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夏之泉
2009/01/23 14:26:38瀏覽693|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7/1/2005 14:20
华夏泉文化
2004-3-15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人们称之为“泉”。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涓涓清泉,水质澄澈,晶莹可爱,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现象,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活动,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遇到能通经地面的通道,便会浸露出地面,这种具有地下水特征的特殊地表水便称为泉。从泉的形成地质条件看,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透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接触面正好遇到地面,于是在岩层里流动的地下水,就会沿着接触面流出地面,这种泉叫接触泉。二是地下发生了断层,一侧的含水层正好碰上了不透水层,地下水也会沿着断层溢出地表,这种泉叫断层泉。三是因岩层有裂隙,这种裂隙正好在地表附近,地下水就会沿着裂隙趁机流出地面,这种泉称为裂隙泉。另外,泉按水力性质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在压力作用下由地下冒出,有时可喷涌高出泉口数十厘米至数百米;下降泉由潜水补给,一般从侧向流出。

  泉水流量主要与泉水补给区的面积和降水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说来,补给区越大、降水量越多,则泉水流量越大。流量大而稳地的泉,往往成为良好的供水水源,如山西平定县娘子关泉群,有泉眼百余处,平均流量在10立方米每秒以上,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泉,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地。

  由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不同,造成泉的类别的不同,它们中间有:冰凉清冽的冷泉,四季如汤的温泉,喷涌而出、飞翠流玉的承压泉,清澈如镜、汩汩外溢的潜水泉,地而起、水雾弥漫的喷泉,时淌时停、含情带意的间歇泉(潮水泉、含羞泉),去病疗疾的药泉,灌溉肥田的瀵泉。此外还有离奇古怪的喊泉、变色泉、水火泉、聪明泉、甘苦泉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这也说明泉的存在形式是千姿百态的。

  人们往往把含有特殊的化学成份、有机物、气体或有放射性,饮用或淋浴后能治疗疾病的泉,称为矿泉。这种泉的泉水称矿泉水。矿泉又分为冷泉、温泉、甘泉、苦泉、酸泉等若干类型。依据泉水的温度,可将矿泉分为冷泉——温度低于25°C,温泉——25-37°C,热泉——38°C-42°C,高热泉——高于42°C等四种。

  中华神州,泉流众多,据粗略统计,较大的泉流就有10万多处。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以奇水怪泉而闻名的所谓“名泉”有百余处之多。

  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名泉如星罗棋布。就拿冷泉来说,仅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好几个,还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第三泉、第四泉的,至于其它没有封号但却以名泉佳水著称于世的冷泉更是不胜枚举。

  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有:江西庐山的谷帘泉、江苏镇江的中泠泉、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四川峨嵋玉泉等。 

  谷帘泉位于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南康王谷中。这里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狭长谷地,谷中涧流淙淙,清澈见底,清溪的源头就是谷帘泉。谷帘泉又称三叠泉、三级泉,当地百姓也称之为“渊明醒酒泉”。谷帘泉来自大汉阳峰,从筲箕洼破空跌落于枕石崖上,流水与岩石相碰撞,激起水珠喷洒飞溅,如雨如雾,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相传唐代茶圣陆羽将天下名水排出二十等次,将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他还两次结庐隐居于此,从事品茶鉴水的研究活动。自从陆羽评定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以后,谷帘泉名声大振,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品水题咏。如宋代学者王禹偁在考察了谷帘水后,在《谷帘泉序》中称此泉“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

  镇江中泠泉(又称扬子江心第一泉或南零水、中零泉、中濡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此泉被唐代品茶鉴水名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泉”以来,一直享有盛名(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茶经》一书,仍把中冷泉列为中国五大名泉之首)。中冷泉原为江心泉,唐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处于长江漩涡之中。由于江水自西而来,受到江中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的一个曲水之下,故名“中泠泉”。由于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所以汲取中冷泉极为困难,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然后迅速打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故陆游游金山时曾发出“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感叹。清中叶以后,长江主河道北移,南岸的江滩不断沉积扩大,中冷泉由江心泉变成了陆地泉。人们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栏方池,池南建亭,池北建楼,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成为秀丽一景。方池南面石栏上镌刻的“天下第一泉”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清末镇江知府、书法家王仁堪所书。中冷泉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源源不断地涌出,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甘冽醇厚,特宜煎茶。由于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水面放一牧硬币不见沉底,泉水可高出杯口1—2毫米而不外溢,有“盈杯不溢”之说。

