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98
山前雜記
在地生活大台北 2023/10/15 14:09:42

金山

金山不產金,平埔族稱之為「基巴里」,豐收之意,又因為大屯山產硫磺,古籍以「採硫之地」形容清朝治臺後將「基巴里」以漢字譯為「金包里」。康熙時即在金包里興建土木雍正間已聚成街市,嘉慶51800福建各地相繼有人渡海前來投入屯墾,為大部份金山鄉民始祖之由來日本治臺時,稱為金包里堡,大正91920金包里改稱金山;臺灣光復後照原金山區域,改設金山鄉。

金山老街(金包里街),和金山市區最主要的中山路鄰近平行,窄窄的巷弄,賣吃的喝的、傳統的懷舊的小玩意,和其他的老街似乎沒有什麼不同,老街最有名的是鴨肉,不只是它的味道,鴨肉買賣的操作的是老街最有趣的特色。

老街西段有一座主祀開漳聖王的百年廣安宮,位在鬧市之內,金山鴨肉原為廟前的小攤販,數十年的經營下來,除了鴨肉店的規模越來越大,整個金山老街市面的繁榮,也和它息息相關。

金山鴨肉所賣的鴨肉是土番鴨,除了鴨肉之外,還賣炒麵及其他的菜,菜色大致固定就是那幾種。店面和廚房分離、店面和店面分離,因為生意太好,整條街一樓店面擺上圓桌的,幾乎都是它的座位,即使有十幾間的店面,假日仍是高朋滿坐,用餐時間一位難求。顧客來的第一件事是先找個位子坐下,再派人去廟口拿菜,如果順序相反,可能端著菜找不到地方吃。炒麵及其他的菜在廣安宮廟前廣場料理及供應,廚灶等料理的地方佔據廟埕的一半,廟和店結合的相當緊密。煮好的菜一盤一盤的擺在桌面任人拿取;鴨肉在另一個地方拿,位置在廣安宮的斜對街,有一個較小的店面,專門出鴨肉,也是一盤一盤處理好,拿了就走,還有外帶的服務。

把菜端上桌就可以享用了;急著拿菜的同時要記得自己所佔的位置,因為店面太多,都是普通的透天厝一樓,沒有特別標誌,店面又深且人多,初來乍到者一個不留神就忘了自己的位子在哪裡,看到街上捧著菜盤來來回回走的人就是「迷途」的。

每個店面都有工作人員不停的將吃完的桌面整理乾淨,掃地、洗碗,每個店面又有一位專門算帳的,客人可以在吃的地方隨時結帳,計算金額的方式也很簡單,不同單價的菜色用不同的盤子裝,只要算盤子的數量就可以算出總金額。這樣方式的操作,對買方和賣方都很便利。

金山的市中心是從金山老街開始發展形成,「金包里老街」約在雍正年間形成,以漳州移民為主,為當時的主要街道,是漁產與農產的集散地,同治光緒年間多次重建,因淡水北部逐漸向內地開發而漸趨沒落。老街口的慈護宮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嘉慶年間媽祖神像從海上漂流至野柳,被漁民發現迎回,設壇供奉,經聖母指示建廟金包里街,現廟中尚存同治年間二根龍柱,另有光緒元年之對聯,「慈泉人猶一人聖宮昭字宙,護弟子若赤子母德配乾坤」。

市區東邊有獅頭山公園,是一海岬,原名金山中正公園,當地人散步的清幽小山,突立在磺溪及員潭溪出海口之間,原本是軍事基地,留有壕溝、碉堡、坑道等軍事設施,岬角末端的觀景平台可眺望燭台雙嶼。北側是磺港漁港,南側有水尾漁港。從水尾漁港走濱海神秘步道往獅頭山,水尾港旁威靈宮後有碉堡坑道。

深澳線

日治時為運送九份和金瓜石開採的礦砂,興建一條從基隆八尺門(濱町),經八斗子、深澳到水湳洞(瑞芳街),軌距762mm的輕便鐵路金瓜石線,昭和11年(1936)完工營運,戰後由臺灣金屬礦業公司承接,因財務問題無力經營,民國51年(1962)全線廢止。

民國54年(1965)臺鐵興建一條從瑞芳到八斗子的鐵路來運送深澳火力發電廠需要的煤礦,並拓寬原本的輕便鐵道,民國56年(1967)深澳線全線開通,從瑞芳起始,經八斗子、深澳、瑞濱、海濱(焿寮)等站到濂洞(水南),全長12.3公里。與鐵路並行的濱海公路興建完成後,鐵路運量大減,民國78年(1989)停止客貨運,僅行駛瑞芳站至深澳火力發電廠的區間運煤列車,民國96年(2007)深澳電廠關閉,深澳線隨之廢止。民國102年(2013)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開幕,次年(2014)復駛深澳線作為海科館的聯外交通,初期為運行瑞芳站至海科館站間,民國105年(2016)底延長通車到八斗子。

