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承認網絡司令部運行將用網絡顛覆他國政權
2010/08/10 08:02:09瀏覽852|回應0|推薦5
   美國官員公開宣稱,將互聯網作為顛覆他國政權的重要手段,鼓勵他國反政府勢力利用美國互聯網企業從事顛覆活動,從而來實現美國的外交目標。

    據《新華日報》報道,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09年6月下令組建網絡司令部,以統一協調保障美軍網絡安全、開展網絡戰等與電腦網絡有關的軍事行動。網絡司令部由戰略司令部負責組建,成為其下一個指揮網絡戰的次級司令部。現任美國防部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受到提名兼任網絡司令部司令。

    據當地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在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個軍事基地內擁有超過1.5萬個電腦網絡。蓋茨此前說,在美軍越來越依賴網絡的同時,來自網絡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新的網絡司令部必須能整合美軍全球行動,同時為非軍事部門和國際夥伴提供支持。

    米勒說,為建立網絡司令部,美軍的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四個兵種在過去一年間整合了它們的網絡部隊,建立了各自的中央指揮部。五角大樓方面也已開始訓練和裝備網絡安全專家,為網絡司令部儲備人力。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絡戰概念的國家,也第一個將其應用於實戰,但美軍尚未形成統一的網絡戰指揮體系。當地輿論認為,組建網絡司令部,意味著美國準備加強爭奪網絡空間霸權的行動。

美承認通過網絡顛覆他國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主任舒賓表示,通過擴大互聯網自由和其它手段鼓勵民主變革,調整甚至有選擇地放松美國對伊朗和古巴等國的制裁,可幫助美國實現外交政策目標。

    舒賓稱,美國調整了針對伊朗、古巴和蘇丹的制裁政策,允許互聯網個人通訊服務和軟件領域的美國公司向上述國家出口。他說:“這正是我認為OFAC需要做的事:不僅僅是指定新的制裁目標或加強制裁,同時也要放松一些制裁措施——如果那有助於推進我們的外交政策目標的話。”

    他以伊朗反政府人士為例,稱他們去年增加了對互聯網和社交網站的使用,以擴大其反政府活動的影響力。舒賓表示,通過Twitter、Facebook等網站和即時通訊軟件實施的這些反政府活動無可辯駁地證明,他們已成為改變他國政權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古巴外交部就美國決定放松對其互聯網出口限制發表聲明,指出美方的這一決定旨在破壞古巴穩定,是企圖對古巴實行和平演變的一種手段。

    聲明說,美國做出上述決定並不是放松對古巴封鎖所作的姿態。美國此舉並不是要改變其一貫的對古政策,也不是要幫助古巴發展通信事業,其目的是企圖利用互聯網這種工具,破壞古巴的穩定。

                            谷歌“聯姻”美情報機構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互聯網搜索引擎企業谷歌公司與美國國家安全局敲定一項協議,後者將幫助谷歌公司調查可能源自外國的網絡間諜攻擊。這一“聯姻”意味著,美國的情報機構可能獨享由谷歌公司搜集的來自全球的海量信息,這對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和商業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有關人士因此深表擔心。

    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宮脅啟透說,一國情報機構獨立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與谷歌這樣的公司合作,“情報機構的信息收集能力會得到提高,這不僅表現在所收集信息的廣泛性提高,還表現在可以利用公司過去積累的海量信息。”
法國《拓展》雜誌報道谷歌“聯姻”美國國家安全局時說:“很多人對這項合作持懷疑態度。”此前,為了打消外界疑慮,谷歌強調,此次與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合作,不會透露用戶信息。法國信息技術網站“新技術一代”評論說,“這種說法顯然難以服眾,尤其人們面對的還是美國國家安全局這樣一個以竊取他人電子郵件聞名、同時又享受司法豁免權的機構”。

               美國過分推動“翻牆”術可能適得其反

    對美國的國會議員們來說,互聯網審查正日益成為熱門話題,一批議員發起成立了“全球互聯網自由核心小組”,以宣揚互聯網自由並推動相關立法。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院正在討論兩項法案,這些法案有可能擴展美國與互聯網審查作鬥爭的努力。

    但谷歌公司(Google Inc.)過去在中國的經歷卻令一些人質疑道: 美國議員們的參與究竟是會幫助還是損害美國政府推動互聯網自由的努力,盡管谷歌敦促議員們更積極地參與這類努力。

    中國網民遠非眾口一詞地支持谷歌公然違抗中國互聯網審查的決定。雖然一些知名評論員公開地贊揚谷歌是自由表達方面的先鋒,但大多數互聯網觀察人士卻表示,中國一些網民對谷歌此舉的動機感到懷疑,因為谷歌與美國政府之間界限不清。

    中國網絡視頻網站優酷(Youku.com)的顧問郭怡廣(Kaiser Kuo)說,即使美國政府的目標是打開信息自由的閘門,我也不認為做這件事的最佳方式是給這一努力插上一面美國國旗。他說,中國任何希望證明美國想利用互聯網來破壞共產黨統治的人都能找到大量這方面的證據。