  玉泉位于北京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南麓,以水清而碧,澄洁如玉而得名。玉泉山所在的山上洞壑迂徊,流泉遍布,景色优美,“玉泉趵突”,明代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代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又雅好评水鉴泉。他有个习惯,无论到何处出巡,都要命人带上一个特制的银斗,用来称量各地名泉的轻重,据以评定优劣。他认为比重越轻的水质越佳,经过反复比较,玉泉的比重最轻且水质甘冽,被评为第一,故被乾隆赐封为“天下第一泉”。乾隆还雅性十足地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并将记文交由户部尚书、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刻碑,立于泉旁。在清代玉泉是宫廷茗饮御用泉水,泉眼在皇室修建的澄心园(后更名为静明园)内。

  趵突泉位于著名泉城山东济南,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众泉之中,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的盛誉。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槛泉(取自《诗经·大雅·瞻卬》中的“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之句)。此泉位于济南旧城西南,为古泺水发源地,泉自地下溶洞的裂缝中涌出,三股并发,浪花飞溅,势若鼎沸,声若隐雷,蔚为壮观,无以伦比。自古以来观此泉者无不为之倾倒,并留下了无数咏赞的华章妙句。北宋诗人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作《齐州二堂记》,始以“趵突泉”名之。相传乾隆皇帝在评定北京玉泉等名泉不久,南巡来到济南,当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喷涌,势如鼎沸,状似堆雪的壮观以后,遂把泉水三柱誉为蓬莱、方丈、瀛州三山;品饮了趵突泉水后,觉得此水竟比他赐封的“天下第一泉”玉泉水还要甘冽爽口,于是又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封给了趵突泉,并写了一篇《游趵突泉记》,还为趵突泉题书了“激湍”两个大字。

  峨嵋玉液泉位于秀丽的峨嵋山大峨寺的神水阁前。此泉清澈明亮,千年流泻不息。夏日用手去掬,冷气直透肌骨,品一品,则涤肠荡胃,神清气爽。古人誉此泉为“饮之诧得仙”,并尊之为“神水”;又因此泉水质胜似玉液琼浆,故名“玉液泉”。玉液泉被苏东坡、黄庭坚等称为“第一泉”,泉边立有一块大石碑,上边镌刻着文人墨客赞咏玉液泉的诗词文章。峨嵋山一带盛产云雾茶,用玉液泉的“神水”冲泡云雾茶,茶汤清亮、清香扑鼻、入口甘爽,并有保健功效。据科学测定,玉液泉“神水”不仅没有污染,清纯甘活,而且其中锶、锌、偏硅酸的含量都达到了优质矿泉水的标准,而且含有微量的氡元素,对人体有强身保健作用。

  除了上述几处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外,榜上有名的名泉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三泉的苏州观音泉、天下第四泉的杭州虎跑泉。

  无锡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相传它是唐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因陆羽曾亲品其味并著有《惠山寺记》,故又名陆子泉。此泉水有三处泉池,入门处为泉的下池,开凿于宋代,池壁有一雕工精细的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注入下池。一面建有一座漪澜堂,堂后是闻名遐迩的“二泉亭”,亭内亭外有两个泉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质最佳;中池呈不规则方形,相传是唐代高僧若冰发现的,故也称冰泉。在“二泉亭”和漪澜堂的影壁上,分别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和清代书法家王澍题写的“天下第二泉”各五个大字石刻。惠山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后,名声远播,千百年来受到了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青睐。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第三泉又名“陆羽泉”,因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冽洁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刘伯刍评此水为天下第三。虎跑泉向被称为“天下第四泉”。虎跑泉水色晶莹,味甘冽而醇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历来被誉为西湖诸泉之首。宋虎跑泉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泉水上佳外,也与当地产的著名的龙井茶有关,龙井茶只有用虎跑泉的水冲泡,才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质。名泉配名茶,相得益彰,“龙井茶叶虎跑水”,向来被人们誉为西湖的“双绝”,而人们在这里品茶论水,则成为一件充满文化色彩的乐事。

  上述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第三泉、第四的所谓名泉,之的以名声远播,主要与中国古代鉴水品茗的文化习俗有关,名茶配佳泉,是古代茶人孜孜以求的乐事。而许多名泉虽然没有第一、第二之类的称号,但其名声和作用并不在上述有称号的名泉之下,如山西太原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山东济南泉城的珍珠、黑虎、五龙潭泉群,河北邢台的百泉,河南辉县的百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上述名泉不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给当地人民以饮用、灌溉等方面的利益,而且许多因泉生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对此,本文还将在下面重点阐述。

