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草原之歌
2007/07/04 18:55:22瀏覽370|回應0|推薦1
海木日泰《呼麦四曲》安达组合《满都拉汗赞》馬頭琴 Mongolian Overtone Singer , amazingThroat Singer蒙古 長調 [牧歌] Joroogiin Joroo - Biligbataar (Inner Mongolian Singer) 走馬mongolian long song 蒙古 長調金色聖山

十年前開始走向心中常繫的故土,從爸媽口中常叨叨的東北去到最南邊的雲南,從文化的故都西安到充滿異域風情的新疆,還有那細膩的江南,絕美的九寨,清純的貴州,到哪都難掩心中的激動!

在那我得到了書本上的印證,體驗了不一樣的風土民情,嚐遍了風味小吃,感受了相同血脈的民族情感,更聽見了扣人心弦的各種音樂、戲曲,每一次走訪總是滿載而歸,包包裏裝滿了動人的文化資產,日後的歲月不愁沒玩意混了。

日前在台大聽了 趙琴 博士的音樂講座,她精闢熱忱的介紹蒙古草原音樂,又挑起我那根熱愛民族音樂的細胞神經,這一陣子不時的又沉浸在那綠色的呼喚之中,那粗獷遼闊,熱情自然的音調,讓我忍不住的想跟大眾分享,畢竟社會上留意這股樂流的人不多,實在可惜!再加上閱讀 席慕蓉 女士的文章、詩篇,更加迫切的想要宣揚這些美妙樂章,盼望這些從網路上選取的資料,能夠讓大夥更清楚方便的認識、流覽這些美妙的樂音,當然更希望大家能夠去接近這塊美麗的土地,親眼看、親耳聽,好好的來個文化大交流喔!    

欣賞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9223/2006/02/11/882@894097.htm

參考網

喉嚨裏的多個樂器   呼麥與蒙古人

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長調、呼麥是蒙古族音樂中最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浩瀚無垠的草原大漠、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養育了它們。 

靜心聽一曲呼麥,有如親臨高山之巔,仰望蒼穹,與天對話之感,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譽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美學家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 

分類

001.  西奇(Sygyt)模仿鳥鳴以及夏天輕風拂過草原的尖銳高音組合而成。
002.  呼麥(Xoomei)模仿風捲過岩石峭壁呼嘯聲的中音。
003.  卡基拉(Kargyraa)模仿冬風咆哮和母駝慘失子駱的悲鳴。要與天地同悲,安能不用恐怖的超級低音?
004.  保般納地(Borbangnadyr)滾動式唱法,模仿一條  溪由山上緩緩流下的聲音。

005.  伊澤哥勒(Ezenggileer)馬鐙式唱法,模仿騎馬人  用馬鞭抽打馬匹後,馬匹向前奔跑的感覺。

 

網路音樂欣賞

蒙古音樂    http://www.morinhor.com/music/

http://www.morinhor.com/music/indexb.asp?lb=长调,传统蒙古长调歌曲

長調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B3%A4%B5%F7%A3%AC%B4%AB%CD%B3%C3%C9%B9%C5%B3%A4%B5%F7%B8%E8%C7%FA

短调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

呼麥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BA%F4%C2%F3

馬頭琴   http://www.guqu.net/musicsort/223_1.htm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C2%ED%CD%B7%C7%D9%C7%FA%A3%AC%C0%D6%C7%FA

馬頭琴http://bbs.3hj.cn/viewthread.php?tid=108090

地域風格歌曲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

創作改編歌曲 http://www.morinhor.com/multiplay/indexmulti.asp?lb=

   

內蒙古是個多民族地區,內蒙古地區在古代曾生息繁衍過幾十個少數民族。先後有匈奴、東胡、鮮卑、烏桓、敖勒、突厥、回紇、黨項、契丹、女真、蒙古等。從秦漢王朝起,在內蒙古地區一些地方建立起郡、縣、州、鎮等,從內地進行了漢族人口遷移。這些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透過不斷的社會變遷和戰爭,一些民族被另一些民族所征服、所融合,也有一些民族遷徙他鄉。內蒙古地區古代眾多的民族逐步演變為當代現有的民族。目前有40個民族居住在這塊土地上。其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人口在1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有壯族、錫伯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人口在5千人以下的有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仡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僅佬族、羌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普米族、塔塔爾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赫哲族。

