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明理學的內涵特質─《周敦頤通書哲學闡析》文摘
2010/11/26 09:01:19瀏覽1258|回應0|推薦3

 

第一章  宋明理學之興起與特質

──通書思想的學術背景

 

第一節     宋明理學的內涵特質

 

    吳碧玲‧著

 

《通書》為宋明理學開宗的重要著作。在探析此書之內部思想之前,茲先對此一著作之學術背景,即宋明理學之興起與內涵特質,作一概述,以明其在學術思想史上之定位與重要性。本節先述宋明理學之內涵特質,下節則述其興起之歷史因緣及與周子之關係。

……………………………………………….

本文稱「宋明理學」,乃依一般學術習慣為言。此一學術思想,尚有其他名稱,如「道學」或「新儒學」。前者所據為《宋史‧道學傳》;後者乃近代西方學者所稱,用以區別先秦傳統儒家思想。本文不擬涉入此諸名詞來源之考證問題(註一),只就此一貫串宋明六百年之儒學思想,作一內涵本質之概述,明其思想特質與宗旨所在,以期含攝《通書》思想之基本義蘊,並進而肯認其價值意義。

案宋明理學雖有系統派別之異(註二),然就其整體致力之精神方向而言,則無二致。茲略舉數家言論以見其端緒。如: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誠者,聖人之本。」(以上周敦頤)(註三)

「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張載)(註四)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程明道)(註五)

聖人之道,更無精粗,從洒掃應對,至精義入神,通貫只一理。」(程伊川)(註六)

「繼之者善,是天理流行處。」(朱熹)(註七)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王陽明)(註八)

 

此數則,約可涵蓋宋明理學之總體精神歸趨及其內涵特質:

首先,標舉出此一儒學思想的最高理想是「聖人」,其孜孜不倦所講習者,乃是「聖人之道」。

其次,確定達成「聖人」目標的內在根據─「心」或「性」,與超越的根據─「天道」或「天理」。此超越又內在之根據,貫通於「誠」,此即所謂「道體」或「性體」。

其三,揭示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即成「聖」的關鍵義蘊,不在於如何深遠超卓的哲思,而在於「實踐」。所謂「下學而上達」,「洒掃、應對」之「日用人倫」便是下學之工夫,以至上達於「精義入神」之境界。

無疑的,此一精神歸趨,與先秦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儒家思想有所謂「內聖」與「外王」,宋明理學所承續者,即特重此「內聖」一面。故就其精神方向而言,又稱「內聖之學」(註九)。所謂「聖」,其實義乃道德人格之最高境界。「內聖之學」,即是將學問之重心,不假外求(註十)地落實、回到此道德人格之主體─個人自家的性命上─「內在於個人自己,本其本心,自覺地作道德實踐,以澈底清澈其生命,完成其德性人格」(註十一)之學問。故此「內聖之學」實即是「成德之教」,亦是先秦儒家以至宋明理學,此一重視生命的學問,最內在的本質。故其所講論,非僅是如「形上學」、「宇宙論」或「本體論」諸哲學性之問題,實乃更重視實踐之工夫。故宋明諸儒,雖各自理念容有殊異,然無不重視實踐之工夫也。即此「實踐」,即有別於純哲學之思維,而通向宗教之精神。故牟宗三先生謂宋明理學「亦道德亦宗教,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為一。」(註十二)

簡言之,此「內聖之學」、「成德之教」,即是宋明理學所上承先秦儒家之基本方向與內涵。(註十三)

然而,這樣的精神歸趨與本質,只是說明宋明理學之為「儒學」者,尚不足以盡顯「宋明理學」之為「理學」的精蘊特質,及其所以出現於「宋明」─即有別於先秦─的時代意義。(註十四)

「宋明理學」之為「宋明理學」,如前述第二點,即在儒家「內聖之學」與「成德之教」之精神方向上,進一步「確定」「成聖」或道德實踐,所以成為可能的先天的根據:此即內在的根據─道德的「本心」或「主體性」;與超越的根據─「天道」或「天理」。而此根據實是既超越又內在者,即所謂「性命天道相貫通」(註十五)。宋明儒所致力講論之重心,即在於此。此所以「宋明理學」,就其內涵特質說,又稱「性理之學」或「心性之學」(註十六)之故。

然而,此成聖成德之先天根據,非是先秦儒家所無,至宋儒始提出者。吾人皆知,孟子之「性善論」,即是「人皆可以為堯舜」之內在根據;《中庸》「天命之謂性」之思想,亦提出了道德實踐之超越根據。然自兩漢以下至北宋中期,將近千年時間,由於歷史及思想界之因素(註十七),遂使此「內聖」、「心性」之思想凐沒不彰。直至北宋理學家,始由於佛教的刺激,而將其重新標舉並確定之,進而發展出宋明六百年精微深密的「心性之學」。

此精微深密的「心性之學」,是宋明理學向先秦儒家思想作更內部堂奧的闡發,以此而向魏晉至唐宋以來佛老之玄理勝義對抗。此方是宋明理學有別於(非「異於」)先秦儒家思想之於內涵上,與時代上的特質,亦是其學術宗旨與課題所在。於此,牟宗三先生用「豁醒」二字來詮釋,可說十分警策。其言曰:

「宋明儒其主要目的是在豁醒先秦儒家之『成德之教』,是要說明吾人之自覺的道德實踐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據。此超越根據直接地是吾人之性體,同時即通『於穆不已』之實體而為一,由之以開道德行為之純亦不已,以洞澈宇宙生化之不息。此是絕對圓滿之教,此是宋明儒之主要課題。」(註十八)

 

綜上所述,吾人對宋明理學之內涵特質,可作一扼要表述:

宋明理學之本質與方向,是儒家的「內聖之學」;其內涵是「成德之教」。此是承續先秦儒家不容有異者。其特質是進一步確立及闡發先秦儒家本有之「成聖」之超越根據─即所謂「道體」或「性體」─以此開展精微深密的「性理」或「心性」之學。此闡發「道體」或「性體」的思想,以哲學語言述之,即是探析「活動」(道德實踐)與「存有」(根據)關係之問題(註十九)。此是宋明理學之擅場,不僅別於(非「異於」)先秦儒家,亦殊異於理學興起之前的儒學運動(見下節論述)。然其成聖成德目標之理想性,亦終未曾減損或偏離。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出版訊息──

 《周敦頤通書哲學闡析》

吳碧玲‧著 / 白象文化

 2010年11月25日出版

 詳見:

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32666032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4624706

http://tw.myblog.yahoo.com/tztzai/article?mid=1540&prev=-1&next=152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