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贈年輕的詩人(吳新榮作 葉笛譯)
2019/02/26 22:10:13瀏覽1927|回應6|推薦52

睥睨被虐待的希臘

於自己腳下

拋棄羽毛筆手執長劍的是

誰吶

啊,年輕的拜倫卿

倒臥於沙場已久

 

眺望將滅亡的明朝

於那遠方

燒掉青衿以戰袍裹身的是

誰吶!

啊啊英明的國姓爺

化為東海之露已久

 

年輕的詩人呦

即使受過幾度靈火的洗禮

即使被捲進幾度逆流的怒濤

如果有到達彼岸的那個日子

去吧去吧走向鬥爭的戰場

直到在你墓前綻開劍之花

案:〈贈年輕的詩人〉發表於1929年11月《蒼海》創刊號,是吳新榮(1907─1967)最早發表的日文詩五首之一。經葉笛翻譯後,收入《吳新榮選集》第一冊,並收入《葉笛全集》第十冊。這首詩發表時,臺灣被日本統治,在時代語境下,那時臺灣人要鬥爭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府。蔚藍文化出版《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現代詩卷》由吳東晟主編,每篇都有賞析,對閱讀及提高鑑賞能力,都非常有幫助。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125013356

 回應文章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15 17:53
韓國瑜這種人, 除了當蔡旺旺/國台辦的兒皇帝讓他不適合當總統之外, 他這種草包+混混+無賴的人格絕對不可以當國家元首, 否則中華民國必完蛋.  國民黨不換掉他, 國民黨必完蛋.  接著會很熱鬧, 前國民黨立委及現任國民黨中評委陳宏昌 (事後立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在2019/8/11蔡英文參拜蘆州湧蓮寺時, 站在蔡英文身旁, 對隨行媒體突然遞上他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投名狀, 竟然說 "韓國瑜整天喝酒打麻將抱女人". 
     楊秋興刻在美國度假, 2019/8/12晚在臉書配合說韓國瑜吃喝嫖賭為現在進行式, 令人懷疑二者是否有默契.  今為8/15, 國民黨尚未開除楊秋興的黨籍.  與此同時, 東森新聞雲爆料韓國瑜的行程, 次日再揭露韓國瑜六天上班何等逍遙, 8/14鄭佩芬再在鄭弘儀新節目 "鄭知道了" 說她看過今年3/8韓國瑜吃喝玩樂有女人的影片.

     不是國家機器, 是政治狗仔, 並且這些政治狗仔均出自策畫.   瞧, 一步接著一步, 很緊湊, 直指9/17這個時限, 該日是中選會受理總統參選的登記日.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28 21:00
歷史學家余英時說過:「老子『講無為而無不為』,事實上他的重點卻在『無不為』,不過托之於『無為』的外貌而已。故道家的反智論影響及於政治,必須以老子為始作俑者。」余英時又認為:「我曾指出《老子》書中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屬於反智的陣營;而這種反智成份的具體表現便是權謀化。」余英時發現,老子公開主張「愚民」,因為老子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識就沒有辦法控制了。老子的「聖人」要人民「實其腹」、「強其骨」,這是很聰明的,因為肚子填不飽必將鋌而走險,而體格不健康則不能去打仗或勞動。但是「聖人」卻決不許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虛其心」)和堅定的意志(「弱其志」),因為有了這兩樣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會輕易地奉行「聖人」所訂下的政策或路線了。

在此意義上,老子的《道德經》宛如英國古典學者傑利·透納(Jerry Toner)的名作《如何豢養一隻奴隸》。傑利·透納精巧地創造了古羅馬貴族、奴隸主馬庫斯·希多尼斯·傅可斯 (Marcus Sidonius Falx)這一虛構人物,通過這位虛構人物之口揭示了古羅馬貴族購買、豢養、訓練奴隸的秘訣。比如,一定要有獎懲制度,給予福利可提升奴隸的士氣;明確的責任制,加入競爭因素,防止奴隸偷懶;奴隸是資產,可以適度鞭策,但別打死他們;讓奴隸結婚,奴隸的家人就是你的人質等等。此類天書,只能秘不示人;一旦洩露天機,則天下大亂也。

