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4節氣歌
2015/02/06 20:46:32瀏覽1904|回應1|推薦47

24節氣歌

(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節氣與民俗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它的意義是指春天從此開始。

  古代立春日有一項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起初是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本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而「耕人」也變成勾芒神,勾芒是春神。宋代的「鞭春」,從地方到中央都須舉行,首都地區,立春前一天即須將土牛(春牛)抬進皇宮讓皇帝御覽。第二天一大早,近臣內官便用五色絲杖鞭牛,有人說這是因為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不鞭策牠會變成懶骨頭。官吏鞭春後,在旁圍觀的民眾便蜂湧而上爭奪「牛肉」;據說搶得到「牛肉」者,表示家有「好采頭」今年會豐收。

  進入民國以後,打春牛的禮俗就很少聽說,但是政府重視農民的政策千古不變,所以民國三十年特別選定立春日這一天為農民節,每年農民節都盛大慶祝,並表揚傑出農民。

  二十四節氣的「節」一般都在月初,而「氣」則在月中,立春日在正月初一的情形,很少遇到,因此被稱為「百年難逢歲朝春」。正月初一開新正,戶戶貼春聯,人人穿新衣,不但要隆重地祭祝祖先,還必須到附近的寺廟行香,到親友家拜年,街頭巷尾,恭喜聲、爆竹聲不絕於耳。初二繼續祭祖拜年,出嫁女兒此日歸寧向父母拜年。初三俗稱垃圾日,略事休息,初四接神,初五俗稱「隔開」表示春節告一段落,各行業開始興工大吉。正月初六清水祖師廟誕辰,是日有盛大祭典。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生就是玉皇大帝生日。

節氣與諺語

  • 立春落雨透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 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表六畜不安。
  • 雷不打春,今年一定好年冬。
  • 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後,潮汐海流加大。
  • 春天後母面:入春以後,氣候陰晴冷煖無常。
  • 春霧(音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春天降霧會放晴,夏天降霧會雨澇成災。

雨水是正月的中氣,二十四節氣了四季的開與中間共八個以季節名外,其餘十六個中有四個是反映大自然生態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有十二個是反映氣候變化:雨水、榖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這些節氣和台灣的自然生態及氣候變化,常有名實不副的現象。

  台灣到了「雨水」時,各地農友都已在耕地忙碌,而漁友也選擇適合作業的日子出海捕撈。

  雨水前後的民間節日,有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小過年,是整個春節活動最後的高潮。此日,家家戶戶備豐盛菜餚祭祀神明祖先,其隆重的程度與過年相同。入夜,各地寺廟皆懸掛花燈,有的寺廟還張貼謎語供人臆猜,稱為「打燈謎」。猜燈謎是一種腦力激盪的遊戲,具有娛樂與教育雙重功能。台南縣鹽水鎮的居民過元宵,有燃放「蜂炮」的風俗。所謂蜂炮是將幾千幾萬枝沖天炮連結在一起,像蜜蜂窩一樣,點一炮而萬炮連響。鹽水地區清代曾流行瘟疫,災後居民乃於元宵燃放蜂炮驅邪逐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每年元宵夜,鹽水鎮上,火光迸射,炮聲震耳,成為全台灣最具特色元宵節習俗。

節氣與諺語

  • 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雨水日下雨,預兆年成豐收。
  •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氣溫低則多雨,冬天氣溫低雨反而少。
  • 雨水,海水較(音ㄎㄚˋ)冷鬼:雖然已經入春,溫度仍低,尤其海水較氣溫還低,摸起來沁人肌骨,故海邊地區有此諺語。
  • 雨打元宵燈,日曝清明前:元宵當日下雨,清明前會缺雨。

由於驚蟄後,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古人為了防害蟲便有兩項含有衛生意義的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音春雷響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俗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一是驚蟄日要取石灰灑在門限外,如此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

