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填補喪妻後的孤獨 朱全斌攜「酒肉朋友」嘗人生百味
2021/06/22 19:37:58瀏覽324|回應0|推薦6

採訪/錢欽青 撰文/陳昭妤 世界新聞網

y

朱全斌承接下外婆、母親留下的「粉蒸豆腐」,讓餐桌更有人情味。(攝影/李政龍)

蒸籠掀起,白熱蒸氣散去,五彩蔬菜末自燒得金褐的豆腐隙間探出,引得眾人驚嘆。蒸籠一擺,其餘菜色皆成陪襯。這道「粉蒸豆腐」自朱全斌兒時起,就是外婆在家中宴客的重頭戲,每每一出,總能博得全場注目,滿足眾味蕾和脾胃,也凝聚起桌邊舉箸的每個人。

只是宴客,菜色固然重要,對朱全斌來說,一塊吃飯的對象更不可馬虎。新書《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將他遠從童年見識的家宴,到和妻子韓良露呼朋引伴下廚共食的記憶,再到妻子離世後,自己如何因著朋友們邀約吃飯而走出傷痛。每一口嚥下的,皆是濃郁而悠長的情感,吃飯已然不只是進食,而是陪伴。

珍惜各界酒肉朋友

「很多人心裡面都想要跟朋友約,但總是不會把跟朋友吃飯這件事排在工作前面。」去年自台藝大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下後,朱全斌多了大把時間,開始調整生活裡的優先順序,臉書上不時可見到他和好友或學生們在桌邊把酒言歡的照片,這些「酒肉朋友」伴他走過大半人生,包括填補了喪妻後的失落與孤獨。

六年前,妻子韓良露因病驟逝,離去前,她最擔心的便是沒人陪朱全斌度過接下來的每個用餐時刻。膝下無子的兩人,因都熱愛美食,伴著彼此吃飯30多年,朱全斌坦言,當這儀式戛然而止,確實很不習慣。他回憶妻子離世前,留下的遺言亦是「要有能一起吃飯的朋友。」

「一開始想說大家是基於同情吧,覺得這個鰥夫一個人有點可憐,是不是去約他一起吃個飯。」幾個和韓良露走得近的朋友和學生,心領神會地在每個月和朱全斌相約,在家也好、出外也罷,一塊用餐。每逢生日將近,更是排隊為他慶生,本以為大概第二年眾人就鳥獸散,沒想到這習慣維持至今,且邀約愈來愈多,從「生日」變成了「生月」,「去年生日最高紀錄就吃了25頓!」

但儘管個性隨和,朱全斌對能夠同桌吃飯的對象,仍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朋友,要成為好的酒肉朋友是有條件的,除了必須跟你合得來,性情興趣也都要相投。」從旅伴到老同學,再到各年齡層的學生,朱全斌不設限,談得來的都能成為飯友。

教書30多年,朱全斌最老的學生快60歲,最年輕僅20多歲,但不論歲數,都不存在代溝。「我也覺得很奇妙,為什麼不同階段畢業的學生都會跟我保持聯絡。」他自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教學法,唯一就是「學生無論和我講什麼,我都不會為他下判斷說是對或錯,可能因為這樣,他們覺得跟我聊天沒什麼壓力吧。」

他認為彼此在一起是交流,不該把自己當成灌輸學問的人,長此以往,學生們從課業生活到私密情事,都能放心地向他傾訴。「每次跟這些不同年紀的人處在一起,都可以聽到好多有趣的事,擴大了我的生活圈非常多。」

兒時記憶粉蒸豆腐

細細切著小白菜、韭菜、蘿蔔,將六、七種蔬菜個別炒香後,混合塞入小巧的豆腐泡裡,置放進蒸籠裡早已鋪好的大白菜、豆芽菜、小芋頭上,接著一層層撒上蒸肉粉,讓滷汁和菜香交融,口感也因此變得鮮美黏糯。這道出自江西興國縣的「粉蒸豆腐」是朱家知名的宴客菜,做起來費工,卻是祖父母輩流傳下來的家鄉記憶。

出身外省家庭,朱全斌回憶兒時因外公是司法界高官,逢年過節家裡總會聚集三、四十位同樣來自江西的叔伯阿姨,為了招待為數眾多的食客們,外婆一擺就是四大桌,粉蒸肉或粉蒸豆腐是必備主菜。他猜想早年江西農村,大家忙活過後,聚在一起吃東西成了重要娛樂,也因此延伸出一大蒸籠的形式。

負責做菜的朱媽媽承襲下來外婆的拿手菜,再傳入朱全斌手裡,他略做改良,加點火腿碎末提味,便成了招牌家宴菜。「我常覺得我們不只是在吃這個食物的本身,可能也是在吃一種消逝的飲食文化,透過一大蒸籠凝聚大家的感情。」杯觥交錯間,配上一碗飯,賓主盡歡。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16414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