習近平要用「中國夢」這種超級毒品麻醉人民,《道德經》在中國就只能出版一本,只能由他一個人在密室中閱讀和領會——但是,如果沒有學者對之加以註釋和講解,小學文化水準的習近平自己能讀得懂嗎?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4-28 21:02 回覆:
余杰專欄:習近平為什麼查禁研究老子的著作?(摘自今天風傳媒評論)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11 16:01

哈佛的明星聲譽,來自它長期位居美國頂尖學府,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長春藤名校。「燙金」的學歷不光可以讓人謀得一份好工作,很多人相信經由哈佛校園洗禮薰陶,尤其有助培育領袖氣質。它是教育機構,但富貴崇隆的面貌,已然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儘管有過因族裔而來的歧視風波,走進哈佛予人的觀感,總也好過走進中聯辦

 

2009年,這間自許是以「神聖的目的插手人間事務」的大學,做出了一項創舉,校方把當代知名哲學家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堂實況,剪輯成影片對外公開播出,立即引起熱烈討論,「桑流」的風采一路席捲到亞洲,連Youtube上也以不同翻譯文字瘋傳,甚至被稱為哈佛最紅的一堂課。同時,課堂內容也轉檔成了文字,即曾在台灣被廣泛引用的《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桑德爾的教課之所以獲得廣泛回響,一來當然有其「哈佛因素」,校方決定把這門課向全球公開,等於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一窺這座明星學術殿堂的堂奧,透過影片中古典的教學禮堂,多少滿足了「原來這就是哈佛」的好奇心。當然,真正為人震撼的,還是桑德爾向全世界示範了什麼是哈佛式的思考力訓練,他以古來即存的「正義」為主題,由此將理性帶進公領域,引導學生交互辯證,然後為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

 

例如,自教學影片公開至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桑德爾曾舉出一個令人陷入道德兩難的困境,也就是:「你作為一名電車駕駛員,電車在高速行駛下,你忽然發現煞車壞了,前方正好有五名施工工人,你若撞上去,施工工人會沒命,忽然發現前方有個分岔,在分岔另一段僅有一個工人施工,你會怎麼做?」也許多數人會選擇犧牲一人,來救另外五個人,不過,若換個立場,「今天你不是駕駛員,而是一名站在天橋上的路人。看著電車駛過來,這次軌道並沒有分岔,但你身旁有一個大胖子,若把胖子推下天橋會擋住電車,可以救了五個人,你會怎麼作?」於是,恐怕多數人又認為不該把胖子推下去。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4-11 16:04 回覆:

桑爾德在教學中的許多舉例,在在凸顯了人們心中不同的道德原則,很多時候其實是彼此衝突。例如情境一,我們秉持的原則是「人命救越多越好。」但在情境二,我們秉持的原則可能就是「不論目的再崇高也不可害死無辜。」所以我們用了第二個原則取代第一個原則。至於什麼原因決定一個人在這兩個原則的優先順序,桑德爾多未明講,於是,如此鋪陳便引起學生(包括所有觀看影片或看書的人)思辨的動力。

 

假如,我們一路隨著桑爾德的演說思考,確實很可能對我們許多既有的認知產生衝擊,但也益發理解正義其實並非單一價值,既可源於美德,也可從自由出發,產生拉扯的,多由個人「道德觀」決定,而人們的道德觀,卻又往往沒有一致性的原則可依循,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脈絡,我們很容易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甚至發生原則間彼此矛盾的情況。

 

不過,給予正確答案,本來就不是桑爾德的用意,哈佛公開他的教學,很重要的初心,應該還是藉此顯現人類的思辨,原來存在許多我們為著理所當然而輕忽掉的複雜特性。

 

20世紀為人推崇的政治思想家海耶克,曾在《通向奴役之路》一書裡寫道:「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理想,去締造我們的未來,實際上,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還想像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

 