  中国是个温泉众多的国家,已查明的温泉就有2000多处。其中知名的温泉有:黑龙江五大连池温泉、吉林长白山温泉、辽宁汤岗子温泉、辽宁兴城温泉、北京小汤山温泉、北京延庆佛峪口温泉、河北承德热河温泉、河北平山温泉、内蒙古阿尔山温泉、河南临汝温泉、江苏南京汤山温泉、安徽黄山汤口温泉、安徽岳西汤池温泉、江西庐山黄龙灵汤温泉、福州温泉群、台湾温泉群、广东从化温泉、广东中山 温泉、湖北咸宁温泉、陕西临潼华清池、甘肃清水温泉、重庆南北温泉、云南腾冲温泉群、云南安宁温泉、贵州石阡温泉等。这些温泉因流经某些特殊的岩层,溶解了一些矿物质,因而在泉水中含有多种具有医疗价值的微量元素,在医疗上有独特的疗效。科学研究证明,用含有硫化氢的矿泉水沐浴,能促进皮肤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扩张,对防治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硫化氢还有较强的杀菌本领,因此又有治疗皮肤病的功能。用含有碳酸的温泉沐浴有刺激人体神经末梢、祛痰止咳的作用。早在秦汉之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利用温泉治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去洗温泉浴,以祛病疗疾。

  陕西西安的华清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温泉。华清池坐落于骊山西北麓,骊山苍翠秀雅,又有源源不色的温泉水,故历代王朝都视这里为宝地。这里的泉水清澈,水温43°C,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多种慢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所。西周时,周幽王就在此修建“骊宫”。秦始皇非常偏爱这里的温泉,在这里广修殿宇,并命人将温泉砌成池子,名曰“骊山汤”。唐代,华清池达到了鼎盛时期。唐太宗时建造了“汤泉宫”,唐宗宗时更是在兴土木,将它扩建为一个以温泉为中心的“陪都”,改名为华清池。唐玄宗每年都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处理朝政,并与杨贵妃杨玉环在这里演绎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加之白居易《长恨歌》的渲染,使华清池更是名声鹊起。

  江西庐山黄龙灵汤温泉,位于庐山山南风景区黄龙山麓,古称“黄龙灵汤院”。此温泉流量很大,水温高达六七十度,含有30多种矿物质,与西安华清池、英国“拜斯”温泉、法国“凡而德白”温泉属于同一类型,对于关节炎、胃病、支气管炎、皮肤病和神经衰弱症等均有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记载曰:“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熟鸡蛋。……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如今这里已建成大型疗养院,面积二万余平方米,浴池六十多个。

  福州温泉得天独厚,其数量之多、水质之佳,在我国大中城市中独一无二,自古就有“福州温泉甲东南”之誉。福州温泉出露带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七分之一,有名的温泉就有八处之多。早在宋代所编的《三山志》(福州又称三山)中,就已对福州温泉的出露情况、特点、水温进行了描述:“地多燠泉,数十步必有一穴,或迸河渠中,味甘而性和热,胜者如硫磺,能熟蹲鸱,旱涝无增减。”福州温泉温度高(一般在40°C-60°C,最高可达98°C),水压大、埋深浅,且水质纯净,无色无味。泉中含有钠、钾、氯、氟及微量元素钼、镓、钛等,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疗效甚佳。福州温早在北宋时就已被开发利用,全盛时全城共有大小浴池40多家,分为“官汤”、“民汤”。现在,市区澡堂浴室都是取用温泉水,不少居民家中也有“热水井”。还有100多个单位取用地下热水资源,从事工业、农业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生产。

  贵州石阡温泉位于石阡县城南端松明山麓,龙底江右岸。泉水从山麓石隙中涌出,晴雨不变,恒温40°C,含有适量的镭、氡、硫化氢等矿物质,饮之可以助消化,浴之可治风湿疥疮。据《石阡县文物志》载:“此泉颇奇,冬浴之则身暖而寒退,夏浴后则体轻而凉生,夜浴则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感冒者浴至汗出霍然病去,饱食者浴后则腹胀立即消失,衰老者浴之,人方惊其呻吟,而彼心正感舒适。温泉于人之身体健康,裨益非浅。当地人视为灵泉。清道光年间一位文人在此沐浴后写诗赞道:“斯泉灵幻极,地喷水如汤。暖沸肤添润,云蒸气自香。”

  河北平山温泉,坐落于平山县西20公里处的温塘村。此处岗峦起伏,草木繁盛,风景优美。平山温泉开发历史悠久。相传汉武帝久治不愈的疮疾就是经过此处温泉的洗浴才得以痊愈。汉武帝为此敕封此温汤为“宝泉神水”,并建温泉寺。据《平山县志》称,此处温泉最晚在隋代就已开发,并有“望之黝黑,掬之洁白,浴之可以疗皮肤癣疥之疾”的记载。据测试,温泉水温69°C,含有30余种矿物元素,尤其是放射性元素氡的含量较高,对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疗效显著。如今这里已建有多处疗养院。

