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亞洲首位馬格南攝影師:濱谷浩
2017/08/03 22:57:07瀏覽1865|回應4|推薦14

「作為一個攝影師,也作為一個人,我需要定量的孤獨,所以我住在這裡,離東京一百公里的郊區。我喜歡有時面對城市和人群,但我需要距離。」(濱谷浩)

濱谷浩日本著名攝影家,1915年3月28日出生於東京,1937年成為一名自由職業攝影師,在四十年代初期曾到中國從事旅行攝影。1960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合作成員,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去世。他曾先後五次來中國訪問,並在日本舉辦過《我所見到過的中國》展覽,為促進中日的文化交流和友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主要作品有《鳥瞰珠穆朗瑪峰》、《插秧女》、《我看紅中國》等。

 濱谷浩對攝影工作的信念,是為了「讓人類理解人類,讓日本人理解日本人」。濱谷浩二十歲投身報導攝影,起初以拍攝東京市井生活為主,1939年的一次採訪經歷讓他留下強烈印象,從此十年不曾間斷地拍報桑取谷的春節,1956年集結為《雪國》出版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報界曾報導過富山地區農民貧苦生活的消息,日本攝影界也拍攝了許多反映這個地區插秧季節中婦女艱苦勞動條件的照片,但真正激動公眾輿論的是1956年,日本《中央公論》雜誌發表的攝影家濱谷浩的一幅插秧婦女的特寫照片。這幅照片撳起了輿論壓力,迫使日本政府撥出巨款改善富山地區婦女插秧的勞動條件

 濱谷浩土門拳木村伊兵衛,並列紀實攝影質疑社會的開拓者,且是亞洲第一位馬格南攝影家。

 濱谷浩於1956年第一次訪華,回國後舉辦「我所見到的中國」影展,熱情地介紹了中國的各種情況。他的作品於40年代末出版,名為《我看紅中國》。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zNG87.html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ger22&aid=107820767

 回應文章

Tiger2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3 23:01

濱谷浩 「憤怒與悲傷的記錄」

日期: 2017年7月8日-8月12日
地點: Taka Ishii Gallery Photography / Film

Taka Ishii Gallery Photography / Film將於7月8日(六)至8月12日(六)期間,舉行濱谷浩個展「憤怒與悲傷的記錄」。濱谷自1930年代起,透過鞭辟入裡的視點,捕捉人類本身及孕育人類生活環境‧風土民情之間的關聯性,並以莊嚴的態度正視攝影的紀實特質,留下的文獻資料為數眾多且十分重要,充分反映出當下的時代背景。本展將展出濱谷於1960年日美安保抗爭期間,歷經一個月密集採訪之後出版的攝影集《憤怒與悲傷的記錄》(原文:怒りと悲しみの記録,河出書房新社,1960年),其中選出的約22件作品。

出生於東京的濱谷浩,自1930年代起以東京都會與下町地區作為主題,攝下新舊文化交融,同時瀰漫著現代主義氛圍的特殊市井風情。1933年開始,於名為「東方寫真工業」的公司工作,該公司以刊行介紹西歐尖端藝術潮流的雜誌《PHOTO TIMES》而聞名。當時日本正值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的建立期,也是新興寫真思潮蓬勃發展之際,攝影家在探索現代表現手法的同時,也面臨現代化帶來的重新自我定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濱谷透過工作接觸到堀野正雄及木村專一等新世代的攝影家與編輯家,也因此認知到身為一名專業攝影家應有的姿態。此後,他不僅以年輕新銳之姿活躍於攝影界,也參與「前衛寫真協會」的創始活動,始終站在現代攝影的最前線。因畫報《Graphic》的工作,在某次採訪新潟縣高田市陸軍雪地聯隊的冬令演習之時,濱谷結識了民俗學家市川信次,以及民俗學資料博物館的主導人物澀澤敬三,同時受到和辻哲郎的著作《風土:由人類學思維探討》(風土:人間学的考察)一書所感召,將視點由繁華眩目的都會風采轉向人類本身,以及形成人類社會基礎的風土文化之上,爾後重新體認到在時代更迭之中記錄這些風土文化的重要性。

所謂記錄,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對無法割捨的重要行為。而攝影可是最具現代特質,且最能體現記錄行為的模式之一。


