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土豆看十二年國教 - 技職學校與大學的悲歌(一)
2014/02/20 16:36:22瀏覽408|回應0|推薦3

十二年國教,所為何來?是為了提升國民的教育品質呢?又或是有其他的企圖?

如同商週的報導12年國教殘酷真相:小六開始拚大學!“作者:黃亞琪),十二年國教讓現在的孩子,必需要直接面對未來影響一生的大學選擇,也間接地將大學教育成為了未來必備的學歷。

為什麼要選擇明星學校?難道選擇技職學校,選擇孩子的興趣不好嗎?台積電董事張忠謀日前到全國大專院校校長會議上演講,主題是針對人才問題提出的討論。指出許多人認為高學歷就是一張飯票,因此不斷往上追求更高更好聽的學歷,只為了拿比別人更高的薪水。因此,造就了高等教育的學生志不在研究,只在文憑,社會上選人才的第一優先條件,也是先開學歷限制。找學校看學歷,找工作看學歷,升遷看學歷,加薪看學歷,事事都要看學歷的一種怪現象,也難怪台灣大學林立,但卻素質低落。張指出,要打破學歷的迷思,學歷就不能與薪資掛勾,才能夠讓台灣的教育能更多元發展,也才能夠真正的留住人才。

台灣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走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年想法呢?早期封建社會的這種想法,其實不就是當權者為了控制小老百姓的思想,因而產生的一種價值觀的訓練。並非讀書不好,讀書是好事,但是要學著怎麼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非跟著別人的指令學習,這樣子的學習是奴才。看看現在的社會,有多少白手起家的大企業家是因為書讀得很多很高而致富的?又有多少書讀了很多,但是卻沒什麼作為的人?現在又有多少家長期待孩子讀書是為了真的想看到孩子的成長,還是只是為了看到孩子拿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憑?

不知道大家知隊知道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這是一個美國經濟學家林德特(P. H. Lindert) 發明的一個名詞,其中的中心思想是,「愈需要英雄的地方,英雄愈不會出現。」,也就是「愈需要資源重新分配的地方,重新分配的機率愈低。」因為這個社會上的大部份資源和權力都掌握在這少部份的人的手中。所有的政策發展,都在讓這個社會,這個經濟體系愈往M型去發展。

十二年國教不也是這樣子的情況,壓抑了公立明星學校的優勢(某方面來說這是好事。),反而助長了私校的壯大,間接造成了M型教育的產生。甚至讓孩子從小就有階級的觀念(能念私校的才是和我一樣優秀的人,念公立學校的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和不夠優秀的人。),這是不是我們的教改希望得到的結果?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hsuan1984&aid=1124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