  云南腾冲温泉群,共有气泉、温泉80余处,平均每7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泉群点。腾冲是不但云南省泉群分布最多、密度最大的县,而泉的类型复杂,有高温沸泉、热泉、温泉、地热蒸气、喷泉、巨泉、低温碳酸泉、毒气泉等,种类繁多,简直就像一座地热自然博物馆。与各种热、气泉相伴而生的还有为数众多、千姿百态的泉华景观。泉华是热、气泉从地下带来的大量矿物质沉淀、升华的产物,那些巨大的泉华冢、泉华台、泉华扇、泉华豆、泉华溶洞、泉华瀑布、泉华蘑菇……白如玉,黄似金,琳琅满目,美丽多姿,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杰作。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神州大地上,不仅有众多的冷泉、温泉,还有一些离奇古怪的泉水――乳泉、盐泉、瀵泉、鱼泉、虾泉、发酵泉、水火泉、潮水泉、含差泉、冰泉、甘苦泉、鸳鸯泉、香水泉、报震泉等,真可谓珠涌泉喷、妙趣横生,也使泉的世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乳泉是指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如广西桂平的乳泉,位于桂平县城西部约两公里远的西山上。泉池深、阔近1米。半池碧水,清澈见底,冬不枯,夏不溢,水量稳定。据《浔阳州府志》载,此泉“清冽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桂平乳泉的白色并不是水中所含矿物质成分造成的,而是交融于水中的极细的小气泡,与地下水出露于地表时所呈现的视觉。化验表明,构成乳汁气泡的气体系惰性气体――氡。桂平西山由庞大而坚硬的花岗岩岩体构成。存于花岗岩裂隙壁上的氡气进入流动的地下水,形成汽水混合物泄出,使泉水跳珠走沫,呈现出色白如乳的汁来。但由于受岩石裂隙系统制约而生成的氡数量有限,不能连续地进入地下水中,所以“喷汁”历时较短,而且只能“时有发生”。除了桂平乳泉外,出露于安徽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的白乳泉也很有名。怀远的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泉从石隙中流出,在口径约1米多的石坑中形成一泓碧液,清澈透明,冷冷如镜,毛发可鉴。据文献记载,当年苏东坡曾游白乳泉,并誉它为“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平时清澈,雨后涌乳,特别是滂沱大雨之后,泉的涌水量增加,泉水发白,水味变差。

  盐泉,在四川巫溪县大宁河西岸的宁厂镇猎神庙前。此泉所出之水极咸,含盐量很高,故名“盐泉”。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盐泉就已被开发利用。当时,了用“铁牢盆”(铁锅)煎盐外,还在大宁河龙门峡西岸的峭壁上,修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栈道,用楠竹相接铺成管道,将盐泉之水引到巫山县大昌镇去煎煮。东汉以后,历代都用盐泉之水煮盐。现代,还在宁厂镇建了巫溪盐厂,用盐泉之水煮盐,所产泉盐畅销川东、鄂西各地。盐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在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含有大量氯化钠的岩层,氯化钠被地下水溶解后,就形成了盐度很高的“盐泉”,其浓度往往高于海水,水味极咸。这些咸水通过岩石裂隙或断层涌出地表,就形成了奇异的盐泉。由于宁厂镇猎神庙盐泉具备了上述水文地质条件,故巫溪盐场用盐泉水煮出了洁白如水的食盐来。 

  瀵泉位于陕西合阳县东王乡的黄河之滨,在不足100米的地段内,分布着王村瀵、勃池瀵、西鲤瀵、熨斗瀵和小瀵等五个泉眼。《合阳县志》说此处之泉“水口如车轮许,喷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瀵”原指由地底深处瀵泉水浇灌农作物,有明显的肥田效果,所以现在人称处的泉为“瀵泉”。瀵泉的涌水量较大,流量也稳定,冬夏水温变化不大,泉水呈碧绿色。瀵泉是地下深部石灰岩层中的岩溶承压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溶入了多种常见离子和氮、钾、磷等肥料元素,用其灌溉,使农田水肥兼有,增产效果显著。

