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君祖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運用老子處於亂世,面對憂患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格言,可以增長智慧.靜定人心,讓人不憂不懼的承接外在的一切變化!
2023/02/09 04:40:58瀏覽1212|回應4|推薦2

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

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

若凡事要跑在前頭,教育小孩時總要贏在起跑線上;其實,如揠苗助長,違反了教育之道,似讓孩子死在了起跑線上;外其身而身存,當人把自己肉身忘掉了,忘掉了私人利益,最後你的身反而能夠得到長存,你的利益也能達成;老子的觀念,看起來很弔詭,其實是最高明的!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道德經》是劉君祖接觸的第一部子書,當時雖然年輕涉世未深卻非常喜愛,如今歷經歲月滄桑,一再重讀或上課講述時體會日深,他曾多次嘗試以《易經》通《老子》,相互印證,有許多驚喜的發現。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凡事做到居後,不敢為天下先,反而會得到好處;我們看人是看其是否能笑到最後,而不是看前面怎樣威風;如果前面一段你威風八面,後面卻不得善終,那樣的人生就更悲涼了!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道德經》關切政治的表述「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十章)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政事,濟弱扶傾的王道理想,以及職場上的進退謀略,都有深刻的洞見!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老子說長久永恆,須效法天道的無私;影響後世修道,求道之人追求長生養生思想,包括煉丹,畫符咒等等;按老子思想,要清心寡欲,隨順自然才能做到;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掌握了最高權力,渴望長生不老,想盡辦法運用權勢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卻與大道背道而馳,怎麼可能長生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鈞媛,鈞堤,家慈,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15936 妳們都成年了,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7656579 祈神助妳們走正確道路 !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54047127 午夜夢迴 https://youtu.be/pkIusJVSeuo ,再看看回憶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7656579 生命在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d1vbpRt54&t=603s 盡信書不如無書!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7515602

