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滬尾礮臺
2019/06/10 07:20:00瀏覽2643|回應0|推薦39

滬尾係淡水舊稱,礮臺位於雲門劇場後方,不過若搭公車,會先到「滬尾礮臺」那站,下車不遠便可看到售票處。滬尾礮臺屬「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一環,當日票券可繼續參觀紅毛城和小白宮。本來這三處都不在計劃之中,既然買了票,又都在回程路上,便一路參觀。

滬尾礮臺建於1886年清法戰爭結束之後。戰爭後期台灣軍民奮勇抵抗,牽制法國海軍,使清廷免於又一場大敗。官方開始重視海防及台灣戰略地位,而有建省設防的一系列舉措。由剛改制行省的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主導,委請北洋武備學堂德籍教習巴恩士(Max E. Hecht)督造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共十座新式礮臺,至今猶存者除滬尾礮臺外,尚有基隆二沙灣礮臺、澎湖西嶼東、西礮臺與旗后礮臺等。滬尾當初配備英製「阿姆斯脫朗」及德製「克魯伯」後膛砲各兩尊,日軍入台後拆除,皆已不存。

由於扼淡水河出海口,形勢險要,日軍用作練兵所,二戰後國軍駐守至1985年,才列為古蹟開放參觀。篇首礮臺入口上方匾額,有劉銘傳手書「北門鎖鑰」四字。同在淡水的另一座「保固東瀛」礮臺則已然軼失。

左:營門上書「北門鎖鑰」,右:營門外通往售票處、公車站

圖右土垣稱為母牆,礮臺的外圍防線;左為混凝土結構的子牆,厚達4.3公尺。兩者高各約20呎(6.5米),中間的壕溝,起著護城河的作用。

營門、子牆全景

內埕廣場

有如坑道的營房

門窗、甬道都十分狹小,便於防禦

洞內溼氣重

較大空間有些是餐廳,有些是通鋪

Y字型運彈斜坡,連結兩方砲座

砲座原有四座,兩座為一組,以運彈坡相連

運彈坡出口

砲彈形凹洞是置彈槽,顧名思義用來放置砲彈。方形據說是神龕,清代士兵祭祀岳飛、關羽等武神以求勝。

營房上被覆草皮做為爆震緩衝,煙囪形是通氣孔

當年12吋後膛砲,射程涵蓋整個出海口

運彈斜坡

廣場上有些待考證的遺跡

運彈坡的不同視角

另一座砲台

砲座全景


3D展示館,看看百年前的大砲

不准上牆頭,大約是安全考量

由外面公路看母牆土垣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njil&aid=12727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