    事實上,自從谷歌今年1月12日宣布準備停止審查其中國網站的內容以來,這家公司在中國一直被指責為正在發動一場“意識形態戰”、推行“文化帝國主義”,以及充當美國政府的走狗。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其今年一月有關互聯網自由的演講中明確提及了谷歌的名字,而美國國會已向國務院撥款3,500萬美元,用於資助那些開發躲避互聯網審查技術的公司。

    郭怡廣說,為躲避互聯網審查軟件的開發提供資助、以幫助網民突破本國政府所設置網絡屏蔽的行動,會讓人覺得美國政府正在資助一些“有蓄意顛覆色彩”的行為。

    “這能爭取人心嗎?”郭怡廣問道。他說,雖然美國人聽到這個問題會覺得荒謬,但如果換從北京的角度看又會怎麼樣呢?你們恰恰在授人以柄......使民族主義者的言論聽上去更有說服力。

    不過,從谷歌以及普林斯頓大學信息技術政策中心等在國會聽證會上提供的證詞看,美國政府應該會加大對開發反審查技術的支持。

    專家們說,那些繞開互聯網審查的技術,比如幫助中國百姓登錄被中國“防火長城”所屏蔽網站的工具,不大可能對中國主流網民立即產生重大影響,這些人上網主要是為了聽音樂、玩遊戲和社交等娛樂目的。盡管控制嚴格,中國的互聯網依然生機勃勃。雖然中國網民無法登錄YouTube網站,但優酷和土豆 (Tudou.com)這兩個中國的網絡視頻網站卻業務繁忙,兩個網站均有用戶自創視頻節目的功能。開心網(Kaixin001)和千橡互動 (Oak Pacific Interactive)旗下的人人網(Renren.com)這兩個社交網站 都以中國網民為目標客戶,它們在中國非常受歡迎。雖然Twitter Inc.在華遭屏蔽,令其為數不多的中國用戶感到失望,但中國許多主流網民都在積極使用與之類似的新浪網 (Sina Corp.)的微型網誌服務微博。

    不過,谷歌的決定已提高了各方對中國信息審查做法的了解。過去兩年中國這方面的審查力度一直在加大。如果中國網民能更多接觸到繞開互聯網審查的技術,或得到更多如何使用這些技術的信息(這些信息現在還很少),即使他們因中國的審查機制而無法登錄一些網站,也將有更多中國網民得以通過網站不受審查地制作和分享內容。

    然而,就算中國網民願意接受繞開互聯網審查的技術,美國議員們過分起勁地推動這類技術還是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網摘)

美國緊盯制網權

                          美國政府:全力爭控網絡制權

    當今世界,網絡在各領域飛速擴張的結果之一,就是以網絡信息為核心資源的信息社會開始形成。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知識、智力以及將它們物化後而形成的信息技術和產品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信息社會生產力的核心經濟要素。正如《數字化生存》一書的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所說的那樣,“計算機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活”。正是基於網絡的這種重要性,上世紀末特別是步入新世紀後,美國政府開始把網絡主導權的掌控視作自身的第一要務。

                           維護美國安全的第一要務

    1998年5月,克林頓總統簽署了《關於保護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第63號總統令》,要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迅速消除導致關鍵基礎設施面臨物理和網絡攻擊的明顯弱點”,該法案也成為直至現今美國政府建設網絡空間安全的指導性文件。2000年1月,克林頓又簽發了《信息系統保護國家計劃》,確立了美國防範網絡恐怖主義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美國政府在21世紀之初若幹年的網絡空間安全發展規劃。2001年10月16日,布什政府意識到了“9‧11”之後信息安全的嚴峻性,發布了第13231號行政令《信息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宣布成立“總統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委員會”,簡稱PCIPB,代表政府全面負責國家的網絡空間安全工作。

    2003年2月14日,美國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反擊網絡恐怖主義襲擊的國家戰略——《網絡空間安全國家戰略》,該戰略是美國保護國家安全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也是《國土安全戰略》的實施戰略之一。該戰略分為綜述、優先方面、結束語和附錄四大部分,約5萬字。它對美國網絡空間面臨的威脅和脆弱性進行了闡述,明確指出制定和實施網絡空間安全保護計劃的指導方針,提出了五大優先發展方面和47項行動建議,並規定了聯邦政府有關部門在網絡安全保護中的基本職責,也為州和地方政府、私人企業和機構以及普通公民指明了在改善網絡安全方面的行動方向。該戰略號召美國全民參與到他們所擁有、使用、控制和交流的網絡空間安全保護中來,以實現“保護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免遭網絡攻擊、降低網絡的脆弱性、縮短網絡攻擊發生後的破壞和恢復時間”三大戰略目標。在保護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的漫長道路上,《網絡空間安全國家戰略》的出臺只是第一步。正如該戰略最後指出的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將更加依賴網絡空間,聯邦政府將繼續尋求廣泛的、持續的臺作。該戰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將隨著技術進步、威脅和脆弱性的變化以及對網絡安全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清晰而不斷更新。

