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芝山岩‧一覽三朝滄桑
2012/08/15 00:14:03瀏覽3755|回應1|推薦31


最早見到“芝山岩”三個字,是上仰德大道時,必經過的路線上有那麼一個派出所;後來,捷運淡水線上,也有一站叫做“芝山”的;愚鈍的我,一直沒去研究:這距離兩三公里的兩個不同地名的地方,是否有什麼關聯?

.

前兩年在坐車繞經雨聲街時,見到山坡上有幾隻白色的羊,在當時沒能下車去觀看,偶爾那些白羊竟會爬上心頭。

.

前幾天,在想要去哪裡走走的時候,“芝山岩”三個字,一轉瞬之間就叮咚的跳了出來! 一google地圖,剛好附近是雨聲街,尋找那些白羊,成了我在此行之中最熱切的點!而兩年多以來迷惑我的那些白羊,其真假與生死之謎,也終於得以一清二楚了!(小聲的說:我那時真的以為它們是活蹦亂跳的咧!) 呵呵…原本毫不相干的“芝山岩”和“白羊”,是可以牽扯上關係的!

.

.
.
.
.
 

只花費了十來分鐘,我就由芝山捷運站走到芝山岩的石頭公廟,目前,在石頭公廟附近、與陽明醫院相接的邊坡上,還有著很多年代久遠到不知名的墳墓(似乎是個亂葬崗?)。

.

.
.
.
(雨農國小旁的石頭公廟,正式名稱為“聖祐宮”,
在芝山岩北隘門下方有巨石,形狀似石獅,鄰里稱作“石頭公”,
後人蓋小廟供人膜拜求財,據說很靈驗。
這座廟的特色:所有建材都是使用石頭,
廟裡的神像, 廟前的龍柱、石獅,廟旁的石碑、金亭也都是,
連屋頂的瓦片也是由石材一體成型去雕成。
廟宇規模雖小,由石碑上的沿革敘述: 可知往昔先民膜拜自然「神石」,歷時千載。
所謂的石頭公,實為五大巨石, 即石筆、石硯、石墨、石紙和石印,又稱為“五寶石”。
芝山遺址,分佈在石頭公廟到雨農國小之間,
在石頭公廟右前側有大石碑,敘述芝山史蹟的重要記事。)
.
 
.
.
.
(往北隘門的步道入口,在石頭公廟後方)
.
 

芝山岩,只是個高度大約51.5公尺的小丘陵地,在台北市的郊山裡,卻有著最完善的棧道步道;出入口多,可以隨興由任一口進入或出去;棧道如蛛網脈絡一般的迂迴繞行,棧道材質軟硬適中有彈性,老人或小朋友都可以舒適行走其上,棧道寬闊而坡度平緩,輪椅也可以推著上山下山。

.

而“芝山岩”公園也不負所期望的,是一處能夠兼顧男女老幼不同需求的景點,即使是不曾親近郊山、不喜愛運動的人,走來也不會太有負擔。

.

為何芝山岩需如此呵護?為何要架構棧道而不修建石階?主要是為了保護地表植物及岩層。因為芝山岩的地質屬於易風化的砂岩,地表亦有珍貴的貝類化石及生痕化石,架構棧道是去避免遊客踩踏損及地表。步道旁都有立著解說牌,介紹著歷史、地理、生物及地球科學等等,那些文字說明:芝山岩上所擁有的自然和人文資產,不只豐富多樣,而且獨特。

.

.
.
(棧道旁不起眼的大石頭,是所謂的“洋蔥石”;
因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使得岩石表面與內部的縮脹不一致,
而出現似同剝洋蔥的層層剝落的地質上同心圓形狀)
.
 .
.
.
(大葉雀榕,芝山岩上為數眾多的樹種之一;
常見到大葉雀榕攀上相思樹之後,幾乎就是纏繞而後吃乾抹淨的,
相思樹在多年以後也就成了大葉雀榕的養分了。)
.
 

芝山岩在遠古時期是台北盆地湖泊中的小島,它保存著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年代大約在四五千年左右。芝山岩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讓我們對四千年以前生活在台北盆地的人類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

日治時期,那些史前遺址被發現,芝山岩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歷史人文更是芝山岩的豐富寶藏,彷彿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

.
 

芝山岩是台北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圓形小丘,人們稱之為「圓山仔」。當漳州人來到八芝蘭(現今的士林),認為圓山仔的景緻酷似漳州故鄉的名勝“芝山”,而圓山仔的地質以多岩著稱,便將這座小山取名為“芝山岩”,也有一說是因為思念家鄉而取其名。

.

