要繼續哭鬧,他就得先跟爸爸回家。

爸媽一定要說到做到,有的孩子會重覆幾次相似的行為來試探爸媽,進而確認他們的反應。爸媽每次都應以相同的態度來處理,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明瞭爸媽的界限在那裡,以後就不會再用哭鬧來威脅父母。

■解釋原因: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你會這麼做。

父母需要依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些孩子能力所及的規定以及行為的準則,並在實施之前先對孩子說明,然後讓他練習實行。例如上述的例子,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只有在生日或過年時,他可以買一項玩具。如果以無理取鬧的方式威脅,你們是不會妥協的。還有,下次在出門前,可先跟孩子約法三章,一方面可以提醒他遵守規定,另一方面讓孩子在心裡有個準備。

■適時的妥協:有時父母可以做適度的妥協,讓孩子有所選擇。

有時讓孩子在一些小地方贏得自主權,那麼你會更有機會讓孩子聽話、遵守規則。例如:很多爸媽常為了洗澡一事,跟孩子奮戰。孩子有時賴在浴缸內玩水,即使水涼了也不肯起來,爸媽常怕孩子因此著涼,心裡又急又氣,不免跟孩子起爭執。這個時候,爸媽可以用點計謀引導他,在孩子該起來的前五分鐘,先叫他起來。像是:

媽媽說:「該起來了。」

寶寶說:「不要。」

媽媽說:「你還想再玩一下嗎?」

寶寶說:「嗯。」

媽媽說:「那再給玩三分鐘,時間到我再來叫你,就一定要起來囉。」

寶寶說:「好。」

當時間一到時,當孩子真的信守諾言,從浴缸出來。媽媽不要忘了告訴他說:「你好乖,時間到了就自己起來,好棒喔!」

■適度的處罰:適度的處罰是有必要的。

在平常的日子裡,真的有必要處罰時,建議以剝奪孩子的權利,如禁止玩玩具或看電視等取代體罰。特別嚴重或緊急的狀況下,例如:孩子突然在停車場內亂跑,這會有生命危險的顧慮,在這麼緊急的狀況下,大人和小孩可能都會受到相當大的驚嚇。這時父母可以抱緊孩子,遠離危險。等待心情和緩以後,蹲下來,很嚴肅的看著孩子,並用堅定的口吻告訴孩子剛剛發生的事,有什麼危險,要怎麼做才是對的。父母務必要記得,當人很生氣時,情緒往往容易失控,如果動手打孩子,容易出手過重,造成孩子受到嚴重的傷害,將會後悔莫及。

■引導語言表達:教導孩子利用語言做有效的溝通。

研究發現孩子的攻擊性與語言能力的好壞相關。攻擊行為常見於孩子在極度的挫折下、容易訴諸於暴力,例如: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時,常伴隨著肢體衝突的現象。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與對方分享玩具,孩子很可能做不到,因為這個年紀的幼兒,仍是相當的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會替別人著想。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父母可以教孩子說:「我也很想玩這個玩具,我們可不可以輪流玩?」

孩子的管教要趁早開始,不要低估孩子的心智能力,也不要以為一、二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這麼小的孩子,不可能只教一次就全懂了,有時一次教不懂,多教幾次就會有成效。孩子需要在反覆不斷的練習下,才能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開始利用有效的管教方式,並且有耐心的教導。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就會懂得尊重他人,而且能成為自立自重的好青年。

延伸閱讀: 不同氣質的教養撇步

觀察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因材施教也愈早愈好,如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孩子未來在人際關係與學習上出現困難的機會也會減少

沒有一個孩子完全一樣,教養時也沒有一套標準,所以更需要瞭解孩子。而天生氣質理論為爸媽開了一扇窗,給爸媽多一個看待孩子的角度。以下提供不同氣質孩子合適的教養技巧給你參考。

活動量:指孩子在一天的時間中,活動量的多寡、節奏的快慢

高活動量

● 無論家裡或學校,都要有適當的場所讓這類孩子盡情活動,好好消耗旺盛 的體力。

● 讓坐不住的孩子在家裡或學校擔任小幫手,協助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
● 盡量避免讓這類孩子喝可樂或糖果等含糖量和咖啡因高的食物,以免孩子 更加亢奮。