    奧巴馬總統上臺後於 2009年5月出臺《網絡空間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網絡安全政策和組織結構進行評估。網絡安全政策包括網絡空間安全和網絡空間運行的戰略、方針及標準,涵蓋了所有的降低威脅、減少弱點、威懾、國際參與、應急反應、確保韌性及恢復能力的政策行動,並包括計算機網絡運行、信息安全保障、執法、外交、軍事和情報工作等。

    在美國政府的高度關註和強力推動下,近年來,不僅美國軍方、中情局、國安局這些強力部門紛紛行動,就連計算機、通信等民用部門也紛紛加入到制網權爭奪的戰鬥中來。

                             借助網絡幹涉他國內政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信息網絡已開始向全球的各個角落輻射,其觸角伸向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成為當今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聯系紐帶。重要的信息網絡系統成為國家的維系命脈和戰略資源,一旦這些網絡系統被攻陷或者被癱瘓,整個國家賴以生存的網絡系統將面臨著崩潰的危險。

    自從互聯網進入大眾化、全球化的時代,網絡“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的特性便被有意識地用於進行國家間的政治文化滲透。和以往常用的電臺、電視、報紙等工具相比,互聯網不僅傳播速度快、範圍廣 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匿名、匿源傳播,成本低廉,隱蔽性好,靈活性強,不僅降低了“輿論攻擊”和滲透的門檻,也有利於一些政府和團體掩飾自己的介入。

    近年來,美國利用網絡手段在國際政治沖突中小試牛刀,讓人們領教了其在政治鬥爭和武裝沖突中的重要性。在2009年伊朗大選中,互聯網就曾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投票後圍繞選舉結果引發紛爭與沖突後,網絡更是成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伊朗以及伊朗內部不同勢力爭奪和角逐的新概念“戰場”。6月13日伊朗內政部宣布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以壓倒性優勢取勝後,選票爭議和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大量相關信息也開始在網上傳播。在這場圍繞伊朗選舉的網絡戰中,西方國家表現得非常積極,頻頻提供“技術支持”。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的微型博客網站Twitter於6月15日宣布,推遲原定當天進行的系統維護,因為美國國務院的一名官員提出了相關要求,理由是該網站在這場伊朗政治動蕩中正發揮“重要作用”,很多伊朗民眾靠著它傳遞關於抗議的信息。6月19日,谷歌宣布推出波斯文翻譯服務,而Faccbook也宣布增加波斯文服務,兩者都表示要協助伊朗民眾與外界溝通。在伊朗政府看來,境外反政府勢力通過波斯文新聞主題網站、Youtube視頻網站、Twitter微型博客網等向伊朗境內有系統、有針對性地傳播不利於伊朗政府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形象的信息;而在其背後,美、英等西方國家政府和官方媒體連篇累牘的“反伊朗伊斯蘭革命”報道,成為這些“網絡攻勢” 最佳的素材和最有力的進攻炮彈。

    今年3月13日,伊朗聲稱,逮捕了30名受到美國資助的從事反政府“網絡戰” 的嫌疑人。伊朗首都德黑蘭檢察官辦公室聲明,“美國上屆政府撥款資助這個組織,以針針伊朗發動互聯網戰爭。”聲明列舉這個組織的違法行為:發動心理戰;鼓勵、組織網民參加非法集會;搜集關於伊朗核領域科學家的情報;向間諜機構傳遞情報;借助互聯網招募成員赴伊拉克接受訓練。聲明說,這個組織在伊朗境內的大部分成員已遭逮捕。伊朗要求國際刑事警察組織協助,逮捕這一“網路戰”組織住在美國的成員。

    今年以來,美國官員公開宣稱,將互聯網作為顛覆他國政權的重要手段,鼓勵他國反政府勢力利用美國互聯網企業從事顛覆活動,從而來實現美國外交目標。2月下旬,《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互聯網搜索引擎企業谷歌公司與美國國家安全局敲定一項協議,後者將幫助谷歌公司調查可能源自外國的網絡間諜攻擊。這一“聯姻”意味著,美國的情報機構可能獨享由谷歌公司搜集的來自全球的海量信息,這對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和商業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有關人士因此深表擔心。據英國路透社3月16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主任舒賓周一表示,通過擴大互聯網自由和其它手段鼓勵民主變革,調整甚至有選擇地放松美國對伊朗和古巴等國的制裁,可幫助美國實現外交政策目標。

