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8 05:38:19瀏覽1249|回應3|推薦25 | |
清晨發出這篇,表示我不是沒睡就是太早起床了,卻是因為剛看完三片音樂演出的DVD。這三片剛到手熱騰騰的音樂DVD,全名是「2007 Brass in Concert Championships」(2007年室內銅管錦標賽實況),是前陣子上網搜尋到而從英國不辭千里買來的。 Brass Band(銅管樂隊)對於我這個從來都待在一般管樂團的人來說並非陌生,因為裡頭用到的樂器與管樂團不少都是重疊的,不過多了些較為特殊的如短號(Cornet)、柔音號(Flugelhorn)、中音號(Altohorn & Tenorhorn),而上低音號與低音號又因為調性各自分成兩類,但是卻少了小號與法國號。也就是說銅管樂隊試圖以一堆銅管樂器加上打擊組去營造出跟一般管樂團甚至管弦樂團一樣的音樂效果(管樂團也是以木管銅管來代替弦樂),所以聆聽上雖然可能沒有管樂或者管弦樂那樣清柔,但是演出技巧上頭卻一點也不遜色。 只是這個在歐美大行其道的音樂合奏形式,在台灣大概很難(應該說是不可能)會看到組成的一天,因為連一般的管弦樂團或者管樂團都已經生存的相當吃力,這種純銅管樂的歐洲系樂團形式大概就更難了。在那DVD中不止看到銅管樂起源地-英國各樂團大顯身手,也看到隔海來挑戰的挪威與奧地利樂團精銳盡出,其水準之高,實在很難想像:各位!這些可都是業餘樂團啊!所以初次看到的台灣觀眾可能會很訝異說「哇!怎麼裡頭一堆都是中年男女?」是的,不要懷疑,那些真的都是樂團成員,而且多數都是業餘身份,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在正常工作之餘去參加樂團練習和演出。固然一些有錢有贊助的樂團可能會請的起職業樂手駐團,但是看了一下不少樂團網站,很多都標榜他們是「Amatuer(業餘)」的身份,這點就很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還請各位在台灣的看官環顧一下四周或者問問周遭親朋好友,有多少人在出了社會有了工作之後仍參加什麼業餘的演出團體?體育方面也許有不少人組隊,但是藝術方面的就少之又少了吧?尤其是什麼音樂演出、戲劇等等的,在台灣幾乎很難找到幾個是由出社會的純業餘人士所組成的。在音樂方面,看來看去永遠就是那幾個公家與半公家的樂團在台上演出,號稱業餘的那幾個如底細、震撼、幻響、青管、欣響、民生社區、八風谷等等搞半天卻全都是靠音樂老師與學生們撐場面,然後演出時一堆槍手到處趕場,即使到今天也似乎不曾改善過。 當初我那些同屆的高中樂隊同學幾乎(應該是完全)都不再接觸樂器卻仍每年聚餐一次(真不知要聊啥?),大學管樂社的同伴們或者學弟妹則除了極少數有幸得以深造外也幾乎在畢業後就將音樂拋至腦後。於是台灣的成年人們除非自己有心,不然對於音樂的認知就只剩下流行音樂或者中西老歌而已了。這幾年來,我問不到幾個同事還是朋友對於音樂能夠有超出流行音樂或者老歌之外的認知(其實是趨近於零),好像能夠唱歌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樣子,再加上媒體市場短視近利,於是一堆人一窩蜂的想上台唱歌。有時看著這些所謂的「塑造歌唱偶像」節目,真不知道台灣人在想些什麼,以為隨意哼哼唱唱就能帶進富貴名利? 真是可笑,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張嘴而且也幾乎都能唱歌,如果一味模仿卻無特色那不是很輕易被取代? 當整個社會對於音樂的觀感趨近於「玩流行音樂幾乎就等於音樂」的時候,那真的很可悲,這市場哪有這樣大啊?看看歐美市場是我們的幾倍大,也不過才幾個歌唱選秀節目,但是台灣卻天天到處都有歌唱選秀,是怎樣?每個人真以為自己會變成下一個劉德華還是阿妹?拜託! 所以當古典音樂或者器樂類型的音樂在台灣市場無法成長的同時,也代表著其他有相同境遇的音樂類型都將走入小眾市場而不被重視(如國樂還是爵士等),但是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卻沒這樣的問題,也許這跟他們注重多元化的發展有關,但是更可看得出他們對於自我的認知與自信是遠大於我們這些亞洲人。所以他們即使當個音樂家也是非常樂意,但是在這裡就非得有賺頭才行,於是學音樂的出路幾乎都只能當老師騙錢而非上台演奏,唉!難怪絕大多數有接觸過音樂社團的台灣學子在畢業後就只好屈就於現實而拋棄對於音樂的熱愛。 以後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所以只好寫寫這篇牢騷...... 補充一下,剛才都沒寫到說這DVD裡頭的隊伍技巧實在是出神入化,在台灣絕對都是職業等級以上的演出(也就是跟國立台灣管樂團或者天使之翼之類的),甚至在不少即興演出部分都遠超過想像,可怕的是裡頭不管男女或者年紀都無懈可擊,看完之後只能說「真不知道自己過去在做啥,至於台灣大概沒一個團體能比得上.....」。 好了,還有另一片得去看看,大概又是驚喜多於讚嘆。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