基於此一正義觀,海耶克所言,正是許多人對所謂「韓流」的評價。當然,依照桑爾德的教導,同一時空下,必然會有為數不少人選擇站在韓國瑜的一方(應該不少),相信「韓流」正在為大家締造理想的未來。但這其實一點都沒關係,「我的正義本來就不必然等於你的正義」,而一個尚能保有彼此辯證的環境,正可避開最危險的情況,也就是一味的從眾,這也是桑爾德課堂上隱而未宣的警醒-「缺了思辨,將使人類退化成如同猿猴般只知模仿,且只有維持理性思辨,民主的對話才能向上提升,才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

 

※作者為《上報》主筆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4-11 16:07 回覆:
李濠仲專欄:哈佛有比韓國瑜「演講」更重要的一堂課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11 15:18

由於高雄市長韓國瑜訪港澳,並進入中共機構中聯辦。台灣掀起一波「反共潮」。對於中共官方的急統政策,筆者認為受害最深的是仍然抱持「一中各表」的國民黨。因為,習近平的講話已經明確表白統一的國家意志。筆者主觀且善意的認為,韓國瑜和一般台灣民眾缺乏敵情教育,對於共產黨的認知太過一廂情願。進入中聯辦是何等大事?當然,高雄市長無法賣台。但是,韓市長卻向國際間釋放一個訊號,就是台灣地方首長呼應了習近平的「對台宣示」。

 

媒體人楊憲宏先生在電視講,根據他掌握的資料,中共軍方鷹派對於台灣的最終處置是:「留島不留人」。台灣2300萬人內遷,或許是新疆、西藏或是內蒙與東北......台灣島變成中共的軍事基地,用來抗衡美國的第一島鏈。

 

筆者認為,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一看。當年清朝打下鄭氏政權後,就是先要漢人內遷。對於治理台灣,大清天朝才沒興趣,根本不想來治理你這化外之地。當年的台灣當然和今天的台灣不可同日而語。清朝當年只是不要讓台灣成為不定時炸彈,三天兩頭出一個人要反清。

 

台灣的地理位置至為關鍵,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台灣孤懸海外,七省以為門戶,控制了台灣海峽的一邊。日本維新後,急欲掌握兩條生命線,一是朝鮮,二是台灣。前者衍生出征韓論,後者則欲以台灣為基地,南進中南半島。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派沈葆楨等人來台督辦軍政,當時清朝已經認識到不能消極對待台灣問題。中法戰爭後,就正式置台灣省,派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台灣巡撫。這是當年清朝的作法。

 

同樣地,中共一旦拿下台灣後,如何有效治理台灣,這才是大問題。一國兩制最初就是鄧小平針對台灣所提的方案,港澳只是為欺騙台灣的樣板。不是因為台灣尚未回歸,港澳民眾的處境可能更淒慘。

 

辛灝年先生說,中共一旦統一了台灣,對你們鎮壓將遠遠超過了對大陸民眾的鎮壓,因為你們曾經享受過民主自由。從我的觀點來看,中共真的統一了台灣,對於大陸民眾來說正好是一種羞辱。因為我要是中國人,我一定會問:憑什麼兩制啊?一樣是中國人,憑什麼台灣可以享受自由民主,我們反而不能?所以,中共要不就徹底民主化,要不就一定要摧毀台灣以平民憤!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4-11 15:21 回覆:

如同辛灝年先生所言,因為「你們這些人享受過自由民主」。這些台灣人就算「被一國兩制」,但是稍不滿意還是可能脫離,絕對是隱患。如同當年清朝的心態,要統治你太困難了,都斬了反而容易,斬草除根,徹底把中華民國憲法啊,國旗國歌啊,這些危害中共政權的東西徹底消滅。還要把這些生活在民主的人給強行改造,如同他們在新疆與西藏地區所做的,改造不了的就給活摘。

 

所以,媒體人說的「留島不留人」,完全可以想像。按照共產黨的殺人歷史,一定先殺一批人,再殺一批人,一批一批的殺。然後,把剩下的台灣人遷入內地,然後打散。台灣就留給那些中共高官或富二代,搞不好成為其退休養老之地.....至於台灣則成為他們的軍事基地,把台灣海峽兩岸都納入版圖,勒住南海通往東海黃海的要道,對抗美國三天兩頭的航母繞行南海。

 