劉君祖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運用老子處於亂世,面對憂患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格言,可以增長智慧.靜定人心,讓人不憂不懼的承接外在的一切變化!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道德經》至今流傳的版本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章,五千言中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提出不少警世箴言。其中關切政治的表述相當多;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盡信書不如無書!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7515602
《道德經》中關切政治的表述「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十章)。在第七章中老子講「長生」講「天長地久」,老子說想要長久永恆,必須效法天道的無私;影響了後世許多修道,求道之人追求長生的養生思想,包括煉丹,畫符咒等等;按照老子的思想,是要清心寡欲,隨順自然才能夠做到;歷史上大家熟知的秦始皇,漢武帝,掌握了最高權力,渴望長生不老,想盡辦法運用權勢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卻與大道背道而馳,怎麼可能長生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一般人以為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所作為,而是去除私心私欲後道心堅固的無不可為!《道德經》中的警世箴言,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政事,濟弱扶傾的王道理想,以及職場上的進退謀略,都有深刻的洞見!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現今國際間博弈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劉君祖認為這些國際紛爭最好還是要以外交談判協商來解決;老子注重生態也是個反戰者,許多觀點論述至今仍值得執政者參考;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和突如其來的失序困境,若能運用老子處於亂世,面對憂患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格言,可以增長智慧.靜定人心,讓人不憂不懼的承接外在的一切變化!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可以用言語表達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文字確定下來的名,就不是恆久的名。「無」,稱之為天地的創始,「有」,稱之為萬物的本源。
所以,常從無欲中去觀照道的妙處;常從有欲中去觀照道的邊際與歸終。
無名跟有名這兩者來自同一個地方,但是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神奇。神奇又神奇,才是一切奧妙的門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語表達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文字確定下來的名,就不是恆久的名。「常」就是《易經》恒卦的概念,有永恆的意思。
第一個「道」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各種具體事物的道理,包括宇宙真理、自然之道,以及天則、人則。第三個「道」就是老子道家理論上的專有名詞,指超越界的道體,也是創造宇宙的動力。第二個「道」字是動詞,是明確說出來的意思。說不出來的,就是不落言詮的道理。有時候語言文字確實沒有辦法把一些真理講清楚,所以,才有所謂的言語道斷。
道體無形無象,它既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無定在,又無所不在。所有的概念都不可能與之完全對應。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繫辭上傳》),我們如何去掌握那個「意」呢?《易經》的「象」就是一個重大的發明,遠超言詞所能表達的意涵。「象」雖然在「形」之前,但它還不是最初的東西。任何一個人在開創事業的時候,都有其創意。而創意沒有一定的形,所以對「意」的把握特別難。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語言文字可以描述精確的。可見,「意」是一種無言的境界,甚至是一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易經.繫辭下傳》)的體悟。正所謂「恰恰無心用,恰恰用心時」。
