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3/06 22:06:21瀏覽455|回應0|推薦9 | |
社會研究者,常把家庭比作「社會細胞」,可是有哪些政府會真正地當「細胞」對待呢?先看看人體細胞是如何受到呵護的吧: 爲了保養臉部的細胞,讓臉更加漂亮,有人不惜花上萬、上十萬甚至上百萬,上千萬到世界各地做保養,做美容。 爲了長壽,讓身體裏的細胞延緩衰老,每個人都會傾盡所能。錢少的人就在住家附近跑一跑做一做鍛練,有錢的人除了鍛練之外,每天還要吃大量的保養品。富豪們用於保養的支出更是聽了嚇人,一天消耗數十萬乃至數百萬、數千萬者都不乏其人。 爲了尋求「細胞」的快感,可以讓人不顧一切…… 就是淪爲乞丐,爲了體內細胞的生存,也要起早貪黑,四處奔走。 人身體裏的細胞自有個人去打理,因爲細胞是人體的組成部份,人就是細胞的主人,打理這些細胞不用外力敦促。 那麽家庭這個「社會細胞」應該歸誰打理呢?社會學研究認爲,家庭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元,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家庭比喻爲「社會細胞」。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保養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了政府的身上。 其實在一個國家內,如果所有家庭都很好,都很溫暖,很和諧,很幸福;這個國家也毫無疑問,是一個很強大,很和諧,很幸福的國家。 政府工作的重點,往往放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等,卻少於對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呵護和保養。正好就像過去的人,只知道拼命工作,不懂得保養。 雖然政府設有社會局,經常安排照顧老、弱、病、殘、兒童等等。也經常出台一些政策,救助低收入家庭,或家庭困難者、失業者;每年發放老年年金,幫助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包括勞保、健保、退休金等等,都屬於對家庭的救助。軍隊、警察、司法保護家庭的安危。教育部門,爲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施教。等等,遠不止這些。 政府以及社會組織,雖然做了大量有益於家庭的事,其性質全屬於「救助」,與上面所說的「保養」相比大相逕庭。 最大的差異是出發點。「保養」的出發點,與政府「救助」的出發點相差很遠。 行爲上的差異更大。保養的動作是主動性的,沒有誰等出現衰老之後再做保養,都是從年青時做起;而政府救助,是等問題發生後再救助的,很少有預先呵護,加以防範的措施。 本文要講的,就是希望政府與社會組織,能像保養身體細胞一樣去保養家庭這個「社會細胞」,讓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活力四射,永遠強盛,永遠幸福。 人身保養的目的,是要增加細胞活力,保養家庭的目的也是要增加活力。 現在來談家庭「活(和)」起來的內容。 對上述困難家庭,政府也有救助與補貼,但是動作都是被動的。要等問題發生之後,向政府申請才能取得。有些家庭,困難發生很久,補助還未批下來。也有人不懂得如何申請,因而得不到補助。 如果能把援助做得主動些,或者不使問題發生。據說有些國家的社工部門,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有人失業,並立即幫助安置。如果工作不合適,再給予調換,直到工作安定下來。對刑滿釋放或假釋的受刑人都不例外。 生活困難的家庭,社工人員或相關的官員,應該經常探訪,把問題處理於萌牙時期。而不是只有到了選舉之時才走到民間掃街拜票,或去菜市場拉一拉攤販的手,做做樣子。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爲天。只有衣食無憂,家庭才有活力,國家才會興旺。 第二「活」,家庭也要活躍、快活。一句話,快樂高興。快樂高興是家庭個人的事,與社會與政府何干?不僅有關,而且密切。比如說,街上常有劫匪出沒,讓夜班女生心驚膽戰,進出賣場也要提防包包被搶,在這種恐懼環境裏能快樂高興嗎? 精神上沒壓力,心裏沒有顧慮;環境、設施貼心便利……。才會使人精神放鬆,快樂高興。民衆有了好心情,但是也要有些好的去處,才能讓精神放鬆,心情快樂。 第三「和」是要和諧。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和諧的家庭就沒有和諧的社會。一個家庭對社會來說是微小的,可以說無足輕重。但是量變可以引起質變,如果有很多家庭處在不和諧狀態,這個社會一定不和諧。 有不少破碎的家庭,原本是可以不破的。但是沒有人做那些細緻的、預防性的工作,以至無可挽回。有些自殺或殺人命案,也是由於家庭破碎而引起。 要人心裏面感到溫暖,才是真正的溫暖。乞丐媽媽懷裏的孩子,雖然露宿街頭,孩子的感覺也是溫暖的。因爲孩子所感受的,不是單純的溫度,更多的是母親的體貼和關愛。如何能讓家庭像媽媽懷抱那樣溫暖?感覺有個像母親般的政府在關愛著,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往的概念都是,民衆有事找到政府,政府官員只要能接待,並熱情辦理就很開心了。說的沒錯,做到這一步已算不易。時代在發展,官員的服務當然不能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既然人都開始保養身上的細胞,政府也應該學著保養「社會細胞」,不是嗎? 人體的細胞要活力,「社會細胞」也需要活力。這將標志著社會的進步,也標志著民主政治的發展。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