Tiger2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3 23:00

濱谷浩,〈攝影的記錄特質及紀實攝影〉《Camera Art》,Camera Art,1940年12月終刊號

1940年,濱谷來到新潟縣桑取谷地區參與當地小正月期間(註:1月15日前後)的民俗活動,在攝影採訪的過程之中,他觀察到越後地區居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順應大雪氣候的傳統生活型態,此後費時10年定期造訪這個山中小村,發表攝影作品《雪國》。為了廣泛探討日本列島的風土氣候,以及地域社群在歷史上的進程與現況,濱谷的攝影集《裏日本》之中,記錄了許多在日本海嚴峻的自然環境之下,沿岸居民的生活樣貌,並於序文中提到,「人類為了理解人類,日本人為了理解日本人」,這同時也是濱谷畢生攝影活動的重要主題。

二次大戰期間,隨著時勢逐漸往戰爭傾倒,濱谷進入東方社,為政治宣傳的畫報《FRONT》從事攝影工作,內容以宣揚日本國力為主,隨後卻因為與出版社高層引發衝突而毅然離職。即便當時許多攝影工作者被迫順應二戰當下的國家體制需求,濱谷依然貫徹自身的厭戰思想,於1944年移居新潟縣高田市,直到戰爭結束。戰後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之際,濱谷由市民角度出發,將1960年日美安保抗爭的過程客觀地記錄下來,隨後出版書籍《憤怒與悲傷的記錄》,採訪過程歷時一個月,攝影作品則高達2,600多件。

一直以來,我個人與政治方面的採訪總是扯不上關係,然而這次可不一樣。五月十九日法案遭強行通過,在國會發生了瓦解民主主義精神的暴力行為,我身為一介歷經二次大戰前、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日本人,對於當下的危機感到憂慮,因此決定以攝影的方式與其對抗。


Tiger2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3 22:59

濱谷浩,《潛像殘像:攝影家的體驗回顧》,河出書房新社,1971年,p.198

1960年,濱谷成為第一位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亞洲攝影家,《憤怒與悲傷的記錄》系列作品在同年6月25日刊載於法國的《Paris Match》,其後透過馬格蘭引薦,亦於英國《The Sunday Times》開始連載,受到歐美地區的廣大矚目。日本國內則是由銀座松屋發端,於全國各地的展覽會場及大學巡迴展出。然而,原先在日本十分高漲的政治意識遽然急速消沉,其後和平的假象與過度繁榮的社會光景,令濱谷對於日本的政治體制及人民感到失望無比。60年代後期他開始將重心由科學論證的觀點轉向自然景致,曾提到「人類如果能有仔細端倪大自然的一天就好了」,試圖探求大自然與日本人獨具的特質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其後攝影活動的足跡亦延伸至南極、撒哈拉沙漠等海外的邊陲之地,以「透過自己的雙眼尋求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課題」為理念,持續探究攝影與人類社會應有的關係。


Tiger2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3 22:57
濱谷浩,1915年生於東京(1999年歿)。1933年進入二水實用航空研究所工作,以航空攝影家一職開啟了人生的攝影之路。同年轉往東方寫真工業株式會社(現名為Cyber Graphics Corporation)任職,於1937年離職,並與其兄.田中雅夫共同設立攝影工作室「銀工房」。1938年偕同土門拳等人成立「青年寫真報導研究會」,亦參與以瀧口修造為中心的「前衛寫真協會」創始活動。1939年於新潟縣高田市進行畫報《Graphic》的採訪過程中,結識了民俗學家市川信次與澀澤敬三等人。1941年加入木村伊兵衛、原弘等人所屬的東方社,於1943年離職,並以特約攝影家身分進入太平洋通信社,以採訪當時日本的藝文界人士為主。1960年躋身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投稿攝影家之列。主要個展有「攝影家.濱谷浩展」(川崎市市民美術館,神奈川,1989年)、「攝影的世紀 濱谷浩 攝影體驗66年」(東京都寫真美術館,1997年)等。主要攝影集為《雪國》(每日新聞社,1956年)、《裏日本》(新潮社,1957年)、《憤怒與悲傷的記錄》(河出書房新社,1960年)等。曾榮獲第2屆每日寫真賞(得獎展覽「裏日本」,1956年)、日本藝術大賞(得獎作品《濱谷浩攝影集成:地之貌.生之貌》,1981年)、哈蘇國際攝影獎(1987年)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