呼麥   音樂活化石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chor),是複音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聽到呼麥,你最初的感覺是原始、沉悶,它不像人能發出的聲音,像是屬於大自然的、動物的語言。有時,它奇妙的共振又帶有樂器那樣金屬的質感。 
 “
呼麥,一種同時用嗓子發出兩個甚至三個音的唱法,是蒙古族的祖先留給草原人民的遺產。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呼麥,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時發音,至少能發出一高一低兩個聲部,高低之間能達到六個八度的距離。 這種難以想像的特殊聲音技巧,被讚為活的音樂化石

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高聲部是一條波浪起伏的旋律線,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

蒙古音樂家將呼麥分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類,其中抒情性的烏音格音呼麥又可分為鼻腔呼麥、硬齶呼麥、嗓音呼麥、咽喉呼麥、胸腔呼麥五種。

俄國音樂家阿克斯諾夫則將圖瓦自治共和國的呼麥分為卡哥拉(意為喘息的)保班納地(意為滾動式的)西歇特(意為如口哨的)伊澤哥勒(意為馬鐙式的)呼鳴五種。 

呼麥產生的時代已很難考証,有人認為在蒙古史詩說唱盛行的十三世紀就可能產生了。呼麥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很有關系,它是從大自然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空曠、遼闊,天高雲淡的景象,也使人感覺到風聲鶴唳,萬物混響的氣氛。總之呼麥演唱藝術的內涵是頗為獨特的。它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相互作用、滲透,並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純化,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蒙古族古老唱法呼麥,曾在內蒙古草原流傳了數百年後,於百餘年前失傳了,而在蒙古國卻一直保留下來。近年,經挖掘整理,向蒙古國老藝人學習,一些內蒙古藝人掌握了這項絕技。 

 

不可思議的「呼麥」: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蒙古文為choomi,西文拼法為khoome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引申義為「喉音」(throat singing),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

呼麥做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西藏等地區。西方學術界在一九六年代以後,才對喉音或泛音有了較全面的認識。流行音樂界對這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喉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來自圖瓦或蒙古的呼麥歌手在一九九年代突然躍升為「世界音樂」巨星。有不少西方樂團、歌手,或獨自研發,或邀請呼麥傳統歌手合作,逐漸發展出一種西方的「泛音詠唱」(overtone singing)來。

 

呼麥/泛音詠唱的類別:

單口腔      雙口腔

呼麥--Khöömei(鼻腔共鳴)

西奇--sygyt (吹口哨的高音)

卡基拉--Kargira(沙啞聲/以胸腔共鳴為基礎)

原生態音樂的興起使各民族的特色唱法再次成為焦點,呼麥,作為蒙古族特有的歌唱方法登上了各項聲樂大賽的殿堂,呼麥聲出,技驚四座,無數的觀眾為這喉嚨的樂器而傾倒。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呼麥、長調、馬頭琴,蒙古音樂的三寶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還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倣,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

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

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

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

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從發聲原理來看,呼麥應看作是人聲潮爾的特殊形態,是浩林潮爾合唱藝術發展和昇華的必然結果。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參加戰爭,作戰前均須高聲歌唱潮爾合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泄,狂熱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爾聲浪中,自然產生出飄渺的泛音效果。顯然,蒙古人試圖將潮爾合唱藝術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呼麥的產生和發展,乃是蒙古音樂發展進步的產物,在聲學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方面出現了質的飛躍。

”——潮爾(chor)已有2300多年歷史,而西方復音音樂最早產生於1100年前的9世紀。合唱、眾讚歌的興盛則已到了1417世紀。可見,一向被視為無復音音樂的東方中國,實際來可能是西方歐洲復音音樂的母體和發源地。

在繼承和發展呼麥這一蒙古族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方面,內蒙古草原遠遠落後於阿爾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區,如蒙古國已早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寶;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則視呼麥為民族魂;兩國均已把呼麥藝術發掘、研究列入國家藝術重點學科,並引入蒙古族聲樂教學體系之中。我國中央音樂學院也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家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部分。 

呼麥在內蒙古草原已絕跡了100多年,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所以,挽救和發掘併發展這一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區,傳承和弘場這一古老神奇而技藝高超蒙古民族聲樂藝術,應是責無旁貸之事。

