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4 15:38:25瀏覽206|回應0|推薦2 | |
壹個老婆婆供養壹個住茅棚的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每天都參禪打坐,老婆婆呢,每天都派壹個女孩子給他送飯,這樣過了二十年。有壹天,老婆婆想檢查壹下這個出家人修行的境界,所以,就派了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去試探他,叫她在送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感受怎麽樣。女孩子就照樣做了,問他感受怎麽樣。這個出家人回答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這個出家人被抱住的時候就像幹枯的樹枝靠在冰冷的石頭上,嚴冬裏沒有熱氣的東西。老太婆知道後說:“我們把壹個俗人,供養了二十年。”於是,就把這個出家人趕走了,並壹把火燒了茅棚。這就是“婆子燒庵”的公案。
這就是說老婆婆對這個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認可、不滿意。當然,壹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妳,妳能像木頭壹樣不動心,這不是壹個平常人能做到的,但這卻不是佛法的境界。這個出家人被趕走以後,便遍參明師,苦究本來,如此過了三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裏,老婆婆還用相同的方法考驗他。當女孩子抱住他的時候,他對這個女孩子說:“天知地知,妳知我知。”終得老婆婆首肯。 其實,佛法的境界是要我們的心不動,但又能如實覺知壹切,在動和不動之間,這就是“中道”。我們修行,其實就是修心,這個心,就是壹顆平常心,如如不動的心。壹說到“不動”,我們就會理解偏差,認為學佛人的心就像石頭壹樣堅硬、生冷。 當年,跟隨白隱禪師參禪修行的壹位老婆婆,她心愛的孫女不幸夭折了,老婆婆悲痛得泣不成聲,圍在壹旁觀望的其他老婦人見狀,不禁脫口埋怨說:“妳不是壹直也在白隱禪師門下參禪修行嗎?孫女夭折就亂了方寸,悲傷失態,成何體統?”沒想到那位老婆婆聽了他人的怨言後反駁說:“妳們哪裏知道,我為孫女流的是珍珠淚!”這才是學佛人的心,雖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樂,但是佛心通過肉體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既有悲哀憂傷,更有歡樂欣喜。 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佛教看來,壹切眾生都是“有情”,只要是壹個正常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親情、友情、愛情。學佛,是由眾生來學,是由凡夫開始的。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以智慧來指導情感。如果佛教只提倡“不動心”、“離欲”,則壹般人無法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中沒有“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有這樣的理念: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先生活再生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融入社會。這也是佛教的“慈悲”。何謂慈悲?“慈能予樂”,想辦法使別人快樂,並且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悲能拔苦”,時刻都要想盡壹切辦法來解決別人的痛苦。當然,佛法的“慈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愛心”。愛及壹切有情的心。 因此,佛心是壹顆完全放開的心,也是壹顆最“多情”的心。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