郁永河「裨海紀遊」的臺灣西部縱走

郁永河(郁永和,1645-?),字滄浪,浙江仁和縣(杭州城北)諸生。1691年任福建知府王仲千同知幕賓,性好遊歷,遊遍福建,自謂:「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康熙35年(1696)冬,福州榕城火藥庫失火,五十餘萬斤硫磺、硝石全遭焚毀,「無纖介遺」。福建不產硫磺,郁永河自請前往臺灣北投採硫,康熙36年(1697)春出發,2月抵達臺灣安平,在府城購齊採硫工具,乘牛車由陸路到淡水,在硫磺產地附近駐紮,聘用原住民幫忙採硫,當年即完成鍊硫工作,11月離臺,將在臺九個月的記事寫成「裨海紀遊」。

羅以智跋稗海紀遊略:「永河字滄浪,仁和諸生,久客閩中,遍遊八閩。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春,會當事採硫黃於臺灣之雞籠淡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的臺灣文獻叢刊裨海紀遊對作者的介紹:「性好遊,人閩為幕,遍歷閩中山水。清康熙三十五年冬,福省火藥局災,典者負償,謀往淡水採磺,永河慨然請行。翌年春,自廈門渡臺,赴淡水北投採磺;至十月初,乃歸。紀遊所紀,乃為經歷所見及遭遇艱難辛苦之狀,並賦有竹枝詞。

在施琅入臺14年後郁永河做了一趟臺南到淡水的西部平原縱走,在交通不便榛莽未除的年代,用了21天走完,其中有6天困於梅雨溪水暴漲不能前行。大略路線為「渡過大洲溪,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又渡過茅港尾溪和鐵線橋溪,經過倒咯國社;又夜渡急水溪、八掌溪,抵達諸羅山;又渡過牛跳溪,經過打貓社、他里霧社、柴里社;又渡過虎尾溪、西螺溪、東螺溪三溪,經過大武郡社、半線社、啞束社、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又經過大甲、吞霄、新港仔、 後壟、中港、竹塹、南崁、八里社;再乘莽葛到淡水。」(宋澤萊,民92

郁永河北上的路線,約略在今省道臺1線左右。康熙36年四月初七日出發,過大洲溪(鹽水溪),歷新港社(臺南新市區社內里)、嘉溜灣社(臺南善化區市街)、麻豆社(臺南麻豆區市街)、倒咯國(臺南東山區東山里)、佳里興(臺南佳里區興化里)。

初八日,渡茅港尾溪(茅港尾港,臺南下營區茅港里)、鐵線橋溪(鐵線橋港,臺南新營區鐵線里)。乘夜渡急水、八掌等溪。遲明,抵諸羅山(嘉義市中正公園),天既曙,復渡牛跳溪(朴子溪),過打貓社(嘉義縣民雄鄉東榮村)、山疊溪(北港溪)、他里霧社(雲林斗南鎮舊社里),至柴裡社(雲林斗六市溝壩里)。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濁水溪)、東螺溪(舊濁水溪),至大武郡社(彰化社頭鄉舊社村)。

十一日,至半線社(彰化市番社洋)。

十二日,過啞束社(彰化市香山、牛埔里),至大肚社(臺中大肚區大肚里)。

十三日,渡大溪(大肚溪),過沙轆社(臺中沙鹿區沙鹿里),至牛罵社(臺中清水區清水里)。

十四日,陰霾,大雨,不得行。

十五日、十六日皆雨,前溪新水方怒,不敢進。

二十三日,至溪所(大甲溪),已渡過大甲社(臺中大甲區德化里)、雙寮社(臺中大甲區建興里),至宛里社(苗栗苑裡鎮西平里)。

二十四日,過吞霄社(苗栗通霄鎮平安里)、新港仔社(苗栗後龍鎮新民里),至後阪社。

二十五日,至中港社(苗栗竹南鎮中港里),由海壖橫涉小港,迂迴沙岸間三十餘里,又浮一深溪(客雅溪),至竹塹社(新竹市東門街)。

二十七日,自南崁越小嶺,在海岸間行,至八里社(新北八里區龍源里),江水為阻,即淡水(新北淡水區環山里)也。

「裨海紀遊」記有竹枝詞十二首,其一詠安平鯤鯓: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身激浪海天昏。

任教巨舶難輕犯,天險生成鹿耳門。

其十二:

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References

https://rueylin0119.pixnet.net/blog/post/328986003-裨海紀遊.西部

宋澤萊(民95)。評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並論臺灣文學史上的傳奇時代。臺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頁108-128。

陸傳傑(2019)。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新北市:遠足文化。

瑞芳至雙溪的「一錢鑽九孔」鐵路隧道

明治39年(1906)5月21日至翌年2月27日,笠野英三率領60多人的團隊實測臺北到宜蘭的鐵路路線,規劃沿新店溪上游烏來越嶺至宜蘭,路線由台北經景尾、新店、屈尺、龜山、烏來、哪哮(信賢)、樟樹溪、Tanroku社、Remogan社、 Karamochi社、Shiratsuku、叭哩沙、雙連坡(埤)、吧荖鬱庄、珍仔滿力庄、宜蘭、四結、羅東、冬瓜山,終點為蘇澳,全線約66哩(106公里)。

