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抄錄今日新聞「俄羅斯閱兵」及中央社「抗日勝利70週年」
2015/05/10 01:55:19瀏覽355|回應0|推薦34

歐戰勝利70周年 俄羅斯閱兵直播線上看

http://www.nownews.com/n/2015/05/09/1689008

OscarLue
2015年 05月 09日  16:02
 
記者呂烱昌/綜合報導

為了慶祝衛國戰爭(俄國對二戰的稱呼)勝利70周年,俄羅斯在台北時間9日下午3點舉行盛大閱兵典禮,包括1.6萬人、194輛裝甲車、143架戰機參加閱兵儀式。

閱兵地點位於莫斯科著名地點紅場,20多國元首包括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會出席儀式,不過包括西歐、日本與美國領袖都缺席閱兵典禮。

儘管西方領袖缺席閱兵典禮以表達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不滿,但是俄羅斯國營的英文RT電視台網站仍提供現場直播供全球觀眾收看

***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70%E9%80%B1%E5%B9%B4%E9%96%B1%E5%85%B5

***

抗日勝利70週年 台灣9月3日紀念

http://udn.com/news/story/1/889149

2015-05-08 09:08:35 中央社 台北8日電

今年的5月9日,歐美各國在俄羅斯紀念歐戰勝利70週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屬盟國的中華民國也將在9月3日軍人節當天,紀念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

軍人節的由來,源自於民國34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內的美艦密蘇里號上正式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於第二天宣布自9月3日起放假3天,舉國歡慶抗日戰爭勝利。

早在美國於民國30年對日宣戰,中華民國於民國31年加入同盟國前,全體軍民已獨力對抗日本侵略達4年之久。

由於國民政府從20世紀的20年代末開始,逐步排除外國在華特權,這使得相信中國東北為生命線的日本大感驚慌,遂於民國20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整個東北,並於隔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試圖占領上海,但遭國軍阻止。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專注先安內後攘外的剿共政策 ,不願節外生枝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

民國25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決定共同抗日。隔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17日,蔣中正委員長發表「廬山聲明」表示,「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艱辛的八年對日抗戰自此打響。

八年抗戰從民國26年一直打到34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經歷時間最長及犧牲最多的禦侮聖戰,無數國軍將士在前線奮勇作戰、犧牲奉獻以抵抗日軍侵略。

在八年抗戰期間,中日間爆發22場會戰,1117次大型戰役,以及3萬8000多次小型戰鬥,戰況之慘烈,總計犧牲204位國軍將領、322萬名官兵,及超過2千萬平民百姓,而造成的難民人數超過8000萬人。對日抗戰不僅是保衛家園,也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對日抗戰中最慘烈、影響最深遠的會戰,莫過於民國26年在上海開打的淞滬會戰。民國26年8月13日,國軍派遣當時最精銳的「德械師」、裝甲及重砲部隊,主動出擊進攻上海的日軍,希望能利用當地水道與街道阻礙日軍攻擊並形成國際視聽。

國軍與日軍在上海激戰3個月,最後因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威脅國軍後方,國軍遂於11月11日全線撤退,12日上海淪陷。

西北軍領袖馮玉祥當年形容淞滬會戰激烈的程度就像一個大熔爐,部隊一填進去就熔化了。李宗仁在回憶錄則指出,「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日軍的西村敏雄少佐當年在視察完戰況後回報,「中國軍的抵抗確實頑強,無論被包圍或被砲轟均絕對不後退」。

雖然國軍最終在淞滬會戰中不敵日軍,死傷高達近20萬人,精銳的德械師更消耗殆盡,嚴重削弱國軍整體戰力,但在戰略上卻成功將日軍主力轉移至東南,避免與機械化日軍在平坦無險的華北平原交鋒,也把日本拖入長期抗戰的泥淖。而3個月的作戰,也爭取讓沿海工商企業及黨政機關學校後撤的時間,為往後的長期抗戰保留元氣。

在美國對日宣戰前,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前半階段都是獨立作戰,但德國、蘇聯及美國,都曾先後伸出援手,協助對抗日軍。20世紀1930年代,在德軍顧問團幫助下,國軍建立起精銳的德械師,甚至抗戰初期國軍的防禦計畫,也多出自於德軍顧問團之手,但最終德國改變對華政策,於民國27年撤回顧問團。

不過,德國顧問團的前腳還沒走,蘇聯援助的後腳就來。蘇聯有感於日本坐大,於民國26年8月20日與中華民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軍事技術援助協定」,至民國30年4月間,蘇聯一共派遣1250架飛機及1091位有經驗的空軍飛行員來華參戰,其中227位在作戰中犧牲。而蘇聯志願航空隊也協助設立航空學校和訓練基地和飛機修配廠,培訓近萬名空軍技術人員。

雖然蘇聯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撤回航空志願隊,但民國30年底,在美國陸軍退役飛官陳納德的號召下,在美國招募現役及備役飛行員成立著名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俗稱「飛虎隊」,在中國大陸和緬甸等地對抗日本。開啟了華美協同合作空戰重要歷史。