  驚蟄前後的民間節慶,有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土地公是從古代的「社」神演變而來。台灣的工商界將土地神(福德正神)奉為財神,除了正月之外,每月初二、十六皆備牲醴祭拜,俗稱「做牙」,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祭儀特別隆重。頭牙請客有一種特製的食品名為「潤餅」,又稱「春餅」或「春捲」,以烤熟的薄麵皮包裹切成細絲的肉類和蔬菜,如豆芽、豆干絲、蘿蔔絲、蒜青以及花生粉等。吃春餅含有祈求「年年春」的意義在內。

節氣與諺語

  • 驚蟄聞雷米似泥:驚蟄日打雷,表示節氣無誤,風調雨順,稻穀豐收,米價便宜。
  • 二月初二打(音ㄉㄢˊ)雷,稻屋較(音ㄎㄚ)重過秤鎚:義同前,主收成很好。
  • 驚蟄鳥仔曝翅:驚蟄後氣溫升高,不但土中蟄蟲出動,連鳥兒也飛出老巢,停在樹枝上晒太陽。
  • 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四十九日烏: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四十九天雨。

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開闢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台灣漳州籍人士都信仰祂。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弁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 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 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 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節氣與諺語

  • 春分,日暝對分:春分日晝夜各為十二小時。
  • 春分前好布田(插秧),春分後好種豆:這是台灣北部地區的農業現象,南部則比較早。
  • 春分落雨落到清明:春分多雨。
  • 春分有雨病人稀,五穀稻作處處宜:春分時節農作物成長正須雨水滋潤。
  • 二八月亂穿衣:農曆二月、八月,氣候冷熱變化多端,故有亂穿衣現象。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

  清明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人還有摘取柳枝插在頭上的習俗;另外還有畫蛋、雕蛋、鬥雞、拔河、打鞦韆等民俗活動。台灣居民多來自閩粵,同時也將清明掃墓習俗帶來,而台灣柳樹較少多改插榕樹枝,稱為「插青」。清明在亞熱帶的台灣,早已草木茂盛,為人子孫者荷鋤挑祭品,群集於祖先墓前芟除雜草、壓墓紙,再陳列祭品,焚香膜拜,有些長者更在一旁講述先人嘉言懿行供晚輩效法,如此慎終遠,對於發揚孝道非常有益。

  漁民清明除了祭祖,尚須祭拜海上「好兄弟」(無主孤魂)。

節氣與諺語

  •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清明日吹南風主豐年,吹北風則歉收。
  •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清明日晴則日後多雨水,當日雨反而會有旱災。
  • 三月死魚鰡,六月風撲稻:三月少雨,六月多風。
  • 雨淋墓頭紙,日曝穀雨田:清明下雨,穀雨多半會放晴。
  • 清明芋,穀雨薑:這是說清明為適合種植芋頭、生薑的時候。

三月十五日是醫神保生大帝的誕辰,祂又稱為「大道公」或「吳真人」,本名吳本,宋代泉州同安縣白礁人,行醫救世,傳說明成祖時曾顯靈治癒皇后的隱疾,因此受敕封為「保生大帝」,後人乃建廟崇祀。

  「三月二三迎媽祖」,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生日,洲嶼都巡林惟愨的第六女,二十八歲時,泅水救父,不幸喪生,因而得道昇天。其後常顯靈於海上,庇護來往的漁舟商船。移墾來台的先民,渡過險惡的台灣海峽時,幾乎都是捧著媽祖的神像或香水,才渡過驚濤駭浪平安登陸,基於崇德報功的心理,都會為祂建廟奉祝,因此祂就會成為台灣信徒最多、分布最廣的神祇。其中大甲鎮瀾宮每年祖三月生日前的「大甲媽祖回娘家」活動,信徒徒步跟隨媽祖神輿從大甲到北港來回,動輒十數萬人,隊伍迤邐數公里,堪稱台灣僅見的最大規模宗教活動。