這條直通宜蘭的路線因穿越泰雅族領域,日本領台初期,當地民情未穩,不宜施工,計畫因此擱置。大正6年(1917) 總督府鐵道部重啟新的路線調查,改由八堵、瑞芳、雙溪、貢寮穿越三貂嶺連接頭城到宜蘭。同年11月24日舉行開工儀式,由八堵與蘇澳兩端同時進行鋪設軌道工程。大正8年(1919)完成八堵到瑞芳段,長12英哩多,初期命名為瑞芳線,大正13年(1924)12月,基隆經八堵、瑞芳至蘇澳線全部完工,改稱宜蘭線。

瑞芳至三貂嶺鐵路沿基隆河修築,在不寬的溪谷間要維持鐵道的筆直,遇有山形阻擋就要鑿隧道通過,三貂嶺和牡丹之間的三貂嶺山更需以隧道克服,所以在這路段產生了密集的隧道。瑞芳地區俗諺:「一錢鑽九孔」,意指從瑞芳坐火車到雙溪,只要花一分錢,就能鑽九座隧道,很便宜。這九座隧道三個在瑞芳(瑞芳第一、二、三號隧道)、四座在猴硐(員山第一、二、三號隧道、猴硐隧道)、二座在三貂嶺(三瓜子隧道、三貂嶺隧道)。

大正11年(1922)宜蘭線瑞芳到牡丹間的九座隧道啟用,因隧道規模不符雙軌使用,民國74年(1985) 鐵路雙軌化完成後,除瑞芳三號隧道保留外,其餘八座舊隧道均廢棄封閉;另新建龍潭、龍鎮、柑坪、頌德(單軌)、福住、示德及三貂嶺等七座隧道替代。

瑞芳一號隧道在龍潭隧道靠山壁的內側,兩隧道的東口並列,東出瑞芳車站馬上進入龍潭隧道,雙線長150公尺。瑞芳一號隧道為兩層式構造,上半部紅磚拱頂,下部側壁為條石砌牆,隧道內略為彎曲,也無法通視兩端。

瑞芳二號隧道在柑坪社區石碑旁的小公園內,其旁是長78公尺的柑坪隧道,長69公尺的龍鎮隧道東口與柑坪隧道西口相距僅約10公尺。

鐵道前行,將從基隆河右岸渡河前鐵道分為兩股,穿出東正線的頌德隧道和西正線的瑞芳隧道,連接第二基隆河橋到河左岸。頌德隧道,民國73年興建,單線全長162公尺。瑞芳隧道,即大正8年(1919)完工的瑞芳三號隧道,全長128公尺,是九座舊隧道中,唯一仍在服役的隧道。

渡河後鐵道復合為一股,基隆河在此地設員山子分洪道,鐵道舊線經過三座隧道連接的「猴硐舊隧道群」,俗稱「三也磅空」,意指員山第一、二、三號三座鐵道隧道連接在一起。

員山一號隧道,大正8年(1919)竣工,長152公尺,洞口石砌,造型簡單堅固,上半部紅磚拱頂,下部側壁為條石砌牆,無岩壁,設有避車洞;因隧道彎曲,兩側洞口無法通視。員山二號隧道,長39公尺,建築年代及結構與員山一號隧道相同。員山三號隧道,全長32公尺,整體結構與員山一號隧道同,局部岩壁。

取代猴硐舊隧道群的福住隧道在舊道的東側,全長393公尺。

猴硐車站北方約500公尺有猴硐隧道,大正9年(1920)啟用,民國74年封閉,全長48公尺,洞口石砌,上半部紅磚拱頂,下部側壁為條石砌牆,略為彎曲,兩端能通視。取代猴硐隧道的示德隧道在舊道西側,因更切進山壁,長度大幅增加到517公尺,出南口即進入猴硐車站站場,民國73年完工。

        鐵道經過三貂嶺車站後接第三基隆河橋越基隆河,過橋即進入隧道。舊道進入三瓜子隧道,再經舊三貂嶺隧道至牡丹,新道僅以一座三貂嶺隧道便貫穿加里山山脈的三貂嶺山地到牡丹,長度2076公尺。

三瓜子隧道長110公尺。北口有拱心石與希臘式山頭,拱腹上匾額草書題「至誠動天地」,為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所書。

舊三貂嶺隧道建於大正8年(1919),大正11年(1922)竣工啟用,是臺灣最早以電氣鑿岩機鑽掘的鐵路隧道,全長1850公尺,為宜蘭線第二長鐵路隧道,僅次於長2167公尺的草嶺隧道。隧道內部上半拱部採用紅磚砌拱,下半部側壁結構採用石材(石磚)砌築,東側側壁,間隔固定距離設有避車洞,隧道兩側洞口石砌,石材來自隧道附近生產的粗石。南口為圓拱,上方為三角形希臘式山牆,搭配簡單的幾何線條裝飾。洞口拱頂與左右中間各設一塊拱心石,上方石製楷書陰刻匾額「萬方輻湊」,是第八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所書。

