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伯夷、叔齊到底怎麽回事
2017/01/08 16:59:14瀏覽705|回應0|推薦0
伯夷、叔齊到底怎麽回事 語遲 2017-01-07

  曾經看到一個說法,現在這麽多抑郁癥對不對,好多都想自殺。那麽哪種死法比較爽呆呢?跳樓模電門什麽的,這個說法就是說,世界上那麽多種自殺的方法,各種死掉的方式,其中最痛苦的,是餓死。。。餓死就是自己把自己消化掉。人體內的胃液是強酸,胰液則是強堿,腐蝕性都很強。餓死的人會胃出血,這就是胃壁已經沒有東西拿來再生了,消化液就把胃給消化了。西漢周亞夫下獄,“閉食五日,嘔血而死”,這就是饑餓導致的胃出血。根據絕食的時間來看,周亞夫當時應該是連水都斷了。。。我不知道餓死是不是最痛苦的死法,我也不想嘗試。所謂“有飯吃,萬事足”。其實人活在世上,能有口飯吃,也就夠了,其他的都是些無所謂的事情,有沒有都行。。。歷史上那些大饑荒,易子而食,人吃人,我希望那種地獄的日子我們子子孫孫再也不要遇到。

  傳說就是因為餓死極其痛苦,所以用絕食這種辦法來自殺,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人餓極了會發瘋,什麽事都能做出來。因此歷史上有記載的,絕食而死的人很少。洪承疇被俘,也企圖絕食自殺。不說忠義氣節的問題,他一家老小都在國內,在崇禎手裏攥著呢。他最終不是也沒堅持下來麽?骨肉親情尚且不顧,說什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是屁話。餓你十天半個月的你試試。

  也許,歷史上說某某人“絕食而死”,大多是文學的成分更多一些,並不那麽科學。這麽說,也只是在突出自殺者的剛毅決絕,突出那種必死的決心。實際上究竟怎麽死的,你又沒在旁邊看著,你怎麽知道。就拿伯夷、叔齊來說,其實並不是絕食,書上講的很清楚,倆老頭“采薇而食”,不是一點東西都不吃。可能只是年老體衰營養不良,那時候地廣人稀,林木茂密,倆老頭又餓又病,走不動了,也沒人發現,就死了。

  。。。。。。

  以上是說點廢話。我寫這個貼,不是要來糾纏伯夷叔齊到底是不是死於自殺。我想談談伯夷叔齊為什麽要這樣。周武聖人革命,討伐商紂暴君,從此天下太平,人民將安居樂業,國家前途一片光明,你為什麽要在這種情況下,用絕食這種方式來反對正義呢?如果你認為周武革命錯了,那麽你又認為什麽是對的呢?難道夏桀商紂之流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大問題。現在的人不容易理解。也懶的關心。現在的人腦子裏裝的都是些XYZABC,無關道義、信仰,所以有奶便是娘。其實幾千年前,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他們做的事,他們的思想,與後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甚至與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很有關系的。

  我們講歷史上的任何事情,不能忽略這些事發生的歷史背景,當時的環境是個什麽情況,這樣才能設身處地把問題搞清楚,才不會刻舟求劍、緣木求魚。什麽都在變,你是現代社會的人,你的思維觀念是現代的,企圖用這種思維觀念去理解歷史上的事情,那一般是理解不了的。而伯夷叔齊所處的時代,與東周以後幾千年,以及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候是個什麽情況呢?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記載,“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這就是說,在堯舜禹的時代,想整出來一個國家領導人是非常難的。這個人首先要獲得聖王的認可,其次還要“岳牧鹹薦”,就是全國各處地方下級以及天下百姓也要認可並推薦,這才開始試用期,代朕臨朝,主持中央工作。試用期一試就是好幾十年,累死累活,家也回不了,還得跟老百姓一塊搬磚和泥,吃糠咽菜,累的小腿不長毛。一直到“功用既興”,的確不負眾望,工作很有政績,“然後授政”,這才轉正,獲得國家認命。簽訂勞動合同,辦理五險一金。。。這樣整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即便不是聖人,也差不多了。在那個時候想君臨天下,想當個國家元首,要經歷千刀萬剮,要修成個聖人才行。。。所以,那時候很多人一聽要被傳位,要繼承大統做皇帝,他們第一個條件反射就是跑路藏起來。。。堯傳天下於許由,許由跑了。又傳舜,舜也跑了。後來夏朝廷一度又企圖傳位給卞隨、務光,二位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投河自盡。