低活動量

● 除了注意孩子動作方面的發展外,也要多帶他去做體能活動,增進他的體

   能,並促進親子間的情感。

趨近性:指孩子對從未接觸過的人、地、事物或食物表現出來的最初反應

高趨近性

● 教導孩子分辨危險的情境,不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能隨便告訴陌生人自

   己家的住處,或跟著別人走。
● 平常多帶這種好奇心強的孩子指認家裡或戶外有哪些危險的地方,如:廚

   房的瓦斯爐、插座等,讓他瞭解危險的理由與後果。

低趨近性

● 瞭解害羞是孩子的天性,要給孩子足夠時間熟悉別人,也不要錯怪孩子沒

   禮貌。
● 多給孩子各種不同的機會,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反應強度:指孩子對內在和外在刺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

反應強度高

● 孩子生氣時不要受他的影響,也不要因為孩子情緒反應強就妥協,要明白 他不過是反應比較嚇人而已,沒什麼大不了。

● 要防止這樣的孩子傷害自己的身體,並訓練他多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 受,適時地用擁抱和肢體接觸安撫他的情緒。

● 安排一個角落,讓孩子在心情不好時,可以丟籃球、沙包或紙球,好好地 宣洩自己的情緒。

反應強度低

● 這樣的孩子內心世界比較不容易被爸媽直接觀察出來,爸媽要多留意他的 細微反應,主動關心他,與他對話。或是讓他透過畫畫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畫完後,爸媽可以和他談談他的畫,讓他說說他的想法。

敏感度: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敏感度高

● 敏感大多是生理上的反應,怕吵、怕黑、怕痛都是,爸媽可以讓他試著說說看他的感受。

● 有時孩子會因為不瞭解狀況而害怕,爸媽要慢慢對他說明,一點一點地為他減敏,去除他因為不完全的認知而引起的恐懼感。

規律性:指孩子生理機能的規律性

高規律性

● 這樣的孩子對於改變作息需要更多的心理準備,若有時間上的變動,要提 告知他。

低規律性

● 爸媽應明確設定該睡覺與吃飯的時間,要孩子盡可能配合其他家人的作息 。爸媽可以帶著他做一個生活作息時間表,或給他一個小時鐘,讓他對什 麼時候該做甚麼事更有概念。

適應性:指孩子不論在第一回接觸新事物的反應如何,接下來都要面對全面適應的過程

高適應性

● 這類孩子容易把所有好的或壞的事物都照單全收,爸媽應做好把關,協助 孩子建立分辨力。

低適應性

● 孩子一時無法接受新事物,應給他多一點時間,若孩子很久都沒辦法接受, 仍要耐著性子多給他機會,幫他介紹與說明。

● 用邀請的方式讓孩子試試看,不要過度催促,避免給孩子負擔感。
● 讓孩子在一旁先用看的,看其他孩子怎麼做。等他準備好開始,往往一下 子什麼都行了。

堅持度:指孩子做或想做某件事時,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繼續努力下去的傾向

堅持度高

● 這樣的孩子固執、要求完美,有時會因為堅持把手邊的事情做完而影響到 正常作息,因此要事先和他講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 孩子堅持某些事情時,爸媽應判斷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要溫和地拒絕 到底,讓他知道你的規矩,守住最後的原則。讓他明白不是堅持就可以贏 ,事情是有對錯的。

堅持度低

● 建議把一件事分成幾個段落,讓他分段完成。
● 多給予孩子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當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時,可分享解決 困難的經驗,協助他做到底。例如:讓孩子挑戰比他原先程度再難一點的  拼圖,過程中爸媽可以給他一些線索和傳授他一些方法,讓他更願意堅持 下去。

情緒本質:指孩子一整天當中,愉快和友善行為出現的比例

情緒本質佳

● 這樣的孩子臉上常掛著笑容,別人不容易發現他的情緒,也有可能壓抑他 的痛苦,爸媽要主動和他聊天,瞭解他的狀況。

情緒本質不佳

●只要孩子露出一點點愉悅的笑容,就要給予鼓勵,讚美他笑起來很可愛。  你可以帶著他一起對著鏡子扮鬼臉,做些誇張愉悅的表情,還可以把這個  活動延伸到四肢和全身。

注意力分散度: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注意力分散度高

● 盡可能安排簡單的環境,太多的刺激無法讓孩子好好地發展注意力。
● 透過一對一的靜態活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可利用坊間的圖畫書,讓孩 子觀察圖像的異同和找出各種隱藏的事物。

注意力分散度低

● 專注的孩子往往容易因為太過投入而忽略周遭的重要訊息,有時須多提醒 他留意周遭環境。

 提醒爸媽,生活裡俯拾皆是可以使用的素材與引導孩子的契機,只要爸媽多花點心思,就可以讓孩子的天生氣質中該發揮的部分得到發揮、該疏導的部分被疏導、該調整的部分被調整。