牡丹站和雙溪站間有宜蘭線坡度最陡的牡丹坡,有東西正線兩座單軌隧道五份隧道。

九華山大興善寺

九華山,是大陸的名山(安徽省池州市境內),也是佛教聖地;臺灣的九華山,也和廟宇有關,叫九華山大興善寺。

廟原來在苗栗縣苑裡鎮,創建者福慧,即著名的神異僧無名尼師,俗家姓陳,名彩鑾,日治時就讀臺北第三高女,傳說她不論寒暑,長年打赤腳、禁語、坐在水泥地上,日夜「不倒單」(夜不臥床而入禪定),專持大悲咒,加持大悲水為信眾治病,圓寂後,民國74年(1985)6月底信眾來到銅鑼鄉九湖村茄冬峴開闢叢林,建立道場,為著名的朝山聖地,朝拜後食用廟方提供的平安麵,並取用大悲水回家。民國94、95年(2005、2006)間,三義鄉西湖村九檜山也建了一座九華山大興善寺,鬧雙胞的原因,有好的傳聞和不好的傳聞,不論。

銅鑼大興善寺位在紅土丘陵緩坡上,附近都是茶園,少有人家,寺旁有許多的相思樹。三義大興善寺建於坡頂,沿坡闢建了一層層的停車場,比較空曠。銅鑼九華山,原只有低矮的鐵皮建築,現在已新建黑瓦灰牆大雄寶殿和山門。三義大興善寺的大殿在二樓,外觀欠缺美感。

系出同源吧,朝拜的儀式是一樣的:先到大雄寶殿上,每人發一枝香,發香和插香都有人服務,拜完後到食堂吃平安麵,吃麵的規矩是要全部吃完,不能有一絲剩下。它自我設定不是風景觀光區,來者都為進香;川流的香客就沿著動線行禮如儀。三義大興善寺前的廣場上整齊分類擺放曝曬清洗完的鍋碗瓢盆等廚具,有趣壯觀。

寺裡的執事或是義工都有制服,人數很多,招待非常親切;來到寺裡不論三教九流、男女老少,頓時都變得慈眉善目起來。雖然眾聲喧嘩,彼此間周到的禮數,營造佛國的寧靜氣氛,柔和眾人五官的線條。

不像道教的宮廟,沒有兜售金紙線香供品的小販,攤販區離寺遠遠的,不相干涉。沒有捐獻箱,寺裡人員也沒有募款的意圖。進香的一人一枝香、一碗麵,殿前還有發放平安菜,都是免費;唯一收費的是裝平安水的水桶一個30元,平安水免費,也不拘裝水的容器。有義工捐菜捐麵,交給食堂,又有義工負責切菜、煮麵、為信徒盛麵、收碗、洗碗,自成一套特有的運營模式。

合歡山

合歡山之名,首見於康熙24年(1685)臺灣知府蔣毓英主修的臺灣府志,「合歡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又北而雞籠鼻頭山。」康熙56年(1717)諸羅知縣周鍾瑄主修的諸羅縣志記載:「中港溪,發源於合歡大山。流於加志閣之北,出中港社西為港,入於海。」乾隆10年(1745)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修纂重修臺灣府志的淡水廳圖中,合歡山位在竹塹(新竹)以東山區。

早期臺灣地志中原本在新竹苗栗東方山間徘徊的合歡山,於光緒4年(1878)繪製的全臺前後山輿圖,合歡山的位置向南移動到臺灣山地的中央。

合歡山山名出現的時間很早,但位置飄移不定,難以想像是對哪座山產生浪漫的情懷而命名。臺灣山名的由來,早期多隨從原住民的指稱,「臺山無正名,都從彝語譯出。」(孫元衡赤崁集)「臺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黃叔璥臺海使錄)「淡水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每以所隸堡、社稱之。」(淡水廳志)合歡源自「彝語」、「番語」的證明,是乾隆、道光年間道卡斯族的新港文書契約中,出現的合歡、合番等人名。

明治43年(1910)2月,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測量技師野呂寧,從埔里經霧社,沿濁水溪和大肚溪上游的分水嶺深入中央山脈,抵達合歡山南峰(昆陽)被風雪所阻,3月探險隊重回南峰,往北登上稜脈的最高點,野呂寧所稱的「本島中央山脈中有一峰,曰合歡山,夙為世人所知,未曾有實地踏查者,故莫悉蘊奧。」在這座標高3417公尺的山峰上,隊員進行觀測繪圖,合歡山,隨著這次的探險測繪,首次具體落實它的所在位置。