  當年堯傳天下於許由,許由“恥之逃隱”。從這個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文明的底蘊是老子莊子的思想。儒家學說也屬於老莊思想的一部分,老莊、聖教,二者不是個對立的關系,而是個包含的關系。。。那麽許由為什麽以做皇帝為恥呢?這個思想在老莊自然之學中俯拾皆是。比如“不敢為天下先”、“和其光,同其塵”、“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等等諸如此類。總之,老莊自然之學教育我們,做人要平凡,我們應該追求平凡,普普通通就好。其實你本來也就是個凡人,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你讓老子當皇帝,什麽意思嘛,想看老子笑話是不是?許由壓根不認為自己與別人有什麽不一樣,不認為自己有什麽出眾的地方,突然朝廷要來黃袍加身,這說明這些年做人太失敗,鬧半天,還是木秀於林,行高於人,整的與眾不同。太傻太蠢了。這對許由的精神打擊是巨大的,他腳著自己很傻很天真,簡直就是可恥。這種精神打擊更是讓卞隨、務光二位直接自殺。

  所以我們可以在歷史記載中看到,先秦乃至上古時代,謙讓王位以及皇位的人不少。這就是老莊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之一。正所謂“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伯夷叔齊也是這樣的人,兄弟倆不是去爭王位,而是唯恐避之不及。在上古時代,這些棄功名如敝屣的高人隱士,對當權者產生了巨大的壓力。那些高人隱士不做皇帝,自己卻傻不列跌上了位,勒了嚼子,看著跟個二傻子一樣。人都是要面子的,真正不要臉的人極少。為了不至於讓天下恥笑,上古那些國君,自然也就會拿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後世儒家有個觀點,就是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只是你自己想不想的問題。你只要想做聖人,其實也沒什麽難的。學佛的都知道,你處理什麽事情,可以想想如果佛陀面對這件事,他會怎麽辦。你內心肯定知道佛會怎樣處理這件事。你照著做就行了。你沒照著做,那也只是你不願意而已。人人皆是聖賢種子,心即是佛,你做不做聖人,這不是個能力問題,只是個態度問題。

  《老子》雲,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在上古時代,象堯舜禹那樣的國君,就仿佛蹲在近地軌道上來觀察這個地球。萬物作焉而不辭,社會上無論發生什麽事,聖人都不會去有意的壓制或者引導,看著它自生自滅罷了。聖人通過自己極其寧靜無欲無求的修為,行不言之教,德化天下,讓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安靜下來。聖人治下的社會,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那時社會中每個人不是去追名逐利,而是生怕在人群中與眾不同。就顯著你了。

  當年大禹治水的時候,堯帝還在位,舜主持中央工作,這是三代聖人共治天下。如此天下大治。英特納雄耐爾實現了。加之之前三皇五帝之無上功勳,聖王之德澤被萬世,一直到西周末期,不知幾千百年,中國的社會面貌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期間雖有夏桀商紂偶爾幾個頑劣暴虐之徒,也是瑕不掩瑜,烏雲蓋不住日頭。這就是當年伯夷叔齊所處的社會環境。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節儉而不吝嗇);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勤勞而不自私)。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個話說的很清楚。就是說上古時代大同社會,我孔丘雖然沒有趕上,但是有志於此。我孔丘的政治理想就是把現在這個“大道既隱”的社會恢覆到上古大同社會。。。這說明孔子認為上古大同社會是真實存在過的。而現在的歷史公論總在認為孔子做夢呢,現在的歷史公論一說上古就是什麽“部落”、“部落聯盟”、“部族”雲雲,仿佛我們中華先古聖王不過是些穿著獸皮露著蛋的非洲野蠻酋長。你們長點腦子行不行?那些歷史學家是比孔子離上古時代近呢?還是他們比孔子還懂歷史?

  。。。。。。

  伯夷、叔齊兄弟二人躲開王位不坐,跑到周屬地去養老,正趕上文王死,武王又出兵伐紂。兄弟倆就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這段話應該是後世胡編的。因為當時那個年代,還沒什麽“忠孝仁義”一說。那時候的社會基本上還是健康的。河裏沒魚市上見。但凡等到社會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太多了,才會有人出來講“忠孝仁義”。當你去搶救一個人的時候,只能說明這人快死了。從孔子那個時代,開始講“忠孝仁義”。發展到現在,“忠孝仁義”果然再也找不著了。社會上再沒有人提這些事了。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不需要搶救,這就是當時伯夷叔齊並不會談及忠孝問題的原因,而一個人死透了,搶救還有個屁用。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情況。。。當時伯夷、叔齊顫顫巍巍,攔著武王的部隊,擋著坦克不讓走,到底說了些啥,搞不清楚。但肯定惹翻了士兵。士兵要殺人。姜太公則深知其味,遂“扶而去之”。。。繼而天下宗周,獨伯夷、叔齊恥之。

  韓愈《伯夷頌》曰,“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至於伯夷、叔齊,則更是“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說伯夷、叔齊,特立獨行到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皆非之而不顧。

