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論》東西德統一的沉痛教訓-政治、經濟、文化與心裡素質等的巨大差異,造成德國整體國家競爭力大幅衰退... (上)
2013/10/19 06:02:43瀏覽856|回應0|推薦26

東西德統一的沉痛教訓

曹長青

馬英九最近提出「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在台灣政壇引起風波,連前任國民黨主席連戰都諷刺說,「有關台灣未來的前途,應尊重台灣人民的主張與決定,不應由政黨來設定統一的目標。」

 

巧的是,在「統一說」風波之後,台灣書店出現一本新書《南北韓,統一必亡》(允晨出版)引起知識界的重視,卜大中、金恆煒、阮銘、林中斌、蕭新煌、蔡英文等台灣學者和知名人士都聯合推薦。該書原為韓文,為南韓首爾大學講座教授朴成祚所著,由台灣資深報人、韓國問題專家朱立熙譯成中文。

 

據譯者介紹,該書去年六月在南韓出版時,成為轟動新聞,外電紛紛報導。因為在南韓,絕大多數人都想統一,認為當初南北韓分裂,是列強造成。因此該書出版後,馬上成為勁爆的話題,也立即登上暢銷榜。

 

這本書所以引起重視,主要因為作者朴成祚在德國留學並住了三十年,作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終身教授,他目睹和體驗了東西德的統一過程,現又專門研究南北韓問題(擔任南韓政府統一政策的諮詢顧問),由東西德統一的教訓,來探討南北韓統一,因此相當具有說服力。

 

該書的主要結論是,德國的統一失敗了,德國正在經歷第二次分裂,體現在東西德人民的心理和經濟層面。作者從東西德的例子來論證,南北韓要統一的條件比當年的德國還要差,如果統一的話,「南韓必亡」。

 

當然南北韓的情況和當年德國不同,因北韓仍是專制統治,而南韓已是民主國家。但北韓如果像東德那樣結束了共產統治,然後兩地統一,是否可行,該書根據東西德統一的後遺癥,給出的結論是完全否定的。

 

東西德統一的後遺癥,首先體現在經濟層面。西德經濟競爭力曾排名世界第二,人均收入三萬八千美元,但統一後,德國的全球排名降至第十五,國民所得降至兩萬兩千美元,減少了40%

 

為重建東德,德國在過去14年間,每年投入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不僅東德沒起色,還連累整個德國經濟衰落。整個九十年代,德國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1.8%,低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2.2%的成長率(美國是3.2%),而且德國的失業率一直高踞10%左右(比英美高一倍)。該書說,「德國為了照顧東德,而喪失了提振景氣的能力。而且,將來也不見改善的希望。專家們一致同意,德國經濟因為統一而沒落了。原本憂慮德國統一會出現巨大德國的周邊國家,現在反而換成譏笑德國的不幸了。」

 

在統一之前,西德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比東德強大,為什麼統一已16年了,仍無法幫助東德真正融入德國? 朴成祚的研究結論是,經濟分裂還是表層,更關鍵的是心理層面。

 

統一之後, 東西德貨幣做了一比一兌換,工資也均等化,包括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等,西德已付出相當大的經濟代價。但即使到了1999年(統一已9年),東德地區的生產總值才只有西德的56%,但是東德人的所得水準卻達82%。按道理東德人應該感恩,但恰恰相反,東德人反而增加抱怨和不滿,認為給予的不夠,要求更多的福利。尤其是東德的失業率高達18.5%,而西德地區失業率是8%,更造成反差和不平。

 

東德人雖然被西德人視為「同胞」,但統一後發現,東德人經過長期的共產統治,已和西德人完全不同,他們習慣於集體主義和平等主義,習慣於社會主義大鍋飯,依賴政府,對資本主義無法適應。德國專家發現,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對平等很敏感,而且都有「共同體傾向性」(傾向於大鍋飯的公社),他們不適應德國的個人主義的競爭社會。

 

而且德國的統一造成東德人嚴重的「失落感」。他們原來期待,東西德人都是日耳曼民族,都是德國人,具同族意識,那麼只要東德納入資本主義體制,就能夠享有與西德一樣水準的富足。但統一後的現實,使他們的這種期待完全破碎。東德的企業因為沒有競爭力而倒閉或被西德企業合併,又因為《回歸法》的實施,被共產黨曾收為國有的土地必須歸還給分裂前的原地主而交還給西德人,再加上東德人缺乏競爭力等素質問題,很多人反而失業。

 

因而東德人抱怨、指責西德人缺乏同情心,桀傲與貪婪,只知道要錢,對同族人傲慢和吝嗇,於是對他們開始敬而遠之。西德人則認為東德人已被社會主義制度慣壞了,懶惰又不會做事,過渡依賴西德人,是缺乏獨立性與自發性的人,給多少幫助都無濟於事。東西德兩地在統一前的那種鄉愁和向往,那種熱戀和熱情,不僅變成泡影,還逐漸形成新的「分裂意識」,增加隔閡並開始沖突。

 

現在很多東德人,越來越認定自己不是「德國人」,而只是「德東人」,叫「歐西」(Ossi );而西德人則被稱為「威西」(Wessi )。1990年東西德統一時,61%的東德人回答自己是「德國人」,只有32%仍稱自己「東德人」;但到了1992年時,稱自己為東德人的上昇到65%,而認為自己是德國人的降至35%,完全倒了過來。而到了2000年,認同自己是「東德人」的高達77%。

 

(原載《開放》2006年2月號)

2006-01-31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http://caochangqing.com/big5/newsdisp.php?News_ID=1334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x3059&aid=908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