「名,可名,非常名」中的第一個「名」字指具體事物的名稱、名號,第二個「名」是稱呼的意思,第三個「名」則專指老子所講道體的名稱。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稱之為天地的創始;「有」,稱之為萬物的本源。「無」「有」是老子哲學中特別重要的範疇。在這裡,「名」顯然是動詞,即給一個名稱或者給一個定義。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這句話對上面那句話是一個很好的注解。「天下萬物生於有」,比較好理解,意思是天下萬物都產生於有形有象的東西。但是,「有生於無」,生命中還有很多東西是無中生有的。所謂的「無」,描述的是天地創始的狀態,而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豐富、浩瀚的宇宙萬物。
《易經》乾卦與坤卦的︿彖傳﹀分別稱:「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由此,我們就知道天地生萬物,沒有天地,萬物無從由來。所以,「無」是天地的開始。天地當然在萬物之前,「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易經.序卦傳》),乾、坤之後就有屯卦的生命起源等。
「無」,在這裡是描述「天地之始」的狀態。天地產生了萬物,萬物一定還有一個根源。這個根源就是老子用「無」來表述的道。當然,我們可以想像它是無形無象的,沒有辦法用一般的語言去掌握它。我們用「無」來形容,因為,你找不到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描述「天地之始」是什麼。等到由「無」中生「有」之後,慢慢就產生有形有象的東西,包括由小而多、由簡而繁,世界變得豐富極了,也就是「有」。 
所有的語言文字好像都沒辦法去描述「天地之始」的狀況,如果硬要給它一個名稱,好像又把它限制了。《易經.繫辭傳》說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有的語言文字表達的概念都是有限的。「名」與真實之物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因為,真實之物往往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是人們對宇宙真理的一種體悟,沒有辦法用語言清楚描述。泰戈爾在一首詩裡說:「小道理說來容易,大道理無言無語無聲。」
所以,要去瞭解聖人之意,就有一點兒困難了。王弼說「得象而忘言」,得到那個象,就得忘掉那些言。象還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意」,但是要得到那個意,就得忘掉象。這一切需要層層剝除。正如禪宗六祖惠能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在人心。 「生」是具體有形,「始」只是一個契機。就算有形,也不是那麼容易看到的,有時很隱微。生命來自精卵的結合,是父精母血。等到成胎了,絕對是「有」的狀態。在未成胎兒之前,根本就看不到人形,那時就叫「無」。小宇宙的生命是這樣的,大宇宙的世界也是這樣的。所以,老子就用「無」跟「有」來描述「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狀況。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欲」,即想要的意思。常從無欲中去觀照道的妙處。也就是說,我們要去觀照天地人生,包括大宇宙、小宇宙的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從有欲中去觀照道的邊際與歸終。既然「無」生出「有」來了,對於「有」,我們就要去接觸、瞭解其形其象。
「徼」跟「妙」,是相對照的概念。前人對「徼」的解釋有:一、歸結、歸終;二、竅、空;三、邊際。
「以觀其妙」,我們跟老子學習智慧,目的就是為了要在人生中運用。有時讓我們的身心處在無欲的狀態,去觀察道的奧妙。這個奧妙就跟天地之始有關。「以觀其徼」,處在有欲的時候,我們要保持好奇心或者動機,才能觀察到道的範圍與究竟。
道家認為,人的欲望不節制,任其氾濫,就如莊子所言「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大宗師》)。換言之,人的欲望降得越低,其智慧就可能越高,天機也深,可以進入比較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否則,天機不深,人怎能悟道呢?
