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09 14:39:10瀏覽397|回應0|推薦2 | |
先生系北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張載之後,世代書香。明嘉靖進士張鏜為其明代先祖,清乾隆拔貢張浚更以德才知名隴右。因家中懸有歷代大匾八方,故有“八匾名門”之美譽。其中明嘉靖中丞胡纘宗的題匾“金玉滿堂”,清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的題匾“中華人瑞”尤為奪目。深厚的家學底蘊奠定了先生好學的品質和高潔的人格。 先生名志正,字伯誠,後以字行。號槐溪居士、樂善老人、朴齋主人、驚膽軒主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卒於西元1965年。幼即聰穎過人,讀書勤敏,月用燃燈清油一缸,裏人奇之。工書善文,早年入私塾習《四書》、《五經》、《鋼鑒擇語》及詩、古文辭,知名伏邑。值廢科舉,民國肇造,繼入伏羌縣立高等小學堂學習新學,民國四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顧念列強侵華乃吾國科技、軍事落後故,毅然立志考入中央參謀部甘肅陸軍測量高等專門學校學習數理、測繪、軍事諸西學,民國八年畢業,成績列榜首。邢肇堂、王序賓、孫遠志等皆其軍校同窗。 民國八年,甘肅陸軍測量局成立,因成績優異之故,先生被中央參謀部部長張懷芝任命為測量局審查。任職期間,先後測繪了皋蘭縣縣城圖(五萬分之一)。榆中縣縣城圖(五萬分之一),洮沙縣縣城圖(五萬分之一)等縣城地形圖;並參與測繪蘭山道全圖,安肅道全圖,寧夏道全圖,甘涼道略圖,涇原道略圖等道地形圖及甘肅輿圖,以及蘭山道所屬祁家坡地形圖、金家崖地形圖、關山地形圖、夏宮營地形圖,把石溝地形圖等許多戰略要圖。同時受聘兼職甘肅織呢局(左宗棠創辦,中國第一家毛紡織企業)處長,甘肅一中、甘肅師範,甘肅陸地測量訓練班數學、測繪專職教員,甘肅自治籌備委員會委員。致力於實業救國、教育興邦,時名譽蘭垣。當年匪類橫行,先生返裏探親,車軒插幟“甘肅陸軍審查員張”竟得秋毫無犯,足見先生之高望。 民國十四年,甘谷名士宋梓創辦甘谷中學,先生受聘離蘭返甘谷教授數學。時先後受聘者皆為飽學之士,如曾教國文之馮國瑞,教歷史之李恭等。自民國十四年至三十八年,一教就是數十年。教學嚴謹,桃李遍天下。隴上各校唯甘谷數學成績最佳,人稱先生“張數學”。考入北大數學系,後留學德國的蒲敏功,考入中央大學理學院氣象系的宋振武,考入中央大學理學生物系的馬健元等俊傑之士皆為先生得意門生。因其成績卓著,民國三十四年甘肅省政府以(6068)號訓令給予嘉獎,並被推為學界代表,縣議會參議員,深受家鄉百姓的愛戴和學界的推崇。 民國二十四年,先生捐資400大洋,親自設計施工方案,和王子豐等人籌資創辦東關保國民學校,並兼任馬王廟學校校董,振興家鄉教育事業。還與賈儀卿、李國華等有識之士創辦甘穀石印局,大力發展甘穀印刷事業。同時托好友宋恪從天津購來織襪機興辦實業,並兼任伏羌縣商務會會長,協調處理商務事宜,為促進甘谷地方工商業的發展起了示範和推動作用。 西元1937年日寇侵華,抗戰軍興。先生送其子耀基、榮基分別入黃埔軍校、講武堂軍校學習軍事,投身炮火前線,為國殺敵。榮基頭、胸、腰、手四處受重傷,九死一生,事蹟至為感人。 西元1957年,甘肅甘谷第一屆政協會成立,被邀為甘肅甘谷政協駐會委員,後任政協常委,農業水利組組長。雖已年過花甲,體弱多病,仍熱衷於地方公益事業。多次撰寫提案,就掃盲問題,中、小學生升學與就業問題、禁止私鹽開採問題、禁種罌粟問題、大像山旅遊景點保護問題提出獨到而中肯的建議。並首測南嶺渠、清溪渠、沐浴渠等多項重大水利工程,足跡踏遍了甘谷的前山后川、溝溝壑壑,為我縣的水利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甘谷縣行政圖、甘谷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甘谷縣草山、牧場略圖、清明、蔣安兩鄉水土保持圖等重要地圖亦皆為先生所測繪。其中南嶺圖測繪完成後做成模型先後在省、專區和中央進行了展覽。追述我縣農業水利事業的民展方面,我們不應忽視為水利事業嘔心瀝血的建設者們。在他們中間,既有指點江山的決策者,也有不畏風雨、氣吞山河的測繪專家。他們以工程為畫卷,歷盡艱難困苦,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輝煌,伯誠先生便是其中之棟樑。我縣的水利事業、測繪事業有他寫就的壯麗詩篇和雄奇華章,天地留芳。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端方正直,學貫中西,孝友傳家,繼承先祖遺風,為人師表,獻身公益,造福梓裏,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