                               網絡攻擊無孔不入

    目前世界上約有 6.55億人在使用國際互聯網,己占世界人口的1/10。互聯網已經成為最廣泛、最公開、最便利、最即時的系統,其特性與優長決定了它在國家安全中將起舉足輕重的地位,互聯網是當然的信息戰戰場。首先,國際互聯網是天然的情報獲取與交流管道。每一刻無數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其中具有軍事價值的情報就數不勝數。從各國軍隊都在強調網絡安全保密可見,未來戰爭的情報戰將首先在互聯網絡上打開。其次,互聯網是最佳的宣傳、輿論戰平臺。由於網絡的即時、公開性,未來戰爭各種情況人們能第一時間就知道。各方為擴大影響、宣傳己方正義性、破壞對方形象、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勢必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再有,國際互聯網還是最便捷的戰備動員平臺。如此多的網民,讓各個國家的戰備動員必須增加網絡動員這一形式。網上動員清楚明確、方便快捷,並且所需成本低廉。

    在軍事領域,未來信息化戰爭將是建立在信息網絡基礎上的網絡化戰爭,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網絡已經成為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傳感器網、指揮控制網、武器平臺網等網絡,將成為信息化戰爭的中心和重要依托。一旦信息網絡遭到攻擊並被摧毀,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國家軍事機器就會處於癱瘓狀態,國家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正因為信息網絡的這種重要性,決定了信息網絡必將成為信息戰爭的重點攻擊對象,全新的以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為主要對象的信息網絡攻擊,已隨之出現並不斷發展。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擁有信息優勢特別是網絡優勢的發達國家軍隊,以電腦病毒及黑客對其作戰對手的網絡及通訊系統實施攻擊,在極短的時問內癱瘓了對手的防空指揮系統,完全取得戰場“制網權”,確立了“網絡戰”主宰未來戰場的重要地位。隨著社會形態由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軍事對抗的重心與焦點正由有形的地理空間向無形的信息空間和網絡空間拓展,網絡是繼陸、海、空、天、電之後的“第六維戰場”。美國國防部計算機系統2006 年度遭到黑客襲擊的次數總和達21124次,平均每次抵禦攻擊耗資150萬美元。為對付黑客,美國防部每年要付出300多億美元的代價,比當年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花費還要多。

                            網戰武器:鋒芒漸露的新殺手

    2006和2008年,美國兩次舉行代號為“網絡風暴” 的大規模網戰演習,2009年6月又成立了世界上首個網軍司令部,從而拉開了信息網絡領域軍事競爭的序幕。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網絡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和全球最大的網絡域名註冊公司“Go Daddy”相繼高調宣布:因遭到來自中國“軍方背景”的網絡攻擊及不滿中國政府“嚴格的網絡管理” 而退出或消減在華業務。美媒體及部分議員爭相附和並大肆渲染中國網絡威脅,更有甚者竟揚言對中國“斷網一天”。這不但是美軍網絡戰思想已經在民間普及的表現,更彰顯了美國在網絡地緣武器上的優勢與威懾能力。由此,人們也把關註的視線投向美國組建網軍以來漸露鋒芒的網戰武器。

    網(絡)戰武器是一種新概念武器,泛指用於網絡空間進攻、防禦作戰的武器。網絡空間和網絡戰的概念源於美國。透過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俄格戰爭等俄美兩大軍事強國近年來的戰爭實踐,可以看出網戰武器相對傳統武器而言有軟硬之分,相對網絡空間而言又有內外之別。

                            軟殺傷武器:由垃圾到寵兒

    網戰軟殺傷武器,為目前最常見的網戰武器,是用於軍事目的計算機軟件程序,通過感染(滲透)、控制、竊取、篡改、破壞、摧毀等方式直接攻擊敵方網絡空間及其上安裝的軍用信息網絡系統,具有成本低、攻擊範圍廣 隱蔽性強等特點。美軍事專家稱,俄格戰爭中俄網絡戰獲勝的成本平均僅為每臺計算機4美分,但卻達到了癱瘓格魯吉亞整個網絡空間的作戰目的。網戰軟殺傷武器源於黑客技術,曾為世人所不齒,但隨著美國組建網軍司令部並開始公開招募黑客以來日漸引起各國重視,並一躍由昔日的網絡垃圾變成今日的網戰新寵,被軍事專家戲稱為“斯文人進行的不可告人勾當”。其大體可分為致癱武器、致擾武器和控制武器三類。

    致癱武器。它旨在對敵方網絡空間實施破壞性攻擊,具有破壞效果大、作用時間短、易暴露等特點;一般用於報復性還擊或戰爭進攻階段獲取制網權,是目前黑客部隊使用的主要武器。其典型代表有網絡病毒、DDOS具等。

    網絡病毒,是指具有繁殖性、傳染性、攻擊性,以計算機為載體、以網絡為攻擊對象的智能計算機程序。網絡病毒的有序使用可造成敵方網絡空間的間歇式癱瘓,因此成為目前各國爭相研發的網戰武器。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將大量病毒植入到南聯盟計算機互聯網絡和通信系統,以阻塞其信息傳播渠道。南聯盟黑客部隊則使用 “梅利莎”、“瘋牛”等病毒進攻北約的指揮通信網絡,致使美海軍陸戰隊所有作戰單元的E-mail均被“梅利莎”病毒阻塞;北約在貝爾格萊德的B—92無線電廣播網以及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的網絡服務器和電子郵件服務器,均連續受到計算機病毒的破壞;美海軍“尼米茲”航母上的計算機系統更是癱瘓長達3個多小時。