中共絕不是要台灣來讓台灣人發大財的,不是讓台灣人獲得普世價值的尊嚴與人道。他不是想治理台灣,使台灣成為美麗幸福的國度。他對於台灣的征服是仇恨式的,是對於百年大敵中華民國百姓的最終凌辱與踐踏。為什麼要凌辱你?第一是給中國人看,讓你們徹底死了民主共和的心,讓你們知道抗拒共產黨就是這下場。其次,中共徹底凌辱台灣,也是給全世界民主國家看,作為一種勝利的宣示。所以,拿下台灣作為共產黨的勝利標誌,用來祭旗,這是他們的目的之一。

 

楊憲宏先生舉出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的例子。百萬人被拆散,維漢一家親,共產黨幹部直接住到你家去,睡你的床,讓你的孩子叫他爸爸。而你,則被消失了。這就是「一家親」。

 

所以,台灣人需要了解共產黨的真面目,不要掉以輕心。萬一真被統一,沒有後悔藥。從共產黨的作為來看,一步一步在往「解放台灣」的路走。奉勸天真的政客,多讀點真正的中共黨史。共產黨沒變,台灣切不可妄想與之兩制。

 

(本文為《看中國》授權《上報》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抄襲,原標題為:「留島不留人」是否危言聳聽?)東洲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3/03 00:03

《冷戰》(Cold War,又譯《沒有硝煙的愛情》)是本屆奧斯卡我最愛的入圍電影,它不獲一獎,我不為憾,覺得是它的驕傲。

 

「我們相識,重逢;我們失落彼此/我們又重新團聚,重新團聚。然而我們又失散……在這生命的旋渦中,生命的旋風吹得我們團團轉。」

 

——《冷戰》那些高度冷凝的黑白影像內裡是熾熱的痛苦,讓我想起這幾句《祖與占》(Jules et Jim)裡的經典唱詞。

 

波蘭音樂家維克托和民歌手祖拉,一見鐘情,相約逃亡西方世界,經歷無數離離合合,在大時代的傾軋中,驟然被畫上界線。這樣被分割的兩顆心的外延隱喻,就是冷戰時代被劃分得支離破碎的歐洲大地。

 

波蘭,位處歐洲的重心位置,歷劫也總是首當其衝。它的藝術家、詩人一貫是最有歐洲意識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沃什就是最突出者,無數詩篇和文章對之哀悼與反思。波蘭新浪潮電影也如是,現在又有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從上一部傑作《修女艾達》的苦澀內省,到這一部《冷戰》的顛沛流離碧落黃泉的愛的追尋,不變的,是一顆傷痕累累的歐洲之心的隱忍。

 

我完全能理解這對亡命鴛鴦最後的選擇,這是不得不如此的絕望,也是從容的對時代的直面,十字架前致死的藥丸變成了純潔的聖餐。於是兩人最後共坐的田野路旁小凳,讓人想到塔可夫斯基《鏡子》裡母親與父親初見時她所跨坐的圍欄。結局與開始,竟都因為一個鐵幕時代的背景而純粹,體現的,是最不自由的社會中最自由的精神。

 

自由,在詩人蘭波的字典裡,意味著「生活在別處」。電影的最後一句台詞也呼應了這,「我們過去那邊吧,那邊風景好些。」似乎是這些不安於命運的人的宣言:永遠生活在那邊。那邊是哪邊?不應該是左是右,是西是東。以前人常常愛說那邊風景更好,現在到處都是「那邊」,但這邊的監視制約從未稍停片刻。

選擇第三條道路,其實是挑戰冷戰時代的非黑即白。電影裡民歌團迫於政治壓力把民歌變成斯大林頌歌,與後來維克托讓法國女詩人把祖拉唱的民歌翻譯成法語現代詩,其動機是差不多的。祖拉明白這一點,她生存的殘酷早就教曉了她,因此她才會在巴黎毅然離去那一地浮華。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3-03 00:06 回覆:

「馬歇爾(唱片公司老板)他一晚上幹我六次。」祖拉這句話赤裸道出了所謂自由世界的藝術發展真相,和另一句幾年前流行在抗議者之中的口號相若——「我不需要性愛,因為我的政府每天操我。」維克托為前者惱羞成怒,不只是吃醋,更是因為這讓他想起了後者,他正是因為受不了後者才穿越東西柏林的界線選擇流亡的。