References

金尚德(民108)。合歡山史話。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梨山耶穌堂

民國50、60年代,蔣中正設立了三座禮拜空間:士林凱歌堂、日月潭耶穌堂、梨山耶穌堂。

梨山耶穌堂矗立在梨山街市往福壽山農場路邊,標高2011公尺。民國49年(1960)中橫公路通車,54年(1965)梨山賓館落成後,蔣中正與宋美齡夏天會來梨山避暑,為配合兩人的信仰,提供做禮拜的空間,委託中華婦女祈禱會興建梨山耶穌堂。

中華婦女祈禱會是國府撤守來臺,宋美齡仿宋氏家族聚會,於民國39年(1950)創設的組織,發起時只有10位會員,到了民國49年(1960)歸會的基督徒超過10萬,民國50年(1961)登記設立財團法人臺北市中華基督教婦女祈禱會。民國58年(1969)婦女祈禱會購得梨山段145號等3筆私有土地做為興建教堂的基地,鼎華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王玉棠設計,大陸工程公司營造,同年7月29日破土施工,蔣中正、宋美齡、宋靄齡都參加了開工典禮,12月竣工。民國95年(2006),中華婦女祈禱會將梨山耶穌堂贈與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做為梨山地區教會拓展與傳教用。

梨山耶穌堂為加強磚造長方形建築,正門的門廊上為鐘樓,鐘樓屋頂為尖塔,塔上有十字架,門上「耶穌堂」係蔣中正所題。教堂本體是二坡水紫銅皮屋頂,上方有採光尖塔,側牆及兩翼尖形開窗,鐘樓及背向山牆半圓形開窗,室內前有講台,後有夾層。外部空間有面寬5公尺、兩側門柱、鑄鐵門的入口門,教堂前的圓形噴水池,教堂後側有口雙尖拱抿石子壁體裝飾的水井,是早期的水源。

耶穌堂背面是駁坎,陡下大甲溪上游河谷,隔著寬闊的河谷,對岸一線展開的是雪山山脈,耶穌堂旁空地寬闊,有鐘樓尖塔的教堂醒目的矗立。耶穌堂和梨山地區居民的宗教信仰關聯不深,以建築美麗的形式存在。

References

邱建維(民105)。歷史建築梨山耶穌堂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案。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位在臺中新社,從石岡進新社走中和街出市集南邊,上坡之後左邊為種苗改良繁殖場本場。種苗改良繁殖場前身為設立於大正2年(1913)的蔗苗養成所,在馬力埔(永源村)、大南、水底寮和石岡鄉的仙塘坪都設有農場,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後改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蔗苗繁殖場,41年(1952)更名為種苗繁殖場,45年(1956)為安置大肚山移民定居,撥出373公頃耕地安置新移民,又因配合公地放領政策放領耕地,僅保留105公頃供作種苗生產和改良,苗圃也從5個縮減為2個,民國88年(1999)改隸行政院農委會。因為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場內的建物和植物新舊並存,配合不同功能的區域規劃,發展成一處優雅的辦公與生活空間。

前行興中路右方有第一種苗場(第一農場),場內建有一座花園,種有一千多種植物,不對外開放,因恐栽培和研究的成果外洩,訪客進入亦禁止摘取、採種及逐株拍照。第二種苗場(二農場)位於協成村,辦公室為一棟日治時建造的紅磚建築,旁邊有大片的實驗田。屋後保留有一座日治時的鐘樓,豎立二根高高的木頭柱子,頂上有一口鐘,以前上下班的時間是敲鐘通知,據說連田裡的牛都會聽鐘聲,下班的鐘一響,牠也不動了。

場本部的分區很清楚,前方是行政和研究區,後方是宿舍區,一進大門兩邊是造形相仿,黑瓦紅磚牆面的農民服務中心和陳列館,農民服務中心建於日治時,至今保持完好,對面的陳列館即仿其形式而建。當中是行政大樓,樓前一棵近30公尺高的檸檬桉,灰白光滑的樹幹直挺挺聳立,據說樹齡有百年以上。行政大樓後方有一片寬廣的草坪,西、南二面是宿舍區,西邊的種苗會館和單身宿舍是較新的水泥樓房,南邊是木造的獨院宿舍,北邊靠著大南國小校區。場裡老樹、大樹、新植的樹很多,因為有這塊空闊平整的草地,整個場區明亮起來。

場內的樹木種植配合老樹,種類很多而不雜亂;樹種較複雜的地方在行政辦公區的兩側各有一塊,以及種苗會館的前面。是受重視還是引以為榮,在種苗場的導覽摺頁上以一半的篇幅介紹場中植物的名稱和位置,列出來的種類有86種,植物名稱的標示牌也做得非常清楚。超過百年以上的除了檸檬桉外,還有陳列館前的琉球松和繁殖技術課前的樟樹,樟樹樹齡400多年,樹冠面積400平方公尺,綠意盈然,樹形雄偉。場長宿舍旁有日本黑松,黑松和琉球松長得滿像的,花蓮松園別館的松樹一般都認為是黑松,也有說是琉球松的,琉球松外觀的特徵在它的樹皮有明顯龜甲狀的裂痕。