本期特選主題: 搖搖擺擺學步兒~幼兒的走路姿勢

佳玲13個月大了,剛學會走路。看著她慢慢脫離「爬蟲類」的階段,踏著還不穩的步伐,搖搖擺擺的,挺逗趣的。只是這模樣雖可愛,媽媽看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原來佳玲走起路來,一雙小腳丫朝內彎,像個小鴨子似的。「佳玲是個女孩子,這樣走路可不大好看吧!」媽媽頗為擔心。

其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出現足尖朝內的情況是正常的,這和脛骨肌肉的轉向有關。大部分學步兒的脛骨肌肉剛開始會朝內轉,稍長後會自動向外轉正,走路時腳丫子也就不容易再朝內了。只有極少比例的人,這種情況會持續到長大。

「外八」走路改善平衡感

除了足尖內轉(內八)之外,剛學走路的孩子也會出現腳尖朝外(外八)。這是這時期孩子走路時會出現的短暫現象,其實這也是正常情況。這階段的寶寶走起路來會「外八」,是因為他們在促進及改善走路的平衡感,以及原地停留時的力量;就像大人佇立時會將兩腳微張,腳尖朝外,好維持平衡一樣。

初學走路容易出現O型腿

初學走路的孩子,下肢會略向外弓,兩膝之間出現空隙,呈O字型。這是因為孩子的腹肌尚不發達,站立時腹部會往前挺,腰椎也會向前彎,以防止骨盆向前傾,所以走路時會出現O型腿。

通常二歲以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兩腿曲線會漸呈直線,膝蓋也可以互相碰觸了。孩子也會調整腳掌的姿勢,以內向取代外向,獲得平衡;之後隨著年齡成長,大部分的人腳尖會漸趨向前,正常走路。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提供孩子充分的維他命D及鈣質,以免造成佝僂症或永久性的O型腿。

扁平足不是一種障礙

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扁平足並非異常,有幾個原因會造成這種現象:

■孩子足部的骨骼和關節非常柔韌有彈性,支撐足部的肌肉仍未發育完全,一旦走太多的路,會使筋肉緊繃,導致足部出現扁平情況。

■孩子本身的體重,也會壓迫鬆弛的關節及脆弱的肌肉,而造成貼向地面,形成扁平足。

■兩歲以前的孩子,腳底脂肪較厚,看起來也會像是扁平足。

■剛學走路的孩子,將腳尖朝外維持平衡時,在足穹上加了額外的壓力,也會造成輕微的扁平現象。

大部分的孩子隨著成長,足穹會漸漸形成,但即使孩子腳底沒有足穹也不必過分擔心。專家指出,扁平足並不是一種障礙,還可能是一種優勢,因為根據研究,扁平足的人比一般人的腳掌更能承受衝擊,也較不易扭傷和斷裂。

持續踮腳走須注意

許多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喜歡踮著腳尖走,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好好的落地走了。但若這種情形持續好幾個月,或者當孩子停下來時,腳還是不能平貼地面,就必須進一步檢查了。

前述這些情況,大多是孩子學走路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分擔憂。但若這些現象影響孩子走路、跑跳等行動能力,或者持續到兩歲以後,以及孩子腳部有異常僵硬、不能彎曲、疼痛、休息時腳尖也不能朝前等現象,就要帶孩子去看醫生了。

 

最新創作
20231118~1125 Kyle小寶貝1歲5個多月了!開始認識顏色、很有主張、搖擺學步 (附照片95張)
2024/01/26 00:43:36 |瀏覽 7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20231118~1125 Emily小寶貝3歲1個多月了!禁飲含糖飲料、養成收拾的好習慣、會交朋友和數數 (附照片103 張)
2024/01/25 21:24:51 |瀏覽 3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20231023~1104 Kyle小寶貝1歲5個月了!會玩拋接、上下樓梯、愛翻書、輕鬆玩,快樂學!(附照片96張)
2024/01/24 19:38:51 |瀏覽 47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20231023-1104 Emily 小寶貝滿三歲兩個月了,要保護眼睛、養成規律作息、培養獨立和愛閱讀的好習慣。(附照片126張)
2024/01/24 17:03:22 |瀏覽 34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轉載【東大職校教用手冊】第五冊第六課課本練習及習題解答 New
2023/12/27 12:44:13 |瀏覽 221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最新影像 1237979
20160708 Vito & Vic 回外婆家度周末 (附照片23張及短片1支) - 23
20160708 Vito & Vic 回外婆家度周末 - 22
20160708 Vito & Vic 回外婆家度周末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