    DDOS工具,全稱為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系統。該類工具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是目前黑客部隊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攻擊武器,主要用於遲滯敵方計算機網絡,使其在一定時間內無法正常運行;具有編程技術簡單、對使用者技術要求低、易於操作、難以防範等特點。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合理的服務請求來占用過多的服務資源,以阻塞敵方網絡信息處理設備,進而達到癱瘓網絡空間的作用。黑客們通常有組織地使用成百上千臺安裝了DDOS攻擊程序的計算機及其控制的“傀儡機”,在同一時間向同一目標連續發送大量的無用數據包,從而造成敵方網絡阻塞、網絡服務器癱瘓,因而可以將其形象地稱為網絡空間的 “人海戰術”。

    致擾武器。其主要用於網絡欺騙攻擊,是在網絡空間內實現心理戰的主要工具,其攻擊的主要對象是敵人(包括敵方領導人、指揮員、民眾、士兵)的心理。該類武器主要應用計算機成像、電子顯示、語音識別和合成、傳感、虛擬現實等技術制造各類假消息、假命令以及虛擬現實消息,並綜臺運用網絡攻擊手段將其發布和傳播至敵方網絡空間,以期通過阻斷敵方信息流、對敵實施心理戰和軍事信息欺騙,達成影響和削弱敵指揮控制能力的目的。

    網絡致擾攻擊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通過系統入侵,在敵計算機網絡中傳輸或發布假消息、假命令;二是將能夠自動產生假消息、假命令的計算機病毒註入敵方計算機網絡中;三是在Internet上傳播和發布圖文並茂的虛擬現實消息。目前,網戰致擾武器雖很難見到實物,但卻常見於軍事學術界論文,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也經常見到該武器不凡的作戰效果。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就曾將大量欺騙性信息輸入到南聯盟計算機互聯網絡和通信系統中,以幹擾南聯盟指揮決策。

    控制武器。它是軟殺傷武器的最高級形式,主要用於控制敵方網絡空間及網絡資源,以期實現長期潛伏、竊取信息、隨時控制使用敵方網絡資源的目的。其最常見的形式為“特洛伊木馬”程序和陷阱門軟件。

    “特洛伊木馬”,簡稱“木馬”,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有“一經潛入,後患無窮”之意。“木馬”表面上偽裝成具有一定可用功能的程序,實質上卻隱藏著可以控制被攻擊對象整個計算機系統、打開後門危害系統安全的功能。它一般由服務端和控制端兩部分組成,具有自啟動功能,是一種可控的計算機病毒。被植入“木馬”(服務端)的計算機,將自動與控制端計算機建立網絡聯系,爾後控制端計算機通過發送指令的方式可完全控制敵方計算機,具有對敵方網絡信息拷貝、刪除、修改、設置、使用、管理的最高權限。

    陷阱門工具,又稱“後門工具”,指開發商在設計網絡軟、硬件設備時有意留的“後門”。當該類設備運行時,在正確的時間按下正確的鍵或提供正確的參數,就可以規避系統安檢措施從“後門”進人計算機系統並取得控制權,具有無法察覺、方法簡單、效果明顯等特點。陷阱門工具早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就應用於戰爭實踐。開戰之前,美國通過第三方把一批“特制”的打印機賣給了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通過無線電遙控激活了事先隱藏在打印機芯片中的潛伏程序,破壞了伊拉克的計算機網絡系統。

                              殺傷武器:火藥味十足

    盡管網戰軟殺傷武器的功能有些齷齪,但仍不失技術層面上的儒雅,很難讓人與硝煙彌漫的戰爭聯系到一起。相比而言,網絡硬殺傷武器則是火藥味十足,充滿著戰爭特色。其主要功能,是通過以網絡空間為主的多維作戰空間對敵方網絡系統實施物理性毀傷以獲取制網權;其打擊效果具有持久性和直接性,但在未獲得制網權的情況下對網絡系統實施多維打擊的難度、強度和危險性均較大。從總體上講,目前見諸報端的網絡硬殺傷性武器主要包括網絡地緣武器、電磁脈沖武器、微/納米機器人以及其他對網絡空間構成威脅的常規武器。