到民國31年7月,來華不到1年的時間,飛虎隊就擊落至少200架日機,創造出18位空戰王牌飛行員,但90名的飛行員中有21名飛行員戰死、被俘及失蹤。

隨著中華民國與英美結盟,共同對抗日本,在有國際支持之下,國軍也開始擔負在中國戰場以外的角色。二次大戰中華民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印、緬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重創日軍、揚威國際,阻斷日本西進與軸心國串聯,奠定二次世界大戰勝基,功不可沒,英、美各國高度推崇,但過去兩岸因政治因素都刻意讓這段戰場歷史被遺忘。

民國31年,日軍入侵緬甸,為保護滇緬公路,國軍組建遠征軍與英軍協防緬甸,雖然曾締造以少剩多的仁安羌大捷,解救被圍的7000名英軍,轟動國際,但隨著英軍一潰千里,在日軍猛烈的追擊下,遠征軍傷亡慘重,撤退回國,少部分則隨英軍進入印度,滇緬公路被日軍封閉。

民國31年遠征軍進入印度部隊依中美協議改稱中國駐印軍,換裝美式裝備,再加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陸續空運到印度參戰,士兵素質提升,並在印度藍伽經過1年的整訓,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在民國34年初,駐印軍以傷亡1萬8000人,殲滅日軍4萬8000人,收復緬北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完成第二次反攻緬甸作戰的勝利。

然而中華民國在二戰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將日軍的主力牽制在中國戰場。牛津大學教授米德在其著作「被遺忘的盟友」中指出,中國這個貧窮、低度開發的國家,牽制住80萬高度軍事化、科技先進的日軍,同盟國之所以能在歐、亞戰場同時開戰並節節勝利,有相當大的部分奠基於中國與日本的纏鬥不休。

由於中華民國全體軍民英勇奮戰牽制住日軍,贏得盟國尊敬,使英、美兩國在民國32年1月11日聯袂廢止與中國所簽的不平等條約,並簽訂平等互惠新約。國民政府主席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也在民國32年底,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應盟國之邀前往埃及,與英美元首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確立中華民國在國際重要地位。

除了廢除不平等條約與國際地位提升外,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開羅宣言中明載「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隨後,開羅宣言被納入34年的波茨坦公告,又納入日本降書,使台灣、澎湖能夠在抗戰勝利後,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

台灣雖然在二戰期間是日本的殖民地,但台灣人並沒有在抗日戰爭中缺席。李友邦,生於台灣臺北縣蘆洲鄉,就讀高中時曾組織夜襲日警派出所,遭通緝,事後逃往廣州,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就讀。對日抗戰爆發後,李友邦在福建招募台灣同鄉組織抗日武裝力量,經國民政府批准於民國28年2月在浙江省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是台灣民間人士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力量之一,最多時人員達600餘人。

隨著歐戰於民國34年5月9日結束,再加上美軍在太平洋的反攻步步近逼日本本島,日本在民國34年8月已成強弩之末,在美國分別於8月6日、9日,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日本天皇裕仁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裕仁宣布日本投降前一小時,蔣中正在當時國民政府陪都重慶之中央廣播電台麥克風前發表了通告全國並向世界播音的「抗戰勝利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揭櫫中華民國對戰敗日本「以德報怨」的寬大處理政策。

日本代表重光葵於9月2日在東京灣內的美軍戰艦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降伏文書」,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則派出徐永昌將軍為代表受降,並於翌日9月3日宣布放假3天,舉國歡慶這得之不易的勝利。

蔣中正在9月4日再度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 談話:「日本已向我們聯合國家正式簽訂降書,世界反侵略戰爭至今已經完全結束了。我們中國八年來艱辛的抗戰,到今天纔算是達到了最後勝利的目的」。

民國34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遞交降書,中華民國與其他同盟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政府在民國35年4月訂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來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於民國44年進一步訂定9月3日為「軍人節」,而軍人節也是政府每年舉行中樞秋祭國殤典禮,依照慣例,總統、五院院長等中央政府要員須親臨忠烈祠,向奉祀祠內的眾多殉國軍人以及對國家有功的人員表達最深的敬意,紀念並表彰他們為國犧牲的精神。

***

郝柏村籲中共 誠實面對抗戰歷史

http://udn.com/news/story/1/889147

2015-05-08 09:04:31 中央社 台北8日電

曾經歷經對日8年抗戰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曾數度呼籲中共誠實面對抗戰是前總統蔣中正領導勝利,更表示希望兩岸要重視抗戰歷史。

「抗戰歷史要講明,到底是誰領導中華民族抗戰的?紀念抗戰歷史,必須要明確知道,8年對日抗戰是誰領導的?是蔣委員長領導的。」96歲高齡的郝柏村去年參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大聲告訴陸方人員,陳列抗戰歷史文件,要正視事實真相。