老樹之外,行政大樓後面道路兩側,相間種的二排小葉南洋杉和羊蹄莢,綠蔭匝地,十分陰涼。相鄰有肯氏南洋杉,就近比較很容易分辨出二者外形上的區別:小葉南洋杉的側枝水平,葉子生在兩側;肯氏南洋杉側枝有點朝上,葉子螺旋狀,使它的側枝像一枝雞毛撢子似的。大草坪的周圍有山櫻花、富士櫻、臺灣欒樹、藍花楹、黃金風鈴木等開花極豔的樹木。種苗會館前一棵高大茂盛的印度紫檀,旁邊聳立的溼地松,毬果長度有13公分,附近還有大葉山欖、南洋含笑花。

日月潭耶穌堂

日月潭耶穌堂位於日月潭畔,水社碼頭旁的涵碧半島山腰,是蔣中正和宋美齡的專用教堂,與涵碧樓、憲兵隊(梅荷園)構成蔣中正在日月潭的駐蹕空間。

耶穌堂紀念牌匾說明興建由來:「中華民國六十年總統蔣公介石先生出資在日月潭興建耶穌堂作崇拜之用並親書堂額以資紀念」,實際主導興建的是中華婦女祈禱會,民國92年(2003)移交給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94年(2005)風管處正式接管,98年(2009)對外開放。

教堂正面是羅馬列柱式,正門屋頂為山形牆屋頂,T字型平面配置。

References

邱建維(民105)。歷史建築梨山耶穌堂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案。

丹大林道

振昌木業創辦人孫海(1917-1979),民國47年(1958)標得林務局巒大山林場管理處所屬丹大事業區第八林班5000公頃檜木林伐木權,修建54公里長的孫海林道,為丹大林道的前身。

孫海林道的起點孫海橋,位於台16線終點,跨越濁水溪,溯丹大溪,經二分所、三分所、五分所、六分所、七分所、海天寺、登山口(七彩湖前12公里),民國78年(1989)台電為了新東西線高壓輸電工程,再開闢林道至七彩湖。

孫海橋原本是一座木吊橋,民國58年(1969)南投縣政府在此搭設臨時水泥拱橋,後多次在風災中毀損,民國93年(2004)7月3日,敏督利颱風沖毀孫海橋橋面,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搭建僅可通行摩托車的丹大吊橋通行,林務局在三分所設置管制站管制。民國97年(2008)辛樂克颱風,丹大吊橋損毀。

海天寺海拔2374公尺,丹大林道46公里處,「海通山川融河嶽,天開日月相照明」,供奉地藏王菩薩、觀音大士及媽祖娘娘。建於民國66年(1977),緣起於丹大林區一場森林大火,孫海在海天寺現址設壇祈雨,下了一場及時雨將大火撲滅,遂在此建寺。

七彩湖海拔 2952 公尺六順山北方3公里處,面積約為 1.5 公頃。因黃昏夜晚有成群水鹿於湖畔飲水,故稱「鹿湖」、「鹿池」,後來為伐木在七星崗設工作站,故名「七星湖」。1970年代林文安經過時看到日出湖面的絢麗光彩,以七彩湖名之,沿用至今。有大小兩座湖泊,兩湖之間相距約500公尺。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脫疽(gangrene),又名「烏乾蛇」,是一種血管末稍動脈硬化的疾病,患部會冷感、刺痛、抽痛、潰瘍、壞疽,嚴重者需要截肢,致病原因為居民飲用的地下水含砷量過高,長期飲用易罹患烏腳病、心臟病、惡性腫瘤。

           北門、學甲、義竹、布袋在大正9年(1920)左右就有烏腳病病例發生,民國45年(1956)後大量發生,民國62年(1973)流行區增加了鹽水、新營、安定等沿海鄉鎮。當地居民在自來水普及前,因臨海淺井過鹹,必須挖掘深井飲用,以致長期飲用大量含砷的地下水。

           民國48年(1959)9月13日基督教長老教會臺南中會沿海宣導部在北門嶼創設基督教佈道所,次年北門嶼基督教會成立,二年後教堂建成。民國49年(1960)臺南神學院的教授到北門參觀時發現烏腳病患者無力就醫的慘況,其中一位法蘭克林教授說:「如果耶穌生在臺灣,祂一定會先到北門醫治這群人。」透過臺南神學院的宣教士,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和王金河醫師連絡,當年5月30日開始在王金河診所的會客室成立烏腳病免費診所(憐憫之門),埔里的謝緯醫師每週來北門為病患動手術,由此開始近25年的免費服務烏腳病病患的歷史。收容病患最多曾達80多人。

民國51年(1962)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組主任來參觀免費診所,王金河等人建議設立手工藝訓練機構,讓病患痊癒後能有謀生的技能,遂協調農復會、臺南縣政府手工業推展中心和北門嶼教會,成立病患技藝訓練班,因經費問題,辦理8個月後即告中斷,王金河商請孫理蓮幫忙,民國52年(1963)3月起在原址繼續辦理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金河的夫人毛碧梅負責訓練和經營,民國67年(1978)由臺灣省政府接手。

