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名牌的渴望,差一點引發暴動。台灣南北許多民眾前天為搶購知名環保袋,在亮麗的購物商場摔擠成一團,面紅耳赤,場面驚心動魄。台灣自以為已建立一套文明的排隊文化,但經過欲望的催情,人們才發現原來理性如此不堪一擊。
回看前幾天iPhone在美國首賣的景象,同樣是狂熱消費者在各地夤夜大排長龍,有人甚至守候超過五天,景象卻截然不同。且看,率先購得商品的人固然雀躍不已,仍在隊伍中的人則是投以豔羨,甚至大方報以掌聲為之叫好。
新型手機也好,名牌環保袋也罷,同樣是商業行銷,業者的經營手法卻是高下立判。蘋果公司推出新手機,除了每個員工可獲贈一支,其餘皆經由直營店售出,別無其他途徑。因此,當天人們看到知名影星琥碧戈珀、導演史派克李都親自排隊購買,費城市長史崔特在隊伍中等了十五小時,連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亞克都在清晨前往加入隊伍。
相對的,我們看此地搶購的名牌環保袋,不論是商業行銷或現場控管,都顯得毫無章法。一方面,商場的銷售動線規畫混亂,控管失效,導致無所適從的消費者盲目衝撞,也讓漏夜排隊完全失去意義。另一方面,業者以限量商品誘使顧客上門,卻又私下後門洞開,將限額提袋分贈知名藝人,甚至提供所謂的VIP客戶預購。這不僅壓縮了一般顧客的權益,也形同將消費者刻意「階層化」了。
這次的搶購風波之所以令人錯愕,其實還不在台灣人對名牌追逐之熱中。最讓人不安的是,一個以「環保」為名的商品,竟然炒作到後來全然忘卻商品設計之初衷;環保意識被拋在腦後,只剩下赤裸又原始的消費欲求。曾經陷在這波推擠人潮中的民眾,想起自己經歷過的一幕,難道不會有被廠家戲弄的感覺?
更深一層看,這次的搶購風波,其實無關品味,也無關環保,而是關係著人性中更隱微的東西。如果這個環保包不是掛著名牌標誌、不是經過全球同步銷售的商業炒作、不具有轉手增值的現實利益,會有這麼多人排隊搶購嗎?名牌和環保的結合,也許是一次成功的商業炒作,卻絕非一個真誠的進步概念。至少,從這個例子看,附在名牌上的環保訴求,不僅被強烈的流行渴望淹沒,連人性中基本的個人自覺與對他者的尊重,也都在時髦消費的波濤中載沉載浮了。
當名牌風潮日益熾烈,消費者要小心的其實不止是荷包,而是日漸受到侵蝕的自主意識。一不小心,購物者竟可能瞬間變成豪華購物中心的暴民,這是我們從前天驚心的一幕中應有的警覺:別跌入名牌的陷阱,別讓自己變成商品的奴隸;至少,別讓欲望主宰自己的理性。
反過來看,要建立平衡而友善的商業互動,業者也有絕對的責任要負。廠商對產品的承諾,不再只是保證物美價廉或貨真價實而已,還必須做到對消費者無分貴賤的尊重,以及銷售過程的清晰、透明及公平、人性;從iPhone和環保袋銷售過程的對比,道理已經十分明白。台灣現有商業文化,一味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卻忽視人性化、對等化的行銷關係;也因此,當膨脹的消費欲望遇上膚淺的行銷炒作,才會撞擊出那麼庸俗的激情與巨大的混亂。
一場搶購混戰,人們失去的何止是教養和尊嚴?看到台灣名牌世界這幅混亂景象,消費者若不先把消費理性和自主意識找回來,名牌獲利,人性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