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琴瑟和鳴
2007/07/04 07:58:28瀏覽854|回應0|推薦1
琴 與 瑟  [網路文章]  

我們常聽說琴棋書畫”“琴瑟和鳴”“琴瑟友之”“鼓瑟鼓

,心中不免存有好奇。是常見的樂器,或許下意識

裡把它們都想成與筝差不多了吧。然而遠看似乎有些相似,實

際上卻是不同的。

琴的音響含蓄深沈,獨具特色,有修身養性、陶冶性情之美。

演奏形式有四種,即獨奏、琴簫合奏、琴歌彈唱及參加雅樂合

奏等,琴人對琴樂要求極高,研究細緻入微。

 

琴講九德

一奇、二古、三透、四靜、五潤、六圓、七清、八勻、九芳。

鼓琴則求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

溜健,輕重遲速二十四況。

琴只有七弦,沒有雁柱,面板上標有徽位,方便彈奏按音、泛

音時音高位置的確定,定調複雜,調式有卅五種多。可發出七

個散音,147個按音和91個泛音。

音域有四個半八度,兼具點狀節奏及線狀旋律的歌唱特色,樂

譜是用簡化文字的減字譜,除了標明音高的位置,還兼俱表示

不同音色效果的彈奏方法,藉由左手的吟猱綽注以及右手的抹

挑勾剔 --- ,表現出琴樂清微淡遠的風格。

琴瑟和鳴

http://www.esnips.com/web/se-musics 

古琴

http://tw.myblog.yahoo.com/wan450104/article?mid=116&prev=121&l=f&fid=9

古筝

http://www.guqu.net/musicsort/181_1.htm

很不錯吧,說不定您會愛上它。

琴、瑟、箏外形皆為長方形,平放演奏。有木製的共鳴腔,上面張弦,在八音中屬『絲』。古代文人以琴修身養性,琴為「琴棋書畫」之首,可見文人雅士的重視與喜愛。

瑟是宮廷禮樂樂器,自古瑟不離琴,琴不離瑟。但從唐末以後,古瑟成為宮廷擺設,"琴瑟和鳴"便斷代了,而這一斷就是一千多年。

自周代始,在宴享儀禮活動中,就常用琴、瑟伴奏歌唱。魏、晉、南北朝時用於伴奏相和歌,隋唐時用於伴奏清樂。明、清宮廷所用的瑟,與周時代實物己有較大的差異。

瑟為木制樂器,容易腐朽,出土者不多。現在所見木瑟以戰國楚墓發掘物為多,已有二十三弦、二十四弦和大型瑟等不同樣式。

古瑟有兩組弦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碼子,有四個系弦的〞枘〞,每根弦下有柱,以調整有效弦長。演奏時左右手各彈一組。演奏風格體現了一種古樸、典雅。很少用到吟猱綽注等指法。聲音鏗鏘嘹亮,適合彈奏歡快的樂曲,因此很多人喜歡它,此樂器古老,平常較少見。

我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多次關於瑟的記載,琴瑟友之” “鼓瑟吹笙等等元代音樂考古學家熊朋來瑟譜中指出,“古者歌詩必以瑟《論語》三言瑟而不言琴。

古代的禮樂:儀禮、鄉飲、鄉射、六射、燕禮,堂上之樂,唯瑟而已。春秋戰國時期無論"中原大地,還是南方楚國,瑟這件樂器都十分流行。楚人是非常喜歡瑟的。瑟的外觀紋飾,裝飾華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幾件彩繪錦瑟(長台關錦瑟紋飾圖)。

該瑟首尾和兩側均塗以黑漆,中部為素面,岳山上繪菱紋,兩側的黑底上則塗以對稱的連續金銀彩的變形卷雲紋,在首尾兩部及其旁側立牆板上還繪有精緻的系列圖案,即有射獵圖、出獵圖、巫師圖、巫師持法器圖、巫師戲蛇圖、巫師戲龍圖、群獸圖、燕樂圖、默禱圖、縛獸圖等,並將獵人、伎樂人、貴族、巫師等各種人物形象及各種動物描繪得栩栩如生。

 

據傳是從瑟演變而來的一種古樂器。春秋戰時代已經流行秦地,故又稱秦箏。面板呈弧形。早為十二弦,後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弦。近來改革制成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並設有機械變音裝置,能轉十二調。弦下設撐弦柱(稱〞雁柱〞),每弦一柱,可以大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定准弦音。按五聲音階(sol.la.do.re.mi)定弦;(fa,si)由左手按柱的左側弦段取待。箏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中國樂器,曲風輕快優雅,學習的人相當多,也不乏出類拔萃人。

 

琴與筝的不同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7&ID=116000&page=1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10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