  鱼泉位于河北涞水县境 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野三坡,其中心区有一眼“鱼骨洞泉”系永久性独眼泉,泉水从山石窟中流出,喷泉口直径约30多厘米,水质清澈。每年农历谷雨前后,从泉口会随水喷出活蹦乱跳的鲜鱼,数量较可观,每年达2000斤左右。这种鱼如候鸟一样,每年按时流出,9月又复归山洞越冬,成为京畿鱼泉奇观。其实,从泉里“飞”出“丙穴鱼”不只限于河北涞水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都有“泉涌鱼飞”的鱼泉景象。

  虾泉坐落在广西南宁市西北20公里右江北岸的平果县城虾山脚下。泉口离江边很近,泉水清澈明净,淙淙下流,注入右江。每年农历三四月夜深人静之时,密密麻麻的虾群云集在右江和泉水汇合处以上的浅水洼里,争先恐后地逆水涌向泉中。被泉水冲下来的,一次二次不成,又三次四次地拼力冲锋,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吧为观止。待它们冲上泉口后,便以胜利者的姿态,悠然游入泉出深处。这就是有名的“虾进泉”。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观,原因是这里的的虾有“江里生泉里养”的习性。右江是它们的“老家”,虾泉则是它们的另处“别墅”。

  发酵泉在四川丹巴县境内边尔村附近。此泉露于边尔河北侧的溪沟底。方圆数十里的居民经常来这里取水,和面烙饼、蒸馒头,既不用发酵,也不必用碱中和,蒸出的馒头与通常方法蒸出的毫无两样。故当地人称此泉为“神泉”。原来“神泉”从泥盆纪地层的一条小断层中涌出,水温17°C。泉水溢出时,伴有串串气泡逸出。无疑,水中溶解有大量气体。化验分析表明,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氧。二氧化石碳是深部岩石在高温下变质的产物,又处于高压环境,故二氧化碳大量溶于水中。泉水之所以能够用于发面蒸馒头,完全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

  水火泉在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东约8公里的关岭子北麓。泉水从黝黑的岩石缝中涌出,水温高达84°C,水色灰黑,水味苦咸。有道是“水火不相容”,然而这里的泉水流进一个小池里,滚滚如沸,浓烟从水中腾起,高三四尺,只要在水面上点燃一根火柴,火焰就能从水中燃烧。因为该泉有水中出火的奇观,水火同源,人们称它为水火泉。泉水之所以能够点燃,是因为地下水中含有可燃性气体成分的缘故。关子岭温泉所在的地层,分布着含油气的泥质岩层,在地热条件作用下,不断产生着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天然气。与地下水“合二为一”的甲烷,和地下水一起迁移,而后沿着大断层上升到地表。含甲烷的地下水露出地表后,因压力条件发生了变化,甲烷自水中逸出。由于甲烷无色易燃,故在着火中呈现出水火相容的奇观。

  潮水泉,如大海的潮汐,来去有时,趣味盎然,又称报时泉,水文地质学上称为间歇泉。如湖南省花恒县民乐镇苗寨里有一口一日三潮的神奇泉。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辰,一股水柱从泉眼中冲天而起,响声如雷贯耳,颇为壮观。持续时间一般为50-80分钟,过后水柱才慢慢平息下来,复变为涓涓细流。更为奇异的是,此泉还能准确地为当地苗族人民预报天气。如果此泉涨潮时间突然推迟,或一天数潮,同时持续时间短,那么过几天就会下大雨或暴雨;如果每天按规律涨潮,则说明天气变化相对稳定,晴雨相宜,风调雨顺。故当地人又把这个潮水泉称为“气象泉”。此类的潮水泉在湖南、云南、江西等地都有。出现潮水泉的机理是:出现潮水泉的地区都是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不断受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在内部和表面形成了地下溶洞和地表沟。当地下溶洞由上部地表水渗进来的水积满到满水位时,经诱发而产生虹吸作用,水通过蜿蜒管道 的弯曲顶端向外流时,潮水泉的泉口便出现“涨潮”喷水。当洞内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低到虹吸管进水以下时,虹吸作用消失,泉口涌水戛然而止,就产生“落潮”。如此循环不已,泉水便出现了涨落现象。至于潮水泉能预报天气,则缘于天气的变化与大气压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高压控制多为晴好天气,低压控制多为雨水天气。气压高时,自然对溶洞水面压力大些,能提前涨潮或持续时间长,说明天气晴朗;反之,低气压时,对储水洞水面压力变小,涨潮时间推迟或持续时间短,预示风雨天气要来。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奇泉怪泉如:笑泉:安徽巢县、无为县各有笑泉,当游人不声不响而过,泉水澄静如常;游人喧哗而来,泉水涌沸翻滚,哗然如笑声,故称“笑泉”。喊泉:安徽寿县八公山下,有一座喊泉。其泉大叫大涌,小叫小涌,故称“喊泉”。含差泉:四川广元县龙门山东北的陈家乡山中,有一处怪泉。当人们向水中投石时,产生响声震动后,泉水俨如一位含差的姑娘,掉头躲藏起来,泉不再涌。故人们缎带它取名为“含差泉”。冰泉:陕西南田有一口井泉,深数丈,水落入井底立刻成冰,一年四季如是。甘苦泉:河南焦作太行山南麓,有一对并列的泉眼,间距仅1尺左右,但流出的泉水味道却一苦一甜,迥然不同。鸳鸯泉:湖南湘西洞口县桐山乡有一对并列泉,相距不到3米,一侧为40°C的热水温泉,另一侧却为不到20°C的冷泉,人们称二泉为“鸳鸯泉”。香水泉:河南睢县城南有一地下流泉,泉不不仅清冽甘美,而且还带有槐香味,馥郁醇香,人称槐香水。报震泉:新疆腾格里沙漠深处有一口鸣泉,每当地震前夕,就会发出声似短笛的鸣叫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当地人称报震泉。