    地緣武器。網絡空間作為現代戰爭難以割舍並賴以生存的作戰空間,與傳統的陸海空天戰場具有等同的作戰效能。因此,諸如地緣戰略等傳統的軍事理論對網絡空間依然適用,只不過是其作戰要素由域名、網址和物理線路等構成。這於是便產生了網絡地緣武器,軍事界將其形象地稱為網戰核武器。事實上,在網絡戰場美國享有“先天優勢”。自互聯網誕生以來,網絡域名與網址的監管便由美國掌控。同時,美國還掌握著互聯網的主動脈:不僅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通信支幹線都要經過美國主幹線,全球互聯網13臺域名根服務器中的10 臺均由美國實際掌控,只要在根服務器上屏蔽國家城名;就可以讓一個國家在網絡上瞬間“消失”。早在多年以前,美國就曾通過微軟公司切斷過古巴、伊朗、敘利亞、蘇丹和朝鮮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端口,關閉了上述這五國的MSN服務。業界專家曾為此驚呼,美國正式開始了繼軍事制裁、經濟制裁、貿易制裁後的一種新的國際制裁手段——網絡信息制裁。而此次美媒體因“谷歌事件”狂言對中國“斷網一天”,就是明顯的網絡地緣武器訛詐行為。對此,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安德斯警告美國稱:美雖曾對伊拉克等國發動過網戰,但如果對中國斷網無意於在網絡世界投下一枚核彈,必將引發“網絡核戰爭”。

    納米武器。據報道,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目前正在研發用於破壞電子電路的微米/納米機器人和能嗜食矽集成電路芯片的微生物。其中,納米機器人屬於分子仿生學的範疇,是依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設計制造出的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屬於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此類微米/納米級武器通過空中投放、預先植入等方式進入敵方網絡空間,爾後通過預置程序激活或接收電磁波激活等方式啟動,在納米尺度內對敵方網絡空間內的集成電路、電子元件等進行分子級的破壞活動,在神不知鬼不覺地情況下摧毀敵方支撐網絡空間的硬件設備。

    電磁脈沖武器。號稱網絡空間的“第二原子彈”,是利用炸藥爆炸壓縮磁通量的方法產生高能微波輻射的現代化武器,可致使敵方武器、通訊、預警、雷達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或燒毀,導致系統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消磁甚至使整個通訊網絡失控,對電子信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及計算機網絡等構成極大威脅。1996年,美國就研制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電磁脈沖武器,以及可裝備在巡航導彈上的電磁脈沖彈頭,其有效作戰半徑達10公里。 1998年,俄羅斯發明了僅重8公斤的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可發出的激光、X射線或寬帶無線電波束,瞬間造成網絡及計算機設備的集成電路“熔斷”,導致系統癱瘓,指揮失靈。1999年,美國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首次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高能微波武器,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通信設施癱瘓達3小時之多。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用電磁脈沖彈空襲伊拉克國家電視臺,造成其轉播信號中斷。今年3月27日,美國《海軍時報》網站報道,美海軍電磁脈沖武器評估小組暫停活動10年後於今年3月重新開始工作,旨在研究如何備戰現代最可怕也最有爭議的武器之———電磁脈沖武器的襲擊。美部分官員認為,該武器具有毀滅性的力量,能破壞它殺傷半徑內的電腦、傳感器,武器及所有電子設備,21世紀電磁脈沖武器的襲擊風險依然存在,並可能較冷戰時期增大。

    其它常規武器。除上述高技術武器外,俄、美等國軍隊還都編配有大量的電子戰武器。戰時,陸基固定無線電幹擾站和移動式電子幹擾車、空基電子戰飛機以及海基、天基的電子對抗設備,可對作戰區域實施全頻譜大功率無線電壓制,不但能夠導致敵方武器技術裝備的電子系統失靈,而且還會幹擾和阻斷作戰區域內的無線電通信,導致敵方以無線通信為基礎的戰區通信指揮網絡失靈。該類武器能夠首先使敵喪失電磁環境控制權,是從電磁空間向網絡空間發動攻擊的有效武器。此外,美俄等軍事強國正在使用或研發中的破壞衛星通信系統的激光反衛星武器、動能攔截彈,破壞供電網絡系統的石墨纖維炸彈,以及能夠殺傷網絡設備操作人員的次聲波武器等武器均可以對網絡空間的物理載體構成直接威脅,亦可稱為網絡空間的硬殺傷武器。

                          下一代網戰武器:集軟硬於一身

    網絡戰的概念剛剛推出不久,美軍就迫不及待地啟動了下一代網戰武器的研發項目。據《紐約時報》1月25日透露,五角大樓1月11日召集各大戰區司令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網絡攻防演習,演習的結果令美軍高層大跌眼鏡,美軍精心構築的網絡防禦體系在黑客面前不堪一擊。負責此次演習的美國防部副部長萊恩指出, “堡壘式的防禦思維在網絡戰中並不適用”,進攻能力應成為網絡戰獲勝的關鍵。美戰略司令部司令奇爾頓上將和參聯會副主席卡特萊特上將也呼籲,美國應加強網絡反制(報復)手段,建立全面的“網絡威懾”體系。雖然白宮沒有透露網絡報復手段的細節,但《紐約時報》對此分析指出:美國政府正在全面發展“先發制人” 的網絡攻擊能力。研發中的新一代網絡武器為5D網戰系統,是一種具備軟硬兩種殺傷能力、集網戰各階段作戰能力於一身,功能齊全、攻防兼備且多維一體的智能網絡作戰平臺。早在2008年,布什就已賦予國防部網絡戰反制權,允許美軍主動發起網絡攻擊;要求美軍具備進入任何遠距離公開或封閉的計算機網絡的能力,然後潛伏在那里,保持“完全隱蔽”並“悄悄竊取信息”;“最終達到5D目的:欺騙、拒止、瓦解、降級、摧毀對方系統,兵不血刃地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癱瘓、控制敵方的商務 政務等民用網絡系統,不戰而屈人之兵。”上述分析文章描述出了5D網戰系統的雛形,而美軍的5D目標也詮釋出了未來網戰的5個作戰階段:

