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進化論被證錯誤?隕石中發現未知蛋白,地球生命或來自奧爾特星雲
2020/04/18 03:08:41瀏覽204|回應0|推薦0

進化論被證錯誤?隕石中發現未知蛋白,地球生命或來自奧爾特星雲

2020-04-15 22:49:21

長期以來,主流科學家一直認為地球生命是由地球自主產生的,但是一塊隕石的到來卻可能給“生命地球起源論”帶來沉重的打擊。

進化論

人類是怎麼來的?短短7個字,引發了世人長期的思考,直到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進化論”,才給人們提出了一個相對可靠的答案。

如今我們對進化論深信不疑,但總有人對它提出質疑,因為它並沒有完全解決“人類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

通過蛋白分子水平的追溯,我們可以得到所有生命都來自於一個最為古老的祖先,但是這個祖先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無從得知,畢竟這已經是幾十億年前的事情了。

進化樹

因此有人提出了“原始湯”理論,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該理論認為,在45億年前,在雷電等的作用下,大氣中的甲烷、氨等物質會轉化為大量有機分子並落入大海,海洋就成為了充滿有機分子的“原始湯”,這些分子不斷碰撞不斷進行各種化學反應,直到有一天,恰好生成了一個可以自我複製基因片段,這便是我們“最初的祖先”。

似乎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仍舊有一個問題,可能你也想到了,那就是“原始湯”中發生的一切只可能發生在地球上嗎來自奧爾特星雲的蛋白質

根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20年3月3日的報告,來自Plex Corporation,Bruker Scientific LLC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科學家發現了蘊藏在隕石中的蛋白質

在此之前,科學家曾經在隕石中發現了一些有機物、核糖和一些成形的氨基酸,而這次發現是首次在隕石中發現複雜的蛋白質。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小型且消毒過的鑽頭鑽探了1990年於阿爾及利亞發現發現的一塊名為Acfer086的隕石,將所得樣本與水和三氯甲烷混合在一起,並發射激光將其氣化,以對樣本進行質譜分析。

當他們對氣化後的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了氨基酸的身影,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些氨基酸是由一種未知的蛋白質釋放的,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血石蛋白”。該蛋白較小,主要由甘氨酸和末端的原子、原子和原子排列構成。

由於蛋白質結構複雜,出現蛋白質意味著一系列偶然的事件發生。首先需要甘氨酸的合成,其次附著在塵埃上的甘氨酸需要在分子云熱量的誘導下碰撞連接成鏈。如果這項研究被最終確認,就代表著太空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將會變大,畢竟一個貧瘠的岩石星球都能出現生命,為什麼物質更豐富的宇宙不可以呢?

上圖便是此次發現的血石蛋白的結構圖,白色的是氫、灰色的是碳、藍色的是氮、紅色的是氧、綠色的是鐵、橙色的是鋰。從結構上可以看出,它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雙鏈蛋白。由於其末端含有鐵基團,因此它擁有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分解水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疑惑,畢竟是1990年的隕石了,30年過去,會不會是地球上的蛋白質沾染到了隕石呢?

 其實並不是,首先血石蛋白中部分氫是由其同位素代替,而蛋白中氘原子所佔的比例與地球環境中的完全不同,反倒很像奧爾特星雲。其次,在地球上也未曾發現與血石蛋白結構相似或一致的蛋白質。

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一種完全源產於太陽系的蛋白質,並且很可能來自奧爾特星雲,我們也可能猜測,在幾十億年前,奧爾特星雲是否也向地球輸送了一批構成生命的蛋白。這可能也暗示了一種可能,即如果有外星人,那麼他們可能和我們結構相仿,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碳基生物。其實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從隕石中發現生命物質。

神秘的DNA組件

早在上世紀60年代,NASA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研究團隊就曾在隕石中發現了構成DNA的組件

他們通過對12份隕石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了鳥嘌呤腺嘌呤黃嘌呤次黃嘌呤。其中鳥嘌呤與腺嘌呤是構成DNA的四種鹼基之二,而黃嘌呤和次黃嘌呤雖然並不參與DNA的構造,但是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

相關研究成果發佈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除此之外,在來自火星的隕石上科學家也有所發現。

來自火星的蛋白小球

1996年,科學家發現了一枚名為ALH84001的隕石,其大小約為一個馬鈴薯,重約1.9公斤,經鑑定約為45億年前火星上的岩石,並於1.3萬年前墜入地球大氣層。

經過分析,科學家們從ALH84001中發現了一些直徑近50-200納米蛋白小球。要注意,這枚隕石是形成於約45億年前的火星,而那時的火星恰是一個適宜生命出現的星球。因此很多人認為這是火星古老微生物腐化後遺留的證據。也有人認為,這是“地球生命火星起源說”的一個重要證據。

進化論是否有誤

根據前面描述的信息,從隕石中發現的生命組件的確可以對“生命地球起源論”造成重要的打擊,但是目前還沒有影響到進化論,反而還補全了進化論所空缺的“第一個祖先”的問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325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