  人们在论及水时,往往把江河作为文明之源,其实泉水的开发利用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泉水大多是江河湖泽之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许多江河湖泽补水的途径来源于它。如山西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是晋水的源头,河南卫辉的百泉是卫河的源头,山东珠龙泉、秋谷泉、良庄泉是孝妇河的水源;济南的大明湖由城内诸泉汇聚而成,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是西山诸泉之水。其次,人们在远离江河流的地方,主要依赖泉水进行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地方,泉水则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故我们祖先在择水而居的过程中,常常“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泉水对人类的物质恩惠,主要体现在生活饮用和灌溉、航运以及疗疾等方面。

  泉水中往往含有微量的矿物质,而这此正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源。因此,那些矿化度低、水质清洁、味美甘醇、水温稳定的泉水,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源。古往今来,泉区人民都以泉水为生活用水之源,就连封建帝王,也对甘醇的泉水情有独钟,如首都北京的玉泉水,因其水质上佳,在明清两代一度成为宫廷皇室用水专供水源。现代人从维护自己的健康出发,更是普遍习惯饮用矿泉水,许多名泉成为开发矿泉水的理想之地。如山东青岛崂山矿泉水,因其二氧化碳含量高,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甘冽纯厚,清爽可口,成为各类矿泉水中的佼佼者。甘泉名茶总相随。我国茶文化发达,而泉水往往是煮茶用水的最佳选择。许多名泉如谷帘泉、玉泉、惠山泉等之所以有名,与历代茶人品茶论水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在古代茶人看来,以品佳茗,光茶叶好还不够,还得泉水好才行,二者相得益彰,珠连璧合,方能泡出香爽上佳的好茶来。好茶需要好泉泡,其实美酒更需佳泉酿。一般说来,上佳的泉水较河湖等地表水而言,具有水质清洁、味美甘醇、矿化度适中的特点,这种水源正是酿出美酒的重要条件。因为干净纯洁的水质排除杂菌的干扰,适中矿化度的水源含有的矿物质,正好是使糖发酵变成酒的催化剂——酒化酶的珍贵营养。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名酒种类繁多。我国的许多名酒,如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山西的汾酒等名酒,特色突出,经久不衰,除了有传统的精湛技艺,选用优质原料和严格操作规程外,更得益于当地泉水的甘醇。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历代王朝对兴修农田灌溉工程都极为重视。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在一道诏书中指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汉书·沟洫志》)引泉灌溉,使贫瘠的田地成为肥田活土,一直是泉流惠泽人类的重要功能。早在战国时期,随着对泉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对泉水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尔雅·释水》就把泉水分为四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多次提到古代得用泉水灌溉的情况。山西现存的古代灌区,不少是以泉水为水源的灌区。有“山西小江南”之誉的晋祠灌区,利用晋祠中难老、善利等汩汩流出的泉水,灌溉着周围的良田。据《太平寰宇记》载:“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宋熙宁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顷。”按一顷等于一百亩计,当时灌溉面积竟达六万余亩。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十六亦载:“(太原)县西晋水渠分南河、北河、中河、陆堡河四渠,溉三十二村田。”至今仍挂在晋祠圣母殿两侧的对联亦这样写道:“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可见的晋祠一带自古就有“千家溉禾稻”之利。再如晋南绛州鼓堆泉也是山西历史上开发利用较早的泉水之一。据史料记载,自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主持开十二渠,引鼓堆泉之水灌溉农田之后,历代相沿,惠泽不已,一直保持灌田5万亩的规模。明代知州张弘宇、白壁倡导团结用水,依法用水,传为美谈。山西临汾龙祠泉,被当地人民视为造福泉。龙祠泉的流量达6—8立方米每秒,泉水经分水闸分成十六条渠水排出,“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浇灌着南北九万亩农田。由于泉水的滋润,这里所产的糯稻,粒饱米白,营养价值很高,地方官员常用此米进贡朝廷。由于此处泉水冬暖夏凉,一直保持18°C左右的恒温,泉区百姓还利用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用青石和鹅卵石垒砌成许多流水道,畦在上而水在下,上铺黄土,栽上韭根,撒上菜籽,再盖上几寸厚的稻草和骡马粪。当草木枯萎、万物凋零之际,这里靠着泉水的蒸气却韭黄飘香,青菜碧绿。直到今天,这里的蔬菜仍可与温室里培育的青菜相媲美。