 

神秘的呼麥歌聲:圖瓦人的民族魂

圖瓦,這是一個與蒙古和西伯利亞接壤的國家,曾被納入前蘇聯版圖。圖瓦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差不多有一個世紀。當然,有兩個例外:一些狂熱的集郵家和一位叫理查德費曼的原子物理學家。費曼曾經立志要進入圖瓦的首都Kyzyl——這個自稱是亞洲大陸中心的城市,可惜尚未成行就離世了,代替他完成遺願的,是他的好友兼同道者拉爾夫萊頓。萊頓在1988年到達了那個看不見的城市5年後,他把3個圖瓦牧馬人帶到了美國加州。

呼麥在圖瓦流傳最廣,在圖瓦語中,呼麥叫做Хөөмей

(蒙古語:Хөөмий,古蒙古文:kögemi“咽喉)作為一種典型的用喉音唱法的方式,呼麥被圖瓦人,蒙古人,和位於阿爾泰地區的蒙古族應用在民間音樂裏。

不同地方的呼麥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於戈壁沙漠居民的呼麥聽起來也比較乾澀,但位於草原居民的呼麥則比較和潤。

在蒙古語中呼麥是喉頭的意思。 呼麥可以既用來描述圖瓦人民間音樂的喉聲唱法特性中的一個風格(有些類似在電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於描述所有的圖瓦人喉聲唱法風格(從地震般的隆隆聲到帶著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種形式的高音)。所有圖瓦的喉聲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狀來產生泛音,同聲帶的發聲共鳴,從而可以同時唱出多個聲部。 

這種音樂從西伯利亞大草原和關於馬的音樂中得到了靈感,因此圖瓦人的民間音樂從題材上與西方的牛仔音樂相似,但是呼麥(和東方的語言)使得西方人聽起來感覺到不同。 

圖瓦人的歌唱風格影響了不同文化的音樂。在古代,西藏喇嘛唸經的唱法引進了假聲帶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在現代,一些美國新生代音樂人被呼麥和西奇的神秘世界的聲音所打動,這種聲音聲高極高,但又不是假聲。 

關於圖瓦人在喉聲唱法中使用的風格和技法的確切數目還存在爭論。三種主要的風格是呼麥(喉音唱法)、卡基拉(假聲帶唱法)和西奇(哨音唱法)。還有一些公認的風格包括保班納地(滾動式唱法)、chylandyk(蟋蟀唱法)、dumchuktaar(閉嘴喉聲法)、伊澤哥勒(馬鐙式唱法)和 kanzip。一些人認為這些額外的風格是三種主要風格的變種和修正。 

 

很早以前,蒙古國就把呼麥列入國寶,而圖瓦共和國把呼麥看作為圖瓦人的民族魂。呼麥的曲目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如下:《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布穀鳥》、《黑走熊》、《四歲的海騮馬》。
 

 

馬頭琴

欣賞 http://www.guqu.net/musicsort/223_1.htm

馬頭琴是蒙古族拉弦樂器,歷史悠久,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在蒙古族人民當中廣泛流傳了,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東部地區則叫做潮爾 

馬頭琴共鳴箱是正梯形的,因琴桿上端雕刻著馬頭而得名。琴弦很特別,它是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的,兩端用絲弦結住,係在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 

 早期的馬頭琴,是由馬頭琴樂手自製自用的,由於音量比較小,因此只適合於在蒙古包和室內演奏。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樂器製作者們對傳統馬頭琴進行了改造,這种經過改造的馬頭琴,音域得到擴大,用尼龍弦代替馬尾弦,使音量增大,並將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傳統馬頭琴原油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改良後的馬頭琴已經完全適用於舞臺上和室外演奏;它不僅能夠拉奏,而且還可以撥弦彈奏,成為蒙古族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 
另外,樂器製作者還研製出了中型馬頭琴和大型馬頭琴,這兩種馬頭琴的演奏方法相當於西洋拉弦樂器當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一來,馬頭琴家族就形成了一個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樂器組,充實了中國民族樂隊。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改造和創制的新型馬頭琴在外表裝飾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點,在琴身上繪有民族特徵的圖案,風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從外觀上看,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106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