大陸方面長期避談中華民國在抗戰中的角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沒有「共赴國難宣言」,郝柏村說,「『共赴國難宣言』是國共二次合作、爭取抗戰勝利的重要史料」。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過去指出抗戰勝利是中共領導,國民黨黨史館前主任邵銘煌曾反駁,中共於1937年7月22日提出「共赴國難宣言」。宣言一字字寫著願意服從三民主義,為實現三民主義奮鬥,同時也表示願取消推翻國民黨的暴動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管轄。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大陸加大國際宣傳力道,準備在10月舉辦大閱兵,既有展示國力,也有向近年政治右傾、強軍備戰的日本示威的味道。

對歷史的詮釋,各方自有不同見解,但誠實面對過去,才是迎向未來的第一步。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日前對日本喊話正視歷史,開闢未來。

正視歷史,就是不能否認過去的侵略史實和殖民統治,不能回避理應擔負的歷史責任,更不能縱容企圖開歷史倒車的言行。同樣地,陸方也應該拿一樣的態度,反思國共共同抗戰的歷史。真相只有一個,兩岸要心平氣和且真誠面對8年抗戰這個歷史史實,「不容青史盡成灰」,陸方不能「苛以待人、寬以待己」,看待歷史,標準應該一致。

郝柏村曾感慨表示,大陸對於8年抗戰歷史故意隱瞞、甚至醜化,台灣也把抗戰歷史淡化,他呼籲年輕世代要存有敬佩心情,不應該把抗戰和台灣的關係切割,也呼籲海峽兩岸的領袖世代要重視抗戰歷史的真相。

他說,抗戰是蔣中正所領導,抗戰的勝利全憑蔣中正個人堅持抗戰到底的意志,因為抗戰勝利,收回台灣失土;因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實施民主政治,才有今日自由民主繁榮的台灣。

郝柏村駁斥中國大陸指抗戰為毛澤東所領導的說法,強調「8年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的,沒有第二個人」。

郝柏村希望在兩岸關係正要開誠布公時,能客觀、公正的維護抗戰歷史的真相。這一段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分黨派,最壯烈、最慘烈,也是最光輝的一頁歷史。當政者不應該故意曲解這個歷史、掩埋歷史、竄改偽造這段歷史。

***

不容青史盡成灰 馬英九宣揚抗戰史

http://udn.com/news/story/1/889146

2015-05-08 09:03:39 中央社 台北8日電

「侵略的錯誤可原諒,血淚的歷史不能遺忘」,馬總統就任以來多次提及抗戰歷史,強調抗戰勝利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紀念抗戰並非延續對日本仇恨,是要讓後世瞭解這段歷史緣由。

總統馬英九指出,國軍奮勇作戰牽制日軍,使英美主動廢除不平等條約,也促使台灣在戰後重歸我國版圖,讓中華民國得以在台灣新生。

今年適逢對日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70週年,政府將舉辦一系列的活動,馬總統日前也核定國防部7月4日於湖口舉行規模空前的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的戰力展示,邀請抗戰老兵及外國友人,一同來紀念這偉大的勝利,表彰和平的重要,譴責戰爭的發生,並讓國人了解抗戰史實。

馬總統自2008年就任以來,多次在不同場合及接見外賓時,提及中華民國抗戰的歷史。總統曾表示,「侵略的錯誤可以原諒,血淚的歷史不能遺忘」,對日8年抗戰是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及犧牲最多的禦侮聖戰,總計犧牲204位國軍將領、322萬名官兵,及超過2千萬平民百姓,對日抗戰不僅是保衛家園,也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對日抗戰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廢除不平等條約。馬總統表示,民國31年,國軍遠征軍進入緬甸與盟軍協力作戰,將軍孫立人以新38師113團不足千人兵力,重創優勢日軍,締造「仁安羌大捷」,解救被圍英軍7000多人,救出被俘英軍、傳教士和記者500多人,轟傳國際,再加上國軍在中國戰場成功牽制多數的日軍,贏得盟邦尊敬,使英美在民國32年1月11日聯袂廢止與我國所簽的不平等條約,並簽訂平等互惠新約,百年桎梏,一夕解除。

馬總統也指出,仁安羌大捷也使蔣中正委員長得以在民國32年底,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應邀至埃及,與英美元首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載「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隨後,開羅宣言被納入34年的波茨坦公告,又納入日本降書,最終促成台灣、澎湖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

馬總統表示,沒有抗戰勝利,台灣也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不可能重回我國版圖,而沒有台灣光復,中華民國很可能在國共內戰後即走入歷史。同樣地,沒有中華民國,台灣也不可能有往後60多年的發展,而是早就被赤化。他說,歷史的機遇使中華民國在台灣新生,中華民國與台灣已緊密結合。

面對中國大陸一直有「抗戰是中共打的」說法,馬總統指出,抗日戰爭這場艱苦戰役如果被扭曲、掩飾及竄改,是不能接受的,「不容青史盡成灰」,歷史只有一個,當兩岸逐漸和解時,對歷史的詮釋也應該和解,要做到「就事論事、實話實說」。馬總統強調,紀念抗戰並非延續對日本的仇恨,而是要讓後世瞭解這段歷史緣由。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2296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