 

自殺是生命最終極的反抗,是最單純的一句No。電影的靈魂,那首波蘭民謠Dwa Serduszka為這決絕做了充分的鋪墊。「兩顆心和四只眼睛,夜夜哭到天明。黑眼睛啊,淚流因為不能相見。因為不能相見。母親不准我愛上那個男孩,但我要緊緊抱著他,愛他至死不渝。」

 

另一個譯本稍有出入:「兩顆心兩雙眼,是什麼在日夜哭泣,你為之流淚的黑眼睛,再也無法與你相見。我像個沒有母親的男孩,誰會愛上這樣的男孩,他們的心會堅如磐石,是誰會置他於這等傷痛?」第一個是《上邪》的赤誠熾烈,第二個是巴列霍式的哀鳴。無論哪個譯本,都比「鐘擺殺死了時間」那個法語現代詩版本強。

 

「鐘擺殺死了時間」這種法式隱喻,就像那個對祖拉白眼的法國女詩人一樣帶著莫名優越感,永遠不會理解祖拉與維克托的波蘭式痛苦。在鐵幕下,殺死只有一個意義,就是結束你的生命。祖拉的啞然失笑,實際上就是對西方的這種隔靴抓癢的憐憫的厭惡,也不只是吃醋。鐘擺不能殺死時間,但祖拉與維克托能夠選擇死於愛情,而遠離了其他不堪的生存。

 

說回電影本身,在今年奧斯卡的芸芸競爭者當中,《冷戰》的確是最冷的,它在美國得不到共鳴。極度克制的黑白灰加上方畫幅,幾乎是一幅幅用祿來雙反相機拍攝的靜照,有如Ed Van Der Elsken的《左岸之戀》,而全景中稍微極端的構圖則讓人想起另一位東歐的大師Josef Koudelka,都是讓荒涼的歐洲內陸包圍疏離的人群。

 

把這樣一部注重攝影的電影譏之為明信片電影、PPT電影是輕率的,它只不過沒有采取《日瓦戈醫生》那種俄羅斯式大敘事來面對同樣沉重的歷史。白馬過隙一樣的生活,我們果真都能故事化我們所有的記憶,都用上帝視角一股腦扔給觀眾嗎?敘事的跳躍片段化,是莫迪亞諾式歐洲傳統,關鍵的龍頭鳳尾箍緊了全篇,其他時光就如你腦海中的記憶一樣隨意組合吧。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3-03 00:07 回覆:
《上報》評論    《冷戰》的冷和熱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2/28 13:29
這位祖父,對古之輝煌懷有憧憬,面對西潮驚奇,亦能身段柔軟,擇良木而棲,在家族鄉里具鎮守力,臨事判斷不誤,簡直是完美的角色。留在孫輩記憶裡的自家祖父,彷彿被童年的糖衣包裹著,留下了一個溫好典型。呂赫若小說〈清秋〉裡的祖父,可說是這個形象的高點。任憑時代進退,白雲蒼狗,祖父依舊植菊為樂,在書房裡看古書,像是那已經被摧毀了的過去所留下的少數資產。「我覺得家裡的長輩都很了不起,每天持續地忍受平凡的日子。」面對掌握不住的現代生活,決戰期的苦悶,許多台灣青年或許開始懷念那個童年的胡太明,渴望回到春天的山坡,讓祖父找塊石頭坐下來歇腳,氣定神閑拿出愛用的竹煙管來裝菸絲,點上火,說出一個又一個使人對天地心生嚮往的故事來。

不過,話說回頭,其實,翻過那個春天的山嶺,翌年春節,胡太明及其祖父,這對情感篤真的祖孫,又在黃昏時分一起出了門。這次為的是去看元宵節花燈。不料,那晚,在一片擠著爭睹藝妓的混亂人群裡,老祖父不巧挨上了警察的棒棍,一個踉蹌,還是跌進了驚惶的時代。 

*作者為作家,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吳濁流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等書。本文選自新著《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印刻文學),授權轉載。(原標題:春天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