我們學任何東西,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既要觀其「妙」,也要觀其「徼」。我們常常會在人生中遭遇很多莫名其妙的事,難免會問自己:為什麼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一直不斷呢?有些煩惱可能一輩子都沒法消除。有些人老得太快,卻明白得太遲。這就是老子所告訴我們的,這些煩惱是因為我們懷著「有」的心而沒有讓身心處在「無」的狀態造成的。
我們要瞭解過去,掌握現在,預測未來。這都跟「徼」有關。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從無欲中去觀照道的妙處,能把一個東西的妙處看出來。如果人的心淨是欲望,純粹感情用事,老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事物,那他絕對沒有辦法看到「妙」。「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人嗜欲淺的時候,常常能夠看到事物的妙處。但是人往往欲望太多,就看不到那個妙處,相反,還會方寸大亂。 上面提到前人對「徼」字的解釋,我們比較偏重其中的兩種,即「歸終」,與「邊際」的意思。「歸終」,也就是說最後的歸宿怎樣。任何事物都得經過始(開始)、壯(發展)、究(結束)的階段。我們就要瞭解怎麼開始的,中間經過怎樣的發展和挫折,到最後結果如何。
說到「邊際」,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的無邊無際,總是會發展到一個階段,再往下發展到邊界。就像人的事業怎麼開創的,無論怎樣發展,最後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總要有結果的。像郭台銘,這些年他的發展也是不容易。他曾認為多少年後,他的企業能做到十兆新台幣的產值。那麼十兆新台幣是不是鴻海集團的一個「徼」呢?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名」和「有名」這兩者來自同一個地方,但是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神奇。你們看,老子的道有多麼的深奧,搞了半天還沒有入門。沒有入門,你就沒有辦法知道宇宙眾生之妙。
最後要進門,我們還得去瞭解「玄」。僅僅瞭解一層玄還不行,還得「玄之又玄」。這就跟參禪禮佛一樣,有人說:「我已經悟到究竟!」是嗎?其實不然。不要執著地認為你悟到的就是玄,一執著,還是沒有徹悟。如此抽絲剝繭,就讓人感覺到沒有止境。個人修到一個階段覺得不錯了,一旦執著於感覺不錯,就說明你還沒有徹悟。
那麼,如何理解「玄」的意義呢?譬如,我們仰望夜空,看到的大部分是黑的,但是黑中帶了一點兒星光,那就叫「玄」。可見,「玄」讓人覺得很難瞭解,有點兒神秘莫測。以我們現在宇宙學的知識來說,我們很難確定那些星光的存在與否,因為它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我們能看到的星光不知道是來自多少億光年以前。那個感覺就讓你覺得「玄」,離我們所處的地球這一現實太遠了。
「有」跟「無」有一個共同的出處,老子就給它一個名字叫「玄」。但是我們不要執著於那個玄,就像佛經裡面所說的一樣不要執著於「空」。有執著,就有分別。如果你沉溺在「空」裡頭,那麼,五蘊何曾空?所以,佛家勸人要把「空」打破,不要執著。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神奇又神奇,是一切奧妙的門戶。想要瞭解宇宙人生眾多的奧妙,這是一個必經的門路。 在《易經》的八卦中,艮卦代表靜止,又有門闕之象,這就告訴人們要閉關修行,即止欲。人在靜下來的時候,才可以觀照內心的世界,達到老子所謂的「致虛極,守靜篤」,入眾妙之門。看來,瞭解宇宙天地人的妙,沒有那麼簡單,起碼得入門。「門」這一意象是貫穿東西方哲學範疇的,摸到門路和進門,對人來說,都有一種超越感。
當我們的心實際處在艮止的狀態時,才能夠觀自在,窺得眾妙之門。人靜得住,才能看得清。要是內心浮躁,欲望不止,絕對沒法觀照事物的本真。宋儒程顥說「萬物靜觀皆自得」,說的就是這個理。人到底入門與否,端看你能不能夠止欲靜觀。
這一章探討的是對宇宙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且要深入,直達究竟。人如果掌握到「玄之又玄」,就能進入「眾妙之門」了。那時,既超越了「有」,也超越了「無」,還超越了「玄」。這就需要以謙和的態度去面對宇宙萬物,不要強自為知,動不動就認為自己找到了究竟。人們一般停滯在「有」的階段,欲望和包袱多得不得了,往往自以為是。先入為主的名詞、概念、教條,就給人帶來了很多痛苦。
《莊子.內篇》前五篇跟《道德經》前五章幾乎完全對應。對於《老子》第一章,如果搞明白了,並且真做到了,就可以進入《莊子.逍遙遊》的境界。
《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描述的境界,其實就是在詮釋老子

