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臨老都是頑童--費里尼的揚帆
2011/08/13 20:20:40瀏覽702|回應0|推薦0

臨老都是頑童--費里尼"揚帆"續航  2005-2-8

 


前言 

你們可知道"狗仔隊"paparazzi 的字源自何方?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33) 的片子《甜蜜生活》中的記者Paparazzo (Dolce vita, La ,1960).!不僅如此,這位先生一輩子都在出鬼點子拍戲,並自稱一不拍戲渾身不對,也無法與正常人競爭,而一拍起戲,那也是神靈附身,不由自己地靈感倍出,脾氣起伏不定.... 

還有一個字也是衝著他而來---"Felliniesque"!他在坎城包括金棕櫚在內拿過四個不同獎項,威尼斯有兩隻銀獅與終身獎、奧斯卡題名9次後給了他終身成就獎,而義大利國家影評人獎(屬費比西獎) 則拿過八次首獎,最後一次便是"揚帆"! 

他的多話, 愛寫, 拍個不停, 使資料庫爆滿; 1983"揚帆"算是他拍片人生的第二次風格轉折點(第一次是1963"八又二分之一", 大陸說"八部半")褒貶不壹, 但我看來既有趣又不困難, 還有許多音樂歌劇相關內容, 是很好的費里尼入門

&&&&&&&&&&&&&&&&&&&&&&&&&&&&&&

揚帆 

"Guarda il sole, pare finto" (" It watches the sun, seems pretended" 

~~ "The Ships Sails On" 《揚帆》)


費里尼是魔羯座的,他的桌上同時有129枝原子筆、21枝鉛筆和18枝簽字筆,相信容格多於佛洛伊德。喜劇演員是他精神上的遠祖,愛基頓勝過卓別林,不愛運動與政治、不喜歡再看自己拍的電影。能指揮千軍萬馬的拍戲現場卻不會煮蛋,會用弗列迪.瓊斯(演《揚帆》一片的主角奧蘭多)當《揚帆》的主角只因為在載他前往機場的路上,費里尼見到一家糖果廠正要推出一種「奧蘭多」的冰淇淋甜筒廣告。和馬斯楚安尼比買車子:他買積架,我就買凱旋。他買凱旋,我就買保時捷。這就是費里尼充滿人性與欲望的人。你看過此書定有更深更愉悅的時光,如看一場喜劇電影般輕鬆,不像費里尼的電影有太多喟嘆與憂傷。(『大師!電影已死?』 文/ 黃庭輔 看『費里尼對話錄』) 

在《揚帆》裏的演員幾乎都是小牌電影電視演員,其中最赫赫有名的,當屬彼時歐洲舞壇當紅的Pina Bausch,也就是《悄悄告訴她》片首『謬勒咖啡館』CAFE MULLER的獨舞者。『謬勒咖啡館』是她1978的編舞,她舞著盲人的孤寂世界,而費里尼發覺她肢體上反映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晰氣質,讓她再於1982《揚帆》片中飾演了然一切於胸的盲眼奧匈帝國公主。(呵!真想找時時間大家一起再看看《悄悄告訴她》)我們應該可以看到Pina在片中並不費力地演初自己的特質~~那個對世事充滿悲觀與強烈殘酷美感的編舞者,至於其他演員,套導演在以他為對象的紀政《天生說謊家》裏的說法,演員都是有趣的、可操弄的puppets!

Pina Bausch 1978年CAFE MULLER舞姿


喜歡費里尼的人會覺得《揚帆》許多時候變得太中規中矩,偏偏它卻來個荒誕又讓人難忘的開頭與結尾;而喜歡沉思的人,可能討厭《揚帆》對人性、歐洲民族主義衝突的著墨過淡,搔得一點兒痛癢後,又快轉到下個氣氛當中;故事的背景挪到一次大戰前,那時的民族主義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根源可能還是在國與國政府間的利益衝突,至於各國的人民,反而是無知下的犧牲品,不管是戰勝國或戰敗國,說起來沒一個政府是好東西,也沒有一國人民真正有罪!把這種理念拿到二次大戰後,或許可以猜想費里尼在這部片中隱藏的語言。 

《揚帆》歌劇音樂的大量運用,對身為義大利人的導演費里尼,居然是首開其自身先例-- 除了《8又1/2》短短的女武神騎行、塞維亞理髮師序曲用來嘲諷之外。各位屆時不妨看看,大導演在這裡要說的「歌劇觀」是什麼? 

歷史背景 

(以下濃縮自http://members.fortunecity.com/cbtai/p2.htm--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民族主義續漸發展成為一種危險愛國主義,他們為了增進本國的民族和利益,爭奪殖殖民地產生國際爭端,加深歐洲各國的敵對關係,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工業革命造成對原料和市場的巨大需求,為 尋求製成品的原料和市場,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大幅增長,政府爭取更多海外殖民地。殖民地的爭奪及經濟方面的競爭使歐洲列強關係更趨緊張。法國和義大利的敵對關係因爭奪北非的特利西亞而加劇;法國和英國又因法紹達事件而交惡;德國和法國為爭奪北非的摩洛哥控制權發生衝突;而奧匈帝國和俄國又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而不斷產生磨擦。費開支和軍隊規模在德國、法國及俄國增長尤為明顯。瘋狂的軍備競賽令到歐洲列強互相猜疑,敵對國家的關係日趨惡劣。1905和1911年的兩次摩洛哥危機改善了英、法的關係,但英法與德國的積怨卻加深了。近東問題亦令歐洲列強之間的衝突不斷增加,在1908八年發生的波斯尼亞危機加劇了”塞爾維亞”和”俄國”對”奧匈帝國”的不滿。在1912-13年間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更令”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在巴爾幹本島的衝突達到白熱化。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斐大公在波斯尼亞首府塞拉耶佛遇刺喪生。”奧匈帝國”乃利用這一危機來發動對”塞爾維亞”的戰爭。德國答應無條件支持其盟國奧匈帝國,而俄國則全力支持塞爾維亞。奧匈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地區性衝突擴展成為歐洲大戰,證明同盟制度產生了連鎖反應,兩大軍事集團的成員終於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是爆發。)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36439
 引用者清單(1)  
2011/08/13 21:07 【Le Temps Retrouve】 遇見費里尼 20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