           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曾多次到免費診所巡視,民國62年(1973)烏脚病防治中心正式成立,隷屬省立臺南醫院,負責全省烏脚病的防治復建;民國65年(1976)北門鄉興建烏脚病防治中心(北門醫院),始與基督教北門免費診所分開,隨著嘉南沿海地區生活改善,大量食物自外供給,使得烏腳病的盛行率降低,民國73年(1984)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功成身退。

           為紀念這段臺灣西南沿海烏腳病的醫療史,臺南縣政府將金河診所整建為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於民國96年(2007)9月底完工啟用,開放參觀。在北門永隆里路上的園區,路旁自北而南是北門嶼基督教會、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及金河診所三棟建築,後方天井旁有瓦屋和洋房。

北門嶼基督教會係利用永隆溝河渠淤淺填土而建,將荒地變為教堂,建堂及草創時所需經費大部分來自向旅居高雄及臺南的北門嶼鄉親募款。

烏腳病免費診所原本設在王金河診所,後因病患漸多,於鄰近購地興建二樓診所。民國52年(1963)1月14日,孫理蓮向好萊塢長老教會會友募捐13萬元,另由地方教友捐獻2萬元建成的北門免費診所開幕,臺南國際婦女會捐贈診所內的手術台、消毒器具等,附設貧民免費門診部,由王金河專治烏腳病。

北門嶼基督教會後方的白色洋房,原是烏腳病病房,民國59年(1970)頒布「臺灣省烏脚病防治第一期五年計畫」,資助基督教北門診所成立防治中心,從事調查研究工作,並建病房一棟,免費收容病患,病房落成,臺灣省政府委員侯金成撰文紀念:「嘉南沿海一帶,為烏脚病流行之區,罹患者因無特效治療藥物,多致肢體殘廢,且都屬貧困者,狀至堪憐,亟需適當醫療。省政府為重視此一問題,乃於五十九年訂頒防治計劃,資助基督教北門診所成立防治中心,從事調查研究工作,並興建病房一棟,免費收治病患。余感此一措施,意義至為重大,特於病房落成之際,略綴數言以誌之。 臺灣省政府委員侯全成撰誌。 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病房牆面漆成白色,有北門小白宮之稱,和前方紅磚鋪面的道路,紅白相映。

王金河(1916-2014)出生於臺南縣北門,昭和16年(1941)畢業於日本東京醫學專科學校,昭和18年(1943)二戰期間返臺照顧重病的母親,自此留在臺灣,後來家鄉唯一一位開業的臺灣醫師過世,王金河回鄉服務,開設金河診所,兩年後臺灣光復,王金河被推選為第一屆北門鄉長,之後又連續擔任兩屆縣議員及農會理事,縣議員任內因派系之爭被誣陷入獄,從此不涉政治,出獄之後專心行醫,之後投入家鄉烏腳病的治療。

謝緯(1916-1970),南投市人,18歲就讀臺南神學院,昭和17年(1942)於日本東京醫學專科學校畢業,戰後於民國34年(1945)與妻子一同返臺,接下父親留下的南投大同醫院,38年(1949)受封立為南投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受到孫理蓮的影響,民國39年(1950)到40年(1951)參與門諾會的山地醫療團,巡迴行醫於各山地部落,44年(1955)孫理蓮邀請謝緯擔任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埔里基督教醫院)首任院長,45年(1956)在埔里鯉魚潭設立肺結核療養所,收容原住民病患。民國49年(1960)應孫理蓮之邀兼任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的義診醫師,參與北門嶼烏腳病患的治療工作,主要是為患者施行截肢手術,每週四他帶領大同醫院的醫護人員從南投自費搭二個多小時的計程車到北門,工作到夜深再搭車趕回南投,如此工作十年。民國53年(1964)謝緯任二林基督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醫師,在彰化縣二林鎮沿海地區醫療、傳道。民國59年(1970)6月17日,謝醫師欲從南投赴二林基督教醫院看診,開車至名間鄉時撞及路樹不幸身亡。

References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http://www.blackfoot.org.tw/index.html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楊逵文學紀念館

「壓不扁的玫瑰」(春光關不住),是國中國文教材收錄的臺灣作家作品。作者楊逵,出身臺南,在他的家鄉新化,有兩處地方在紀念他:葉陶楊坊和楊逵文學紀念館。

           葉陶楊坊位於新化高工旁,佈置典雅的葉陶楊坊,和新化高工有建教合作的關係;葉陶,是楊逵妻子的名字,她支持楊逵的志向,成就了楊逵,是他不可或缺的伴侶,所以把她的名和他的姓結合成優雅的餐廳名稱。

           楊逵,明治39年(1906)生於臺南新化鎮,本名楊貴。楊逵是他的筆名。取名楊逵的原因有三,一是他在糖廠工作時有個日本人看到他的名字就叫他「楊貴妃」,他覺得受到屈辱就和那個日本人打了起來;二是他喜歡水滸傳裡黑旋風李逵這個人物;三是閩南語發音「貴」、「逵」相類。