  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以一直以灌溉之利惠于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

  泉对农村农业而言,自然是功莫大焉,即使是对城市而言,泉水对维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这些流淌不息的泉水,或用于城市居民饮用、洗涤,或补充河流用水以助舟楫交通,或注入护城河以资御敌,或给城市留下迷人的风景名胜。比如,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昆明湖,几百年来一直为北京城市供水、航运、灌溉及园林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昆明湖之水主要来自玉泉山诸泉(据史料载,乾隆年间,能叫出名称的泉有30多处,著名的有8处)的补给。再如,自古春秋时齐国在此筑泺邑城起,泉水不但给泉城济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清流活水,更给城市留下了无数风景胜境,尤其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潴集而成的大明湖,以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绝佳景色,给济南城增添了无限风韵。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为元代张柔开凿,是一个以水为中心的著名城市园林。其一池碧水,引自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池成之后,在此种藕养荷,构筑亭台楼阁,广蓄走兽鱼鸟,遂成一代名园和保定市的标志性园林景观。

  泉水的济运通航之功同样不可忽视。如元代开通的会通河(与泗水和卫水连通),以汶水和附近诸泉为济运水源。由于会通河是京杭运河全线地势最高的河段,没有大江大河的水源可资利用,故泉水是其主要补给水源。一是河道汇集泉水济运。当时有汶河、洗河、府河、泗河、沙河、薛河、沂河等河道汇集了各处的泉流,成为会通河的源水。二是泉水汇集为湖济运。当时共有南旺湖、南阳湖、安山湖等以泉水为源的湖泊作为调济会通河的水柜。通惠河位于京杭运河的最北端,是为解决漕船进入京师而开凿的最后一段运河。为解决通惠河水源之不足,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利用温榆河上源诸泉水作为这条运河的水源。温榆河属于潮白河水系,它的支流均发源于西山,是多处泉水的汇流。根据这一自然条件,郭守敬将其源泉之一的神山泉(白浮泉),引水西折南转,循山麓沿途集一亩、榆河、玉泉等泉水入河,汇集于瓮山泊(今昆明湖),然后导入沿长河导入高梁河,汇聚于积水潭,又东折南流,东过通州至高丽庄入白河,从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

  至于对温泉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同样历史悠久。温泉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饮可浴,尤其是温泉中含有的大量钾、钠、钙、镁、铵、硫磺等矿物质及氡等微量放射性元素,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妇科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利用温泉水洗浴疗病,是我国温泉利用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方式。现在这些有温泉的地方大都建成了温泉疗养院。二是利用温泉地热资源取暖、发电,以及修建温室,开辟地热农场,用以暖化土壤,提前育种,保护水生动植物过冬等。三是利用温泉疗病功能和当地独特名胜景观资源等,建设旅游疗养基地,发展旅游事业。

  另外,古代劳动人民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中,还利用流动的泉水力量来做功。最早是古代先民利用水力来推动水车和水轮来碾米、磨面和水车灌田。如山西临汾的龙祠泉,早在唐、五代时期,泉区人民不但用其灌溉农田,还利用泉水的落差,使用水磨、水车,用来磨面、碾米、提水、榨油。水力发电,实际上是在古代水力机械——水磨、水轮、水车运动作功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水力机械——以水轮机推动发电机来实现的。山西洪洞县的霍泉,20世纪50年代,霍泉灌区的明姜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农村小型小型水力发电站,滚滚的泉水变成电能,使在昏暗中摸索了千百年的农民,告别了油灯,走上了电气化的光明之路。利用温泉、沸泉等地热资源还可以建设地热发电站。如1997年9月在西藏羊八井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