    欺騙:即網絡滲透、篡改、竊密、潛伏階段,是網絡攻擊的初始階段。攻擊方首先找到對方網絡漏洞、安防弱點或己方預設的陷阱門,爾後通過欺騙手段將網絡武器遠程植入或無線註入到敵方網絡空間;或者通過大型IT產品廠商、特工等把藏有網戰程序的硬件偽裝成正常產品出售或安裝到敵方要害部門,戰時搖控啟動,伺機篡改敵方網絡管理權限、破解密碼並盜出機密信息,或者長期潛伏,等待指令伺機發作。這部分功能類似前述致癱和致擾軟殺傷武器的整合產品。

    拒止;即拒絕和阻止敵方的網絡欺騙和攻擊,偏重於網絡防禦功能。綜合采取偽裝、欺騙、保密、加固、備份等手段,增大己方計算機網絡反偵察、抗幹擾、反竊密和抗摧毀能力,保持己方信息集體、傳遞和處理的正常進行,有效防範敵方的 DDOS攻擊和網絡滲透,保護己方網絡作戰能力;是網絡攻擊作戰的有效保障,體現了美軍攻防兼備的網戰思想:單純的網絡進攻和網絡防禦部不能達成網戰目的,攻擊敵方計算機網絡和保護己方計算機網絡正常運行是相輔相成的。

    瓦解:可理解為網絡宣傳戰和心理戰,是現代國際軍事界公認的網絡戰的開始階段。網絡瓦解:一是通過互聯網、手機網等途徑廣泛散布對己方有利的真假消息,操縱輿論,影響士氣;二是利用網絡進行軍事欺騙,通過各種途徑把虛擬信息即假情報、假決心、假部署等傳輸給敵方,迷惑敵人,誘敵做出錯誤判斷,使其采取有利於己方的行動(或根本不采取行動),從而取得戰略—戰術上的有利態勢。根據現在世界軍事界普遍認可的觀點,前述的欺騙和拒止階段多通過“鬼網” 或“傀儡機”間接實施攻防,因此行動詭秘、無從取證,攻擊是官方所為還是民間自發,性質較難確定,所以在無明顯證據的前提下不被認為是網絡戰爭。而網絡瓦解階段已將攻防雙方的網絡作戰意圖暴露無遺,所以被認為是網絡戰爭可查、可證的開始階段。

    降級:顧名思義,即降低敵方的網絡作戰能力,是網絡戰爭的控制階段。在取得網絡作戰優勢的情況下,通過有力、有節的網絡摧毀,降低敵方的網絡作戰能力,直至喪失網絡進攻能力;爾後通過網絡威懾的方法迫敵就範,使網絡戰爭規模降級,達到小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目前,美國動輒停止他國網絡服務或威脅“斷網”,這是美國擁有網戰地緣優勢之後,開始實施的網戰威懾行動和網戰訛詐行為,也是美網絡戰“降級”思想的具體體現。

    摧毀:是網絡戰爭的終極階段,至少可分為兩種作戰方式:一是網絡結點摧毀。綜合運用網絡戰軟、硬殺傷武器對敵方網絡中關鍵性的服務器、路由器、中繼設備、通信衛星等各類網絡結點設備實施精確打擊,從而癱瘓敵方整個網絡系統。二是全面摧毀。在打擊軍事目標受挫或難度較大時,攻擊方選擇攻擊對方防護較弱的民用設施,其中以公共服務性網絡為主。對發達城市嚴重依賴網絡管理的供水、供電、交通信號、通信等系統發起網絡攻擊,造成管線、網絡癱瘓,制造社會混亂;從而達成分散敵方網絡防禦力量、引起內部混亂等目的,為最終獲得網絡戰勝利創造條件。

    可以預見,若美軍真的完成了如上所述的5D網戰系統的研發部署工作,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網戰超級大國,其在軍事上的優勢將無與倫比,必將對目前的世界軍事格局造成顛覆性的影響,這已引起了各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俄、印、日、英等國紛紛宣布組建網絡戰部隊,加緊研發網戰武器,全面應對網戰威脅,網絡軍備競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摘自《環球軍事》)

