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些文化果然不是來自中國
2020/12/04 04:26:45瀏覽685|回應0|推薦16

最近,看陳海粟在網路上評論一本書.

他的文章提到

"幾年前我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土地上所蘊含的温柔氣息讓我每一天都覺得有一份柔軟的喜悅

...回到大陸後,與朋友吃飯。去買奶茶,無意識地向店員蹦出:「可不可以給我一份珍珠奶茶呢?」朋友不可思議的看着我,帶着輕聲地斥責:「甚麼叫做可不可以給你,這本來就是服務員的義務好嗎?你怎麼用這種語氣對服務員說話?!多此一舉,就讓他/她給你就可以了!」 後來朋友更直白地說:「你對所有人說話這麼温柔客氣,讓我感覺你是刻意討好別人。」

...我在書局的玻璃櫥窗裡偶遇日本心理學家榎本博明的《過度温柔的社會》──為甚麼社會會過度温柔?過度温柔不好嗎?我們為甚麼不能生活在一個過度温柔的社會?直覺告訴我,這本書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榎本所告訴我們,日本社會崇尚的那種温柔相待、令對方開心、自己又可以不用麻煩的温柔,是一種假温柔。因此,他認為我們對於不吝展現温柔的人一定要提高警覺,這樣的温柔不過是利己的假温柔,因為「任誰被別人讚美都會覺得很開心…被稱讚的一方毫不懷疑接受別人的讚美,沉醉在喜悅中。於是…很容易在工作上施點小惠給對方之類」。

榎本想藉此傳達給我們一種理念:温柔不應該是基於他/她人希望我們實現的反應,而應該是我們自己自主的決定。一旦温柔涉及了他/她人期待的眼光,就失去了它的純粹。他將温柔妥善地安置於温柔的動機之中,然而卻忽視了温柔應有的「形式主義」也許也是自己與對方對温柔渴望的一部分。

用嚴厲去提醒那些犯錯的人,榎本認為這才是一種直接真正的温柔。這確實也是一種温柔,但這難道不是一種壓迫的温柔嗎?"

之後,作者給了答案

"在「我們」與「異己」的世界中,社會不是過度温柔,而是不夠温柔,我們需要的反而是一個過度温柔的社會去彌補不夠温柔、過度冷漠的「話語如刀」的社會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傷痕。我們的社會不是温柔造就了玻璃心,而是冷漠塑造了鋼鐵心,堅而不摧,淩厲冰冷。而唯有愛與温柔才是賦予我們力量去讓那些足夠鋼鐵冰涼的內心有了温熱的可能

我感謝我在便利店遇到的他與她,無論是真的温柔,還是假的温柔,可是就是那一刻,那一個温柔的語句,在那個寒冬的清晨,拯救了這個在「話語如刀」的世界冰封了數年的我。

如今的我,依然謹慎地使用語言展現可能的温柔。而那些我使用的語言,在我的目光與別人的目光中交匯之中,帶着對別人的真誠的祝願,也帶着對自己的温柔的渴望,讓我慢慢地擁抱了那個曾經的自己"

看完他的文章,忽然,你懂了."這些文化果然不是來自中國"

從四歲進入公立托兒所開始,你接受了一連串的教育:最初的"隨身攜帶手帕,衛生紙."到對別人說"請,對不起,謝謝你,...."每天,你活在繁文縟節之中,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擔心不夠禮貌.

去年的一個夜晚,我到國家戲劇院欣賞一場戲劇表演,由於沒有劃位,所以大家都找了自己想要觀賞的最佳座位.隨著人潮湧入,在我坐的左,右位置,各留下一個座位.這時,一對年輕男女過來了.

男孩客氣的說"先生不好意思,可否請你向左,或右,移動一個座位,讓我們能坐在一起."

我聽了,馬上換了位置,讓他們坐.

當戲劇表演結束後,這一對年輕男女,高興地感謝我的讓位.

當我們在大廳等電梯時,一對年輕男女,高興地感謝我的讓位.

當我們又在捷運站碰面時,一對年輕男女,高興地感謝我的讓位.

這一連串的謝謝,讓你當天心情很愉悅.

同樣的場景來到中國

一樣是去欣賞表演,一樣是沒有劃位,一樣是一對年輕男女要你換了位置,讓他們坐.

男生直接說"."

我完全不理會.

他們只好去找尋下一位識相的中國人.

( 心情隨筆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ian2021&aid=1538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