節氣與諺語

  • 穀雨寒死虎母:雖然已過清明,仍然常有低溫冷鋒過境,令人冷得發抖。
  • 穀雨,鳥隻做母:形容鳥兒此時大量交配、繁殖。
  •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春茶在穀雨附近開始摘採,而且必須把時機,太晚則茶質不佳,一天到晚採茶、烘茶,此時茶農最為忙碌。
  • 穀雨相逢初一頭,只憂人民疾病愁:穀雨若在月初,則占人民多疾病。
  • 穀雨前後好種薑:此時台東,花蓮地區正是種植生薑的季節。
  • 一斗東風三斗水:此時颱風東風則多雨。

台灣有「入夏補老父」俗諺,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熱補;另外南部則有在立夏日吃「蒲仔麵」的風俗,而客家人在四月八日,通常都會利用採自野外的鼠麴草製作草仔粿或米苔目,供全家大小食用,據說吃了可以減少夏天生疔長瘡。

  立夏,為夏季之首日,古云:「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漫。」是說立夏當天青蛙如果不叫,夏季將多雨。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當天寺院常以盆供銅佛,用小勺舀水澆佛身,這些浴過佛身的「聖水」,取來飲漱,據說可以袪病延壽。除了舀水浴佛外,還有釋放籠中鳥雀、桶內魚蝦,宣揚佛教戒殺生的放生會。浴佛與放生都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宗教活動,它也隨著移民由中國傳到台灣。四月十四日仙祖生,是乞丐的鼻祖李鐵拐的誕辰,昔日台灣的大城市都有乞丐收容所,每年到了四月十四日,各個乞丐寮都要大事舖張,搭棚奏樂,演戲敬仙祖。

節氣與諺語

  • 立夏,補老父:立夏日要為年老的父親進補,有些地方(如宜蘭礁溪)則只是象徵性煮甜麵條大家吃。
  • 立夏北,無水通磨墨:立夏日刮北風,占乾旱。
  • 立夏,稻仔做老父:中部地區一期稻作此時已含苞將吐穗。
  • 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粟刈到無處置:立夏日下雨,占五穀豐收。
  • 三月無清明,四月無立夏,新米舊米價:清明不在三月,立夏不在四月,當年所出的新米(一期稻米)一定與舊米同樣貴。

四月二十六日是台灣最大的王爺廟-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李王爺誕辰大祭典。

  王爺信仰,屬於瘟神信仰,關於他們的來源,明初,明太祖選派三十六位能說善道、滿腹經綸的進士,乘船赴南洋宣揚德威,不幸在台灣海峽遇颶風,葬身海底,死後常顯靈於海面,明太祖聞知後,下旨建造一艘大船,賜名「王船」,船內供奉三十六名進士靈位,並御書:「遊縣吃縣,遊府吃府」八字,送入大海去「代天巡狩」。福建沿海有許多王爺廟,王爺慶典大祭後,都要送一條「王船」出海。相傳王船所到之處,會遭瘟疫肆虐,必須建醮迎祭,擇日再將王船送出海去,才能禳除瘟疫。

  四月二十六日,同時也是神農大帝誕辰。神農大帝即古炎帝神農氏因為教民務農,且曾親嚐百草以治民疾,故普遍受到農民及藥界的信仰。

節氣與諺語

  • 小滿雨水相趕:此時台灣正進入梅雨季節。
  • 小滿櫃,芒種穗:北部地區水稻在小滿前後開始「做櫃」(含苞),到芒種附近近吐穗開花。
  • 小滿天雨水相趕,芋要趕,否則九條芋仔煮一碗:芋頭是在小滿時成長。
  • 小滿甲子庚辰日,寄生蝗蟲損稻禾:小滿若逢甲子庚辰日,占水稻多病蟲害。
  • 罩茫(霧)罩不開,戴笠仔披棕蓑:占下雨,出門要備雨具。

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插艾草