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9 17:48:31瀏覽885|回應2|推薦24 | |
大學指考成績公佈,成績優異的同學與升學表現亮眼的學校,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而成績優異者,有些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他們的成就令人激賞。
每天到店裡幫忙的麵攤小子,北縣的張晉明同學,利用空檔讀書,返家還要照顧罹患腫瘤的母親與巴金森氏症的外婆,在困境中仍然奮鬥不懈,如願考上台大,而他想就讀法律系或社會系的目的,是想關懷弱勢族群,讓他們能夠脫貧並獲得幫助;高雄的翁唯軒同學,七歲時沒有母親,與視障父親同住,雖在艱困中成長,但從未看輕自己,即使分數可上醫學系,但是他卻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物理學者;在功利主義掛帥的現今社會,當大多數優質生紛以醫學系作為升學目標的氛圍下,兩位同學的選擇與思維,更是彌足珍貴。 聯合報曾報導,台南市小六聽障生林奕佐同學,也是身處逆境,但卻以「樂觀態度面對考驗」,從單音苦練說話,至溝通無礙,甚至超越一般人,「勇敢地接受自己,從不自卑」、「在認輸以前,必須知道已盡最大努力」,這些孩子的積極人生觀,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都深覺汗顏。 日前,筆者閱讀翻譯小說「第十二個天使」,書中的主角──12歲的提摩西‧諾伯爾,明知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但還是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不斷地以「日復一日,在每一個層面,我會愈來愈進步」、「永遠不放棄」的話語,鼓勵自己與隊友,最終獲得棒球聯賽的冠軍。 在知識學習上,孩子是需要我們的諄諄教誨,但孩子的言行往往也可能成為我們人生勵志的典範,無論是張晉明、翁唯軒或林奕佐,甚且小說當中的提摩西,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引導者,他們教導我們要以「勇氣穿透黑暗的絕望時刻」「教導我們展露笑容,提醒我們知福惜福」,任何人只要不放棄希望,都有可能創造奇蹟。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