《道德經》的第一章,即讓人的身心靈達到徹底的自由。對於自由,我們千萬不要有分別心,莊子所描述的大鵬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確實享受著飛翔的自由,真讓人羡慕;但是,小麻雀一飛幾十公尺,牠也有牠的飛翔自由,同樣是逍遙的境界。如果說只有大鵬鳥才逍遙,小麻雀不逍遙,那人生可就太苦了。

試問世間有幾人能成為大鵬鳥?所以,我們的身心要想獲得自由,千萬不要有那個分別心。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存在得既長且久。
天地之所以能夠那麼長久,是因為它們都不為了自己才生養萬物,所以能夠長久存在下去。
所以,悟道的聖人處處讓自己謙讓退後,結果反而得到人家的擁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損己利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 不正是因為自己沒有私心嗎?因此,結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天長地久」,天地存在得既長且久。生長在天地間的萬物,包括人的生命,為什麼這麼短暫呢?所以,研究天地這個特點,對於聖人治國與百姓個人養生都很有啟發。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那麼長久,是因為它們都不為了自己才生養萬物,所以能夠長久存在下去。天與地都是自然而然,不會刻意去想為了生養萬物而求回報。換句話說,天地生養萬物,只是為了生養而生養,沒有任何私心。這說明,人越是放得開,越是不計較,越活得長。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想拚命養生,以求活得長、活得好,結果往往不見得能達到目的。我們一輩子拚了老命去跟人家爭來爭去,希望為自己將來創造一個好的營生。老子告訴我們,有這樣的私心念頭,注定不能長久。 
大多數人一天到晚都在想,如何讓自己活得長、活得健康、活得快樂,甚至自己死後能給子孫留些什麼。於是,人們爭相買各種各樣的保險,希望把人生所有的風險降到最低。但是,天地從來沒有動過這樣的腦筋,完全是隨順自然。絕大多數人為了對自己好,拚命去經營算計,結果反而越不能長久。有時候,人越怕的東西,就越會來到。可見,人越有非分之想,就越沒有辦法達到目的。老子在此提示我們,人生想要長久與永恆,必須效法天道。像孔子、佛祖一直活在人們心中,就因為他們都是無私的。
老子的「天長地久」也變成了中國人追求愛情和友誼的一個美好願望。小倆口結婚也希望天長地久,兩心海枯石爛永不變。其實怎麼能做到呢?要知道,一日心為「恒」,在現實人生中,能過好當下每一天,就是不錯的了。 《易經》中有一卦名恒卦,所談的就是長久,但是千萬不要誤會恒卦真的會長久,因為恒卦所處的環境高度動盪,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這個卦是由「雷」和「風」構成的,說明天天都是風雲變色、驚天動地的考驗,可是最後還能夠如如不動。這是因為在恒卦的環境中不會偏離原則,即「立不易方」。所以,人如果有那種一日心的定力,就會珍惜當下的資源,然後善用;不會去貪求,不會到處去找長生不老藥。有些人就希望青春永駐,找種種的藥方,嘗試使用各種美容手段。這都是典型的過度「自生」的做法。在這種心態情況下,他能夠長生、安寧嗎?這等於是緣木求魚。 
《易經》中的益卦稱「長裕而不設」,在益卦階段,我們的資源有餘裕,手頭的錢夠用。在道家來講,只要覺得自己滿足了,才會覺得有餘裕,這就叫「知足者富」。如果你欲壑難填,怎樣都不會滿足,就沒有「裕」的感覺。「長裕而不設」的「長」,就是天長地久的「長」,「不設」就是「不自生」。人一天到晚都為自己設想,如何才能夠讓自己更好一點,而到處去找靈丹妙藥,這就叫「設」。這些做法完全是刻意為之的,而且還巧用機關,佔盡別人的便宜。長久富裕卻還不巧用心思,這才是利益眾生的益卦境界。不僅對自己好,對別人好,也對天地、鬼神好。
所以,要想實現益卦「長裕而不設」的結果,要先達到其前一卦損卦的要求,即「懲忿窒欲」。也就是說,益卦的「長裕而不設」,不是拚命算計來的,而是懲忿窒欲。「自生」就是算計,「自生」就不能「長生」,最後可能還是一場空。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悟道的聖人處處讓自己謙讓退後,結果反而得到人家的擁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損己利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一般人都是爭先恐後,拚命爭奪。如果大家都那樣做,而你卻願意居後,到最後,就像老子說的反而是你最領先。這也是老子在第六十七章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的觀念。「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後其身」,越卑越尊,越不爭的,最後反而超越了競爭的。先前爭的人,最後都搞得頭破血流,不爭的人反而保全、受益了。我們一般都講凡事要跑在前頭,教育小孩時總說要贏在起跑線上。其實,如果你揠苗助長,違反了教育之道,你就讓孩子「死」在了起跑線上。 「外其身而身存」,當人把自己的肉身忘掉了,把私人的利益忘掉了,最後你的「身」反而能夠得到長存,你的利益也能達成。老子的這些觀念,看起來很弔詭,其實是最高明的。我們體會到這個法則之後,凡事做到居後,不敢為天下先,反而會得到好處。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我們看人是看其是否能笑到最後,而不是看前面怎樣威風。如果前面一段你威風八面,後面卻不得善終,那樣的人生就更悲涼了。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78325531

 回應文章

許登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2/10 00:22
凡事做到居後,不敢為天下先,反而會得到好處;我們看人是看其是否能笑到最後,而不是看前面怎樣威風;如果前面一段你威風八面,後面卻不得善終,那樣的人生就更悲涼了!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許登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2/09 15:10
《道德經》至今流傳的版本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章,五千言中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提出不少警世箴言;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30216 其中關切政治的表述相當多: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盡信書,掛一漏萬,不如無書!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7515602 (drk_hsu@yahoo.ca)

許登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2/09 05:16
老子說長久永恆,須效法天道的無私;影響後世修道,求道之人追求長生養生思想,包括煉丹,畫符咒等等;按老子思想,要清心寡欲,隨順自然才能做到;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掌握了最高權力,渴望長生不老,想盡辦法運用權勢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卻與大道背道而馳,怎麼可能長生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

許登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2/09 05:01
《道德經》是劉君祖接觸的第一部子書,當時雖然年輕涉世未深卻非常喜愛,如今歷經歲月滄桑,一再重讀或上課講述時體會日深,他曾多次嘗試以《易經》通《老子》,相互印證,有許多驚喜的發現。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32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