5臺根服務器與美國軍方有關

    域名服務器是對互聯網中的域名進行解析的系統。整個互聯網的域名服務器,最終由13臺根服務器系統控制,全球網民訪問“.com”等頂級域名網站時,都需要經過根服務器解析。可以說,這13臺根服務器是互聯網的中樞神經。如今,在美國軍方發明互聯網近半個世紀後,這個中樞神經在某種程度上仍掌握在美軍手中、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全球13臺根服務器系統中,10臺位於美國,有兩臺直接被美國軍方控制。

    美軍直接控制兩臺根服務器

    根據美國官方資料,目前世界上的13臺根服務器系統用從A到M的13個字母編號。其中H服務器位於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武器試驗場,屬於美國陸軍實驗室,此外還有一臺G服務器直接受五角大樓網絡信息中心控制。

    據專門介紹H根服務器的美國“H根服務器網”報道,美國陸軍實驗室的前身為彈道導彈實驗室,該實驗室最早參與了五角大樓在1960年代開始的“阿帕網”建設項目,成為早期互聯網的首批節點,其官方網址FTP.ARL.A.RMY﹒MIL號稱世界上最早出現的50個網址之一。互聯網投入民用後,陸軍實驗室因為具有強大的技術和設備積累,“自願”成為H根服務器的操作者。據報道,H服務器所在的阿伯丁武器試驗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武器試驗場,方圓數百平方公里,所有陸軍武器都必須在這里經過最後檢驗。將根服務器藏在這樣一個重兵把守的要地,可見美軍對根服務器的重視。

    美國軍方掌控的另外一個G服務器和H服務器不同,並沒有具體的存放地點,它由五角大樓網絡信息中心控制,由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服務器協同工作,組成了一個虛擬的“根服務器”。網絡信息中心負責為美國總統、五角大樓和前線戰鬥部隊提供信息安全支持,它所采用的這種分散式根服務器布局,被稱為“多播”技術,體現了其軍事安全意圖。分散布局的根本要求是相互功能備份,這使每一個服務器成為多頭怪獸,除非摸清其整體布局,否則根本不可能將一臺根服務器的服務切斷。如果將來發生網絡戰,這將是一個充分考慮復原性的典型軍用化布局。

    其他和美國軍方聯系密切的根服務器還包括美國航天局控制的E服務器,位於矽谷的山景城;還有位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信息科學研究院的B服務器,以及位於馬里蘭大學校區內的D服務器。這些機構多參加了上世紀美國軍方的互聯網研發工作。

    根服務器管理者權力極大

    另外5臺位於美國的根服務器分別為美國Verisign公司管理的A服務器,位於弗吉尼亞;美國Cogent公司的C服務器,采用分散式布局,位於洛杉磯、紐約、芝加哥和弗吉尼亞;美國“互聯網系統聯合體”的F服務器,分布在全球40個地方,包括倫敦、北京、臺北等地;同樣由美國Verisign公司管理的 J服務器系統,分布在北京、舊金山等30個城市;“互聯網域名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控制的L服務器,位於洛杉磯。據稱該組織還操控一臺母服務器,管轄著13臺根服務器。

    位於美國境外的根服務器只有3臺,分別為瑞典Autonomica公司和北歐NORDUnet組織管理的I服務器,分布在29個城市;歐洲網絡協調中心管理的服務器,1997年紮根歐洲,分布在倫敦等17個城市;日本WIDE項目組管理的M服務器,位於東京。

    根服務器管理機構權力極大,現有的分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歐洲網絡協調中心首席科學家丹尼爾‧卡倫伯格撰文稱,早期的服務器控制權多由參與互聯網研發的機構取得,包括美國軍方和科研院校。從根服務器的布局,可以基本看出早期互聯網的脈絡。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發展。13個根服務器系統分散在全球53個國家130多個地方,這時“互聯網域名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開始決定誰有資格運行根服務器。該組織雖為國際組織,但是受美國商務部監管,因此權力不斷遭到質疑。

    互聯網是美國的戰略系統

    運行根服務器耗資巨大,例如歐洲的K服務器,需要來自歐洲、中東的5000多家客戶提供的資金才能運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政府每年投入巨資維護軍方和科研院校的根服務器,體現了其對互聯網的重視。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後,美國媒體 ZDnet曾煽動美國對中國“斷網一天”。憑借的就是美國對互聯網的強大控制能力。2004年.代表利比亞的域名區域“ly”突然癱瘓,導致利比亞在互聯網上“消失”了3天。對互聯網根服務器主導權的爭奪,或許會成為互聯網分裂的源頭。

    對於互聯網根服務器現在的布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軍方人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屬於美國戰略系統,軍方有分配戰略系統的管轄權,有的根服務器放在軍方,有的放在大學,地點雖然不同,但同屬戰略一盤棋,平時發展網絡產業,戰時即可協同工作。”卡倫伯格認為,大多數根服務器在美國,美國政府理論上有操控它們為美國服務的可能。但是,采取單方行動意味著域名空間支離破碎,美國不太可能殺雞取卵;其次,與其霸王硬上弓,美國更傾向於通過幹涉互聯網域名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迫使其他根服務器運行商就範。

    (摘自《環球時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430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