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園
清晖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順德市大良鎮清晖路,地處市中心。
清晖園,原為明朝萬曆丁末狀元黃士俊的府邸。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複經龍家一門數代精心營建,格局始臻定型。1959年,廣東省省委書記陶鑄批專款修複予以重點保護。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晖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擴複舊制,重現古名園的風采。
清晖園的建築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庭園曲徑回廊,景趣盎然。園內幽深清空,布局緊湊,步移景換;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園內有大量裝飾性和欣賞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園內妙聯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韻尚存,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連忘返。園林藝術處理,頗具匠心。園內疊石假山,曲水流觞。銀杏千秋,百齡龍眼,玉棠春瑞,沙柳飄揚。閑步曲橋喜看金鯉碧波嬉戲;徐行花徑,好賞綠樹時花撲面。時而庭園內傳出袅袅弦歌,聽一粵曲,令你心清耳悅,如醉如癡。
現有的清晖園,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水鄉特色于一體,是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幻似仙境的迷人勝地。
名園春秋
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順德縣杏壇鎮右灘村人黃士俊高中狀元。相傳這位黃狀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辭官歸歸故裏, 中間一次為侍奉病中老父,另兩次因看不慣官場傾軋而獨善其身。期間于明朝天啓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鎮)南郊建築了黃家祠和天章閣、靈阿之閣。這些祠、閣周圍都有花園,這便是清晖園最早的蹤迹。
到清乾隆年間,黃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築日漸荒廢,故園廢址為進士龍應時購得,黃氏僅留黃士俊祖上黃蘭圃公祠前座。
到嘉慶千年,龍應時早將購得的黃家祠等物業析産給其兒子龍廷槐、龍廷梓。龍廷梓獲得左右兩部庭院後自成一格,將其改建成以居室為主的庭園,分別稱為龍太常花園和楚香園。再後來,龍太常花園的繼承人家道中落,將園賣與一經營蠶種生意的商人,挂上“廣大”的招牌,故其又稱作廣大園。龍廷槐則獲得黃氏故園的中心部分,並在無意複出官場後將繼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邁的母親入住,旦夕讀書其間。並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家李兆洛題寫“清晖”的園名,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以示築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這也是清晖園園名的由來。
龍氏子孫對園內的建築物曾多次組織重修、增補和改動,逐步構成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園內原有的一些實物,可以看到後人修建的痕迹。如船廳下面的匾額“綠雲深處”是乾隆帝之子成親王手所書;鬥洞旁邊的“歸習寄廬”是李文田辭官歸故裏時所題;原先正門之上“清晖園”三字,出自清代湖南大書法家何紹基之手。龍廷槐之子龍元任雇工修建了碧溪草堂這組建築物。龍氏最後一代清晖園主人龍渚惠還帶領設計師和工匠遠赴蘇州園林, 吸取江南的造園精華。花亭曾被大風吹倒,也是龍渚惠于1888年重建。在龍家幾代的經營下,清晖園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嶺南園林風貌。
1959年3月,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來我縣檢查工作時特地視察了清晖園,對這座古代庭園給予高度評價和重視,指示應將其作為文物加以保護、重修,並特地撥專款予以補助。修複工程于同年4月動工,省縣人民政府分別為此撥出專款,于國慶十周年前夕峻工。重修後的清晖園,把左鄰的楚香園,右鄰的廣大園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龍宅)、競勤堂(楊宅)等合並一起,因龍氏兄弟析産而分割一個多世紀的園址,至此複合為一。經解放後的大規模修複、擴建,清晖園面積由原來的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擴大到九千七百九十五平方米。重修期間,讓園內的碧溪草堂、紫洞船廳、惜陰書屋等一系列建築物恢複了原來的樣式,保持了其原有的獨特風格。
進入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進一步開發順德的旅遊資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修複擴建清晖園,使清晖園的遊覽面積擴大至二萬二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