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澳大利亞化石中發現的所有動物(含人類)的祖先
2020/03/28 20:47:22瀏覽187|回應0|推薦0

澳大利亞化石中發現的所有動物(含人類)的祖先

蠕蟲狀的生物最早生活在5.55億年前

日期:

2020年3月23日

資源: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摘要:

地質學家發現了家譜中的第一個祖先,其中包含了當今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多數動物。 蠕蟲樣生物,Ikaria wariootia,是最早的雙側生物,即具有正面和背面,兩個對稱側面以及兩端通過腸胃相連的開口的生物。 它在澳大利亞的Ediacaran時期的礦床中發現,長2-7毫米,最大的是米粒大小。

分享:

故事全文

由加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的地質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發現了家譜中的第一個祖先,該祖先包含了當今最熟悉的動物,包括人類。


廣這種微小的蠕蟲狀生物,稱為Ikaria wariootia ,是最早的雙側生物,即具有正面和背面,兩個對稱側面以及兩端通過腸胃相連的開口的生物。 該論文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最早的多細胞生物,例如海綿和海藻墊,形狀各異。 這一組統稱為Ediacaran生物群,包含最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化石。 但是,其中大多數與當今的動物沒有直接關係,包括稱為狄金森氏菌的睡蓮狀生物,缺乏大多數動物的基本特徵,例如嘴或腸。雙邊

對稱性的發展是動物生命進化的關鍵步驟,使有機體能夠有目的地移動,並且是一種常見但成功的組織身體的方式。 圍繞著相同的基本雙語人體計畫,組織了從蠕蟲到昆蟲再到恐龍再到人類的眾多動物。


研究現代動物遺傳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預測,所有雙語生物中最古老的祖先將是簡單而小巧的,具有基本的感覺器官。 保存和鑑定這種動物的化石遺骸被認為是困難的,即使不是不可能的。


在15年的時間裡,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在南澳大利亞州Nilpena擁有5.55億年曆史的Ediacaran時期沉積物中發現的化石洞穴是由雙語者製造的。 但是沒有跡象表明這種生物能夠挖洞,科學家們除了猜測外別無他法。


斯科特·埃文斯(Scott Evans),最近從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地質學教授瑪麗·德羅斯(Mary Droser)注意到其中一些洞穴附近有微小的橢圓形印象。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外生生物學資助的資助下,他們使用了三維激光掃瞄儀,該掃瞄儀揭示了圓柱體的規則,一致的形狀,具有明顯的頭尾和略微凹陷的肌肉組織。 這種動物的長度在2-7毫米之間,寬在1-2.5毫米之間,最大的大小和形狀是米粒-恰好適合製作洞穴。

埃文斯說:“我們認為這些動物應該在這段時間內就已經存在了,但一直都知道它們將難以識別。” “一旦進行了3D掃瞄,我們就知道我們已經做出了重要發現。”

研究人員包括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伊恩·休斯(Ian Hughes)和南澳大利亞博物館的詹姆斯·蓋林(James Gehling),描述了伊卡里亞(Ikaria wariootia) ,以表彰該土地的原始保管人而命名。 屬名稱來自Ikara,在Adnyamathanha語言中意為“聚會場所”。 這是Adnyamathanha的名稱,是由英語中的Wilpena Pound組成的一組山脈的名稱。 物種名稱來自Warioota Creek,該河從弗林德斯山脈到Nilpena站。


德羅斯(Droser)說:“伊卡里亞(Ikaria)洞穴的發生率比其他任何物種都低。這是我們獲得的最古老的化石類型。” “ 狄更斯尼亞和其他大事可能是進化的死胡同。我們知道我們也有很多小事,並認為這些可能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早期雙語主義者。”


儘管其形狀相對簡單,但與該時期的其他化石相比, 依卡里亞還是複雜的。 它鑽入海底的一層充氧良好的薄沙中以尋找有機物,表明基本的感官能力。 伊卡里亞的深度和曲率代表了明顯不同的前端和後端,支持了洞穴中的定向運動。


洞穴還保留了橫向的“ V”形山脊,表明伊卡里亞人的身體像蠕蟲一樣通過收縮肌肉而蠕動,這被稱為蠕動。 洞穴中沉積物移位的跡象和以地下有機物為食的生物體跡象表明, 伊卡里亞人可能有嘴,肛門和腸。


“這是進化生物學家預言的,”德羅斯說。 “我們發現的結果與他們的預測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真是令人興奮。”


資料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提供 。 原文由Holly Ober撰寫。 注意:可以編輯內容的樣式和長度。


期刊參考 :


Scott D. Evans,Ian V. Hughes,James G. Gehling和Mary L. Droser。 從南澳大利亞的Ediacaran發現最古老的雙語者 。 PNAS ,2020年3月23日DOI: 10.1073 / pnas.2001045117


原始海底概念(股票圖像)。
圖片來源:©AnnaPa / Adobe Stock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3225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