           楊逵童年受瞧吧哖屠殺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民國71年(1982)5月7日應邀至輔大草原文學社講故事時他對這樣的影響有一段自述:

           我的家鄉在臺南縣新化,位於臺南市到玉井鄉的途中,玉井是民國四年噍吧哖人民抗日事件的地點。事件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當局動用了炮兵與武裝部隊去鎮壓。這段時間,整個鎮上的每一家都關門閉戶,我家不僅不能例外,反而因面前的這條街正是日本炮車經過的街路,尤其緊張。我家是老房子,門是用木板做的,門縫很大;我握著雙拳,眼睛貼在門縫上,把日本軍浩浩蕩蕩經過的情形看得很清楚。我是民前六年生的,這時只有九歲,自然不懂得什麼,但卻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日軍鎮壓過後,傳說很多。有的說:日軍看到有人就抓,不管參加不參加都把村民關在廟裏。有的說:日軍迫著村民挖個大坑,把農民們蒙眼排隊,一個個砍頭踢下去,製造萬人坑。如此就地被虐殺的不算,被串在一起送到臨時法院的也有幾千人,被判死刑的就有六百多人。我的兄長楊大松也被抓去當軍伕,替他們搬運軍火糧食,回來之後也證實了這些事情。後來我到臺南讀中學,仍念念不忘小時候目睹以及聽到的這次事件。那個時候我的讀書慾很盛,每有空就逛古書店,也常到圖書館去找書看,在偶然的機會,買到一本日人寫的「台灣匪誌」。回家一看,寫的都是這類事件有十多次,噍吧哖事件也列在其中。對我們而言,噍吧哖事件是對抗日本迫害的民族運動,參加的都是民族烈士,而日本人竟把他們當做匪徒。其後又得悉,日本中央政府曾發佈了所謂六三法案,授權臺灣殖民當局任意立法匪徒刑罰令,得依法把抗日同胞處以極刑。因此我才理解到有些歷史之不可靠,有些法律之不公道。真是弱肉強食。」

           大正13年(1924)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斯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楊逵在子女的名字符號上也寄託他龐大的社會主義理想願景,依據排行順序分別將其子女取名為:秀俄、資崩、建、素娟、碧。當時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世界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相信人類的秀美遠景指日可待,楊逵首先讚嘆「秀」麗的「俄」國誕生了,「資」本主義即將徹底「崩」潰,新的社會秩序與公義必將重「建」,人類社會的污濁一應滌除,猶如「素娟」一般潔淨,最後,百花齊放、「碧」綠清秀的新樂園就在眼前。

           葉陶,高雄旗津人,明治38年(1905)生,家境不錯,幼時曾入書房受漢學教育,之後進公學校接受新式教育。在高雄第三公學校任教時受同事簡吉的影響,加入農運團體「臺灣農民組合」。在農民運動中認識楊逵,紀念館陳列一只楊逵題字的摺扇,上書「土匪婆」三字,因為日本人把抗日份子都稱為土匪。葉陶爽朗的個性和前衛的思想,被人稱做「鱸鰻查某」。她在母校和平公學校任教時的熱情洋溢,學生為她取了個頗傳神的綽號:「鳥雞母」。結婚前夕一起被日警逮捕入獄數日,夫婦倆戲稱其為一趟免費的蜜月旅行。

           民國36年(1947)二二八事件發生,葉陶與楊逵也被懸賞追捕。執行死刑前夕,因一紙「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行政命令解除死刑判決後改判徒刑。出獄後,葉陶與楊逵種花為生。民國38年(1949)4月6日,楊逵又因「和平宣言」一文,被逮捕入獄12年。葉陶也在當天、以及同年9月,兩度被捕入獄。民國40年代,警調單位仍常不定期搜索葉陶居處,由於政治氣氛詭譎,葉陶不願造成五個小孩的心理恐懼,轉而參與婦女會相關活動。

           住在臺中東海花園時期,有客人來訪,因家貧無什東西招待,清洗園中花盆做碗、竹枝做筷,撿野菜煮食,訪客雖驚詫,在熱誠款待下亦賓主盡歡,以詩歌佐餐。

           楊逵作品結集出版者有:鵝鳥的嫁人(日文)、新聞配達夫(中日文)、鵝媽媽出嫁、羊頭集、壓不扁的玫瑰花等。

 

 

最新創作
山前雜記
2023/10/15 14:09:42 |瀏覽 7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農業改良場與林務局林管處之沿革
2023/07/31 20:23:07 |瀏覽 105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臺灣西部的水力發電廠
2022/12/30 09:39:40 |瀏覽 44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臺灣特有植物的發現者(下)
2022/11/22 10:07:00 |瀏覽 131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臺灣特有植物的發現者(上)
2022/11/05 10:16:53 |瀏覽 18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最新影像 19735
瀑布
瀑布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