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4 09:55:34瀏覽324|回應0|推薦1 | |
在《道德經》開篇不久,老子就說了兩段非常經典,同時又是在今天看來非常有顛覆性的管理原則。這就是其中的壹段: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其中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壹句更是經常被人斷章取義的拿來,作為老子乃至中國古代哲學,古代政治的愚民傾向的證據。其實這是壹個巨大的誤區,是我們現代人的虛偽性,和不客觀性的具體表現。 我們看老子的原意——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這三句看似並列,其實又有分說總論之別,其中前兩句是分說,最後後壹句是總論。 “上”和“貴”都是意動用法,就是以什麽什麽為好,以什麽什麽為貴的意思,因此就是“見”——現。因此,“上”與“貴”的作用結果,就是使“賢”與“難得之貨”成為“可欲”的標的。 舉個我們現在人人皆知的例子。如今玉石生意火了,壹塊石頭早20年根本無人問津,今天呢,動輒幾十萬,甚至成百上千萬。這個東西是怎麽火起來的,難道真的是物以稀為貴為貴嗎?其實不過是媒體炒作的結果罷了。就像當年的君子蘭,在那樣壹個萬元戶還是個新鮮事的時代,就可以壹棵賣上幾千,上萬,結果讓鄧小平的壹句話,就壹夜之間命賤如草,打回了原形。如果這不是媒體炒作的結果,又怎麽能出現如此喜劇化的結果呢? 媒體的炒作,就是老子所說的“上”,所說的“貴”,都是人為的對某個事物的價值的界定。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下壹個環節中還會繼續討論,這裏先不去詳細說它。我們現在要說的是,“上”與“貴”的作用結果,這個結果就是人的欲望。就像我們炒作玉石的價值,並不會直接提高玉石的價格,但是隨著人們占有的欲望的被激發,玉石就會變得稀缺起來,價格才會隨之而升高。 換句話說,這種人為的對某個事物的價值的界定,導致的結果不是讓人們對壹個事物的本質的理解,也不是對所謂的真理的追求,而是對現實的利益的追逐。就像現在絕大多數人買玉石,並不是真的體會到了其中蘊藏的“君子之德”,而是看中了它的升值潛力。 所以,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為什麽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就會產生出惡來了?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就會演變為不善了? 原因有兩個: 第壹,如果我們能夠秉持壹個客觀的態度來思考問題的話,那麽就不難得出這樣的壹個結論,那就是無論是美還是善,或者世界上任何壹種事物的本質,甚至僅僅是其真正的內涵,都不是每壹個人都能真正了解的。 第二,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的,是擁有對美與善的向往與追求,因此任何壹種被世人廣泛認同的美與善,對於個人而言都是有價值的,進而也都是有現實利益的。雖然人們未必能夠完全的了解美與善的內涵,但是人們卻完全而普遍的具有追逐利益的欲望與沖動。 對於那些不能夠完全了解美與善的本質的人,妳卻讓他知道了如何去塑造美,如何去塑造善的方法,那麽其結果就必然是激起他去創造出各種偽善,偽美的欲望,其結果則是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虛偽的善,人造的美。最終將顛覆,人們對美與善的本質的理解與把握。 也就是說將失去價值判斷的標準,或者說對利益得失的判斷,將成為對美與善的價值的依據。 而這壹切,都是源於君上,也就是管理者人為界定事物價值,人為的規定某種人是值得學習的,某種行為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現可欲於天下的必然結果。因為每種被提倡的行為背後,都客觀的存在著真實的利益。而其根源則在是提倡者自己的欲望,希望通過提倡,使人們的行為按照他所提倡的方式來表現,按照他所提倡的方向來發展。 然而,由於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原因,即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美與善的真諦,但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利益的欲望。所以,即使這種倡導的內容是正確的,最終激發出來的仍舊是混亂。 正是基於對這壹事實的展望,所以老子才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其中的這個“誌”是欲望的意思。 而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這裏面又牽涉到壹個對群體的客觀認知問題。 先秦諸子的思想,有壹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客觀而理性。其中的壹個方面,就表現在對人群分化的認識上。 大致來說,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水平是良秀不齊的,因此在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上,以及由此決定的對不同層級的人的態度上也應當有所不同。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