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5/01/16 08:31:47瀏覽995|回應0|推薦15 | |
以淨化人心為宗旨的宗教團體,自己陷入爭議的旋渦,不諷刺嗎? 二戰後,世界已經八十年沒有大型戰爭,台灣島內 76 年沒有戰事,1995 年全民健保開辦,台灣經濟持續繁榮,基本已在政府機能運作下進入福利社會。這個時候,宗教團體繼續「慈悲濟世」,實在顯得有點不知所云了。 台灣的醫療早就沒有了早期的「保證金」制度,宗教團體辦理的醫院,不論其屬哪個教派,都跟公營及私營的一般醫院一樣在健保體制下運作。收支是否平衡,取決於其醫療品質及財務規劃與控制。 不會鼓勵民眾對其捐款的私立醫院也會關懷、濟助弱勢,例如 2017 年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前,1999 年長庚醫院就曾捐贈二億元電子耳給弱勢聽損兒童,其後並無大肆宣傳。長庚醫院至今仍是財務健全的模範生。 宗教團體受贈大額金錢,除了弘法淨化人心之外,兼辦或兼營營利事業或類營利事業(例如醫院)必然因為金錢在其間流動而滋生弊端。理由簡單不過,即便那個宗教團體的創始人一塵不染,也因為「濟世」過程中必需相當大的人力參與其中,分擔各項事務而滋生枝枝節節的奇異事件。 即便創始人訂下嚴以律己的規矩,也難保其弟子,包括周圍的善男信女,都恪遵創始人的教誨。 古今中外,不論其為一個個人、家族、公私團體,甚至國家,憑著創始人個人的領袖魅力而聚集一大群人附和其「理念」,如果創始人沒訂下一個「限度」,變成無止境的擴張,最後都是災難收場。最嚴重的就如古代西方的宗教戰爭、近現代的帝國主義全球性的侵略行為,甚至種族大屠殺。 反而給生靈帶來塗炭,人心更加燥亂,更加不得安寧。 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中國古籍《易經》才是最高級的生命指導書! 以台灣目前的豐衣足食,宗教團體似以回歸教義宣導為主軸即可。政府經費來自稅收,政府透過法律規範,可以對經費的收支接受全民的監督,社會福利應該由政府來辦理。 如果個人仍然堅持捐款給宗教,或想跟宗教從事金錢交易的來往,就應該事先想清楚,不要事後以「世俗」的慣例來回頭評量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只會徒增社會茶餘飯後的話題罷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