  打井汲取地下泉水是我国人民对泉水开发利用的另一重要方式。在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流域,尤其是其上、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偏于干旱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类最早对水的利用是直接取用江河湖泽中的地表水。由于地表水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天然的降水,故在干旱之年,河湖干涸,人类就会出现用水困难,就会出现逐水迁徙的情况,而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劳民伤财,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往往造成土地荒芜的现象。随着人类智慧的渐开和社会的进步,华夏先民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打井以开发地下水资源,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传说大禹时期,伯益发明了打井取水。考古发掘证明,在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先民已经打出了深六七米、直径两米左右的生活水井。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10余口龙山时期的黄土水井。这些水井大多是土井,但也有少数是比较先进的木结构的水井,如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就是一口木结构水井。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有了水井,人们定居的聚落不再局限于河流旁边的台地,才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生活,才能更有效地躲避洪水的侵害,才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由于井水较河流之水更为清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自从发明了井之后,隐藏于地下的泉水就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特别是因为泉水较江河湖泊的水洁净、稳定、可靠,故古往今来,打井汲泉一直是城乡人们用水的主要方式,直到自来水技术在城乡特别是城市广泛采用的今天,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但在广大的农村,由于自来水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人们生活用取还主要靠开采地下泉水;而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自来水厂的水源,有相当大的部分仍是靠打井抽取地下水供给。

  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已开始打井开发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庄子·天地》和《说苑·反质》都记载了春秋时期用桔槔提取地下泉水浇灌园圃的情况。随着井的大量开凿,人们对地下水性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管子·地员》记载了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质和相应的地表土及适宜种植作物的情况。另据《管子·乘马》记载,当时就有根据农田地势的高低、地下水埋深程度及相应的抗旱能力,把农田分为几类,并据以征收相应赋税的情况。由此可以推论,在缺乏地表水的北方地区,井灌技术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地采用。井的开凿还表现在凿井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瓦圈水井的出现上。瓦圈水井是在土井内壁里砌筑一个井圈,井圈是由一节节的瓦圈叠砌而成。凿井时,将瓦井圈层层放入,井挖好后,井圈也随之筑成。瓦圈水井使井的坚固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入井,延长井的使用寿命。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市井”的字样,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指出:“古都未有市及水,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城市与井泉的关系可见一斑。城市兴起以后,水的问题一直是决定城市生存与发展命脉的大事。城市人口密集,用水量大,而饮用和洗涤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而井中的泉水大多较河水清洁,因而在我国古代城市中,井是大多数城市饮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曾作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都城的郑韩故城(今河南省新郑)和燕下都(今河北易县),都曾发现水井的遗存。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潜水层较浅,凿井便利,而且地下泉水比地表水稳定、可靠、清洁,故历史上北京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水井。考古表明,早在东周时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瓦井表明在当时的凿井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工作者于1965-1972年清理出的65座古瓦资料中,有36座为东周早期遗存,29座属于西汉,主要分布在今陶然亭、广安门、宣武门、和平门一带。另在西便门至和平门一带还发现了汉唐至辽金的砖井。砖井坚固耐用,直到近代新式水井出现,砖井一直在我国城乡广大地区应用。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居民、军队和外地往来人口骤增,但人们的饮用水主要仍依赖于井水。清代北京城各街巷水井普及,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记载,北京内外城十二地区共有水井1245眼,平均每平方公里近6眼。这个统计数字还不包括私人庭院中的水井。唐宋的广州,是岭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都市,古代民居沿河摆布,非常稠密。但由于广州滨海,咸潮直抵城下,居民只好掘井而饮,故唐代张九龄在《送广州周判官》诗中说广州“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井”。其实何止北京、广州,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的居民的饮水基本是靠汲取井泉之水解决。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7/1/2005 14:26
就井泉而言,最有名的当属浙江杭州的龙井和湖南长沙的白沙古井。龙井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开凿年代最晚在三国时期。此井泉源极盛,大旱不枯。相传古时每逢干旱,当地百姓都要到些井祀龙求雨,据说屡验不爽,以为这口井与海相通,其中必有龙神把守,故称之为“龙井”(也叫“龙泓”、“龙湫”)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多次来龙井品水鉴茶,并留下了“人言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龙井之所以有名,还与当地盛产品质优良、弛名中外的“龙井茶”有关。龙井水泡龙井茶,名茶配佳水,香气浓郁,味甘爽口,曾倾侄倒 过多少游客,又令多少未能品尝者心向往之。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市南门外白沙街东隅,由井四口,各两尺见方,甘露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名曰沙水。据清《一统志》载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8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