  其實商紂這個人最大的問題是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格格不入,這人有才華,有本事,因此特別愛折騰。東征西討,變著花樣的玩。有才華的人他一般就會表現出來。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人如果有才華,或者絕色美貌,那麽她就不會安安靜靜相夫教子,她一定受不了平淡寂寞的生活,會整出很多幺蛾子。人間也就免不了多出來一些綠。。。其實男人也是這樣,歷史上的很多才子都是瘋子,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商紂也無非就是個品德壓不住才華的才子而已,結果君子惡居下流,你一旦惹人討厭,則“天下之惡皆歸焉”。天下所有的壞事就會往你身上推。

  伯夷、叔齊之所以反對武王伐紂,第一個原因就是孔子說的,“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個事情是很唯心的。。。天下承平日久,大部分的國君都是老老實實本本份份的,偶爾出來這麽一個頑徒,你就受不了了?你等著他死不行嗎?事情總會過去的,不要一有不舒服、不痛快就跳起來。你沈穩點行不行?這就叫“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就象有些人有病,一難受就慌了神了,病急亂投醫。反而越折騰越亂。病算是好不了了。。。宇宙一個根本的規律就是“無常”,再痛苦的事情都會過去的。現在很疼,你不用理它,它一會就不疼了。那個最痛苦的時刻你一旦忍過去了,則“怨是用希”,痛苦就會越來越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就是說遇到令人怨恨的事情,心中也沒有怨恨,更別提記仇了。這樣遇到令人怨恨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子曰“六十而耳順”。六十歲什麽話都聽得進去,心中無所謂怨恨了。。。最終你會發現,那些痛苦厭恨,其實都在你自己心裏。外界發生的令你痛苦厭恨的事情,其實並不在你的心外。。。堯帝曾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不要去看別人哪兒做得不對,先看看你自己。

  第二,伯夷叔齊臨死前哀歌嘆到,“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就是說武王你這麽以暴易暴,給後世開了一個非常壞的先例。這就跟後來的“清君側”一樣。任誰都能拿著“清君側”的口號來造反。第一次商湯革命,那時候還沒人回過神來,沒人說啥,你又搞這麽一次,豈不是要給天下那些狼子野心啟蒙嗎?如此一來不就要天下大亂了嗎?

  。。。。。。

  所以我們來理解伯夷、叔齊的事情,一定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伯夷、叔齊話說出去了,武王不聽。再在周屬地呆下去養老似乎有點那啥。。。伯夷叔齊一賭氣餓死了。如果我們小清新一點的說,伯夷叔齊這種“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的特立獨行,也許是想讓後世記住上古那一段“大道之行”的幸福時光。。。老頭倆當時就已看到武王伐紂的惡果,以後時代要變了,這種好日子你們再也遇不到了。再後來就是“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邊了,郊原血。”為什麽呢?因為每個人都腳著自己太能了,每個人都想多吃多占。都他媽來爭,沒有忍和讓的。

  (完)

跟貼:
文章貼這裏還是正點。 這裡你的知音多,而且還有你二姑。
申請當個三姑,如何? :) 風滿樓 2017-01-07
  突然想起幾件事 一阿姨級的朋友,曾經不吃飯20多天,照樣很活躍。
也有人畫符燒成灰不吃飯的。
大陸有一陣氣功熱,經常有人不吃飯。
周武王伐紂定的罪名,好像是寵信美女,不敬天,任用流氓為官這幾條。出兵的時機是商紂剛平定東夷軍力在外,元氣大傷之際。紂王可能是太能打,也太愛打了,所以大家嚇壞了。 kuimao
  好文,學習了   yezi
  巧言令色,文人痕跡太重。道儒兩家都是文人理想,離實際甚遠 葫蘆絲2
  文采飛揚。讚一個! 紂王的事情,其實要打個折扣。歷史是勝者寫的,為了給造反找個理由,好多壞事就堆給他了。類似地,明朝末年宦官與清流之爭。後者常常站在大地主、權貴階層的立場,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維護那些人的利益,有點像今天的公知,說的是普通人的人權,其實是為資本做事。明朝的宦官倒是站在皇帝一邊,試圖把資源集中到中央,做了不少實事。明朝的資源遠遠超過對手,但都集中在權貴階層的手裡,國家調動不了,終於滅亡。
歷史是清流寫的,明朝的宦官因此評價很低。 小螞蟻
  何不明說魏忠賢 kuimao
   PC看來古今中外,久矣 :)很有道理,所以說野史記載很重要,否則這個正確的邏輯豈不成了純粹的邏輯推理了麼。所以胸有意欲的一定要盡力寫下來,後人才有可能去偽存真。語焉不詳,這兒PC指的是清流公知的PC yezi
  呵呵,不忍在好文章後說這些 不過,所見略同 :-) 小螞蟻
  不同意,好文章後跟有大咖的抨擊 才越發提神:) yezi
  讚一個!雖然我對遁世和道家的治世理念有很多保留意見,但你這篇 文采飛揚,必須贊 小螞蟻
  大讚! Baqi
  忍不住說: 太有才了! ;)
  這標題應該是《新古今人物通考之 伯夷叔齊到底怎麼回事》 kuimao 2017-01-07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link&aid=8795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