芝山岩的“惠濟宮”,祭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為士林地區漳州人的信仰中心,也是士林地區知名古廟,起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已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為國家三級古蹟。當時也設立了文昌祠義學在旁邊。

.

清朝咸豐年間,漳泉械鬥,漳州人以惠濟宮為基地,設隘門據險以守,芝山岩的“西隘門”、“北隘門”遺址,亦被列為歷史古蹟。

.

芝山岩上有一“同歸所”(大墓公),埋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變死難者及咸豐九年(1859年)漳泉械鬥的無主死屍,有碑文上記載著其事經過,為一反映歷史滄桑的史蹟景點。1979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

.
(雨聲街旁的牌樓,登上階梯即可上到西隘門及寭濟宮)
.
 
.
.
(市定古蹟西隘門,石砌城牆上的雉堞、銃眼保存得相當完整。
註:雉堞是城門上的短牆,銃眼則是城牆上供火槍攻擊的射擊孔)
.
 
.
(西隘門後面,潘永清所書的『洞天福地』)
.
 

西隘門城門步道往上走,山壁岩石則有「洞天福地」刻字,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刻題。

.

芝山岩可說是隨處都是古蹟。惠濟宮旁的懷古園,則陳列了兩百多年來,惠濟宮各期改建時拆除的石柱碑聯,年代年號並陳,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大正等皇帝名號都不難發現。走在其間,彷彿走入歷史的時光迴廊裡。

.

.
 (惠濟宮,前為主祀開彰聖王、文昌帝君的道教神殿,
後有奉祀觀音佛祖、地藏王的佛教聖殿, 側曾為儒學堂,
是個融合佛、道、儒的寺廟。)
.
 ..
.
(惠濟宮頂上的天際線,交趾陶燒的裝飾之美)
.
 .
.
(放置歷次改建拆移舊文物的懷古園,
有道光年間所立名的『惠濟宮碑誌』與『芝山合約碑記』,
『芝山合約碑記』記述黃承帶捐地建廟、獻地歸公, 立碑予後世家人的承諾書。)
.
 
.
(無患子、肥皂樹,芝山岩上為數眾多的樹種之二,
其種子在古早時候是作為天然的肥皂使用)
.
 

芝山岩更是著名的『芝山巖事件』發生地點。

.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第一個治理的地方,日本政府為了有效治理台灣,積極推行日本語文教育,在台灣成立了第一所學塾“芝山岩學堂”,就在芝山岩惠濟宮文昌祠的原址。

.

1896年元旦,第一批來台教授日語的六名教師,去參加總督府的慶典,在路上被台灣義勇軍伏擊殺害,就是所謂的『六氏先生事件』;事件後,日本人在芝山岩設立神社紀念罹難教師。日方為了避免往後的日語教育工作受挫,經過日本刻意宣揚,六氏事件成為日本教育者的精神象徵,芝山岩則成為日本人為了塑造仰之彌高的心情,在日治時代的每年2月1日,所有學生、教師、大小官員等都必須沿參道(現今的雨農路)上山,參加祭典,蔚為當時教育界的一大盛事。

.

當年到神社參拜,由山腳下直達到山頂的神社正殿,共有120崁石階;現今,成為芝山公園正門台階,稱為“百二崁”。

.

.
(1.2.3.要走上“百二嵌”石階了嗎?
嘿……為了去看山坡上的白羊,我沒有從這裡上去啦!)
.
 
.
 
.
(雨農閱覽室,聽說這位置就是當時的神社所在之處;
現在在雨農閱覽室前重新所立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
 
.
 
.
(雨農閱覽室旁,一棵超過三百歲的老樟樹,
據說是台北盆地最古老的樟樹,樹上依附著其他植物, 形成特別的寄生現象)
.
 
.
(同歸所,也稱為“大墓公”, 集葬了清朝林爽文事件與後來漳泉械鬥的無主罹難者遺骸,
類似有些地方叫“萬善堂”或“有應公”的地方。
其前側是舊的福德祠,新的福德祠位於大墓公旁。)
.
 
.
.
(一些古墓的上方,可看到六氏先生之墓的石碑;
古墓旁有“后土”石碑)
.
 

神社之前,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自書寫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簡述『六氏先生事件』始末,並有碑石刻載遭難教師之姓名。

.

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芝山岩神社及相關之碑石均被仇日人民搗毀,後來也被改設成“雨農閱覽室”,紀念戴雨農(戴笠)先生。另外又立了『芝山岩事件碑記』,以不同的歷史角度記述『芝山岩事件』始末。當年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則被紅色油漆噴上洩恨血腥字句並被棄於蔓草之中,直到2001年十二月才又修復舊觀而重現江湖。

.

.
.
(一開始也很疑惑,為何稱作“時間廣場”? 是因為地上“鑰匙孔”狀的裝飾?
由見到地上有解說:從宇宙的起源、太陽系的誕生,
一直到芝山岩文化、清代、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
才知在這小小的地方搞了一個這麼深遠的歷史解說)
.
 
.
(舊砲台,現今只遺有磚石結構,成了一個觀景台;
在這裡可180度俯瞰到圓山、萬華、北投、觀音山、淡水、遠眺林口台地)
.
 

芝山岩離士林官邸不遠,又有軍情局在側、國安局在對面山坡上。那座小山又是周遭附近的一個制高點,可掌控附近動態,極具軍事價值。整個山丘上,還有很多的廢棄的崗哨及砲台,那不也是芝山岩的歷史遺蹟?見證了“兩蔣時期戒嚴”的風貌。

.

.
.
(步道旁,可以見到樣式不同的各個碉堡或崗哨)
.
 

先民由唐山渡海來台灣的開墾悲歌,日治時代的統治和皇民化運動,台灣戒嚴時期一切為反攻的草木皆兵,都在那小小的芝山岩裡可以得見;超過數百年了,政權三度的更迭,歷史事件也被重新評價。在短暫的一二個小時內,在台北的哪個景點可以一一被面對:那曾經存在過的悲傷史實?

.

芝山岩事件是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由於雙方的不同角度,詮釋亦有不同,對於歷史碑碣的處理態度也有不一樣的立場。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歷史,但不該去毀損或湮滅那些屬於過去的歷史遺跡;以原地和原樣的方式來呈現,才是真正的客觀。畢竟,那也應該是現在及後世子孫所共有的歷史遺產。就如同每人心裡都有一把琴,各自彈出不同的曲調。

.

.
 
.
.
(芝山岩步道的特色,便是塑料枕木加上防滑的鋁條,
最後還能通到社區住家的後方,可見其宜人之處)
.
 

芝山岩有太多的歷史遺跡,原始的自然景物也非常多,為了保護芝山岩原有的風貌,不讓人們任意踐踏破壞,修建了無障礙步道,架空的步道兩側都有圍杆,只能走在步道上觀看,離步道較遠的地方,不是看不到,就是無法看清楚,更不用說要拍照留念!

.

因為交通很方便,希望大家都能前往觀看、親身體驗。

.

試想一下我的感受:上面的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灑落在身上,坐在走道旁的木條椅上,雖然處在莊嚴肅穆的歷史發生地點,除了鳥叫蟬鳴和風吹葉動的聲音,山下的車馬川流聲也依稀可以聽見,絲毫不影響閒情逸致,真也應了陶淵明的那句名言:「心遠地自偏」。

.

.
.
(看見一群綠繡眼在樹梢嬉鬧,
想用我的小DC來個亂槍打鳥, 居然打到兩隻,真是好不容易呀!)
.
 
.
.
 
.
.
 

備註:

1‧

芝山岩遺址是1896年時由日本人栗野傳之丞所發現,然而這個台灣地區最早被發現的史前遺址,長期以來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72年2月因雨農國小興建教室,挖地時挖到極罕見的貝層,而且還有極豐富的史前遺物,才引起各方的矚目。 1981年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正式委託台灣大學黃士強教授進行芝山岩遺址的調查研究,由於出土的史前遺物數豐富而且保存良好,部分遺物內容和台北地區已知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都不相同,因此1984年黃士強教授將其命名為芝山岩文化。芝山岩文化目前僅見於本遺址的文化層中,其年代約在3800~3000年前之間,除了芝山岩文化,考古學家近百年來的調查研究,它已經證明芝山岩這座小山丘及其周圍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是個不可多得的多文化層遺址,舉凡台北地區出土的文化層,芝山岩都有發現。

2‧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園區的範圍並不大,之前芝山岩有駐軍,是由在兩蔣時代為保護士林官邸所使用之“彈藥庫”所改建,內中可參觀考古探坑展示館、七個文化層的遺跡展示館。入園要收取門票費用,65歲以上、孩童及學生團體可免費。

3‧

日治時代為興建百二嵌而早已將南隘門拆除了,芝山岩公園內也未見東隘門,似乎是圍入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內,北隘門無門,只剩下西隘門有門可觀賞。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axis1024&aid=6712576

 回應文章

石永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是了不得
2012/08/17 12:03

每次拜讀您的大作

都忍不住讚嘆

您這已不是遊記了

篇篇都是報導文學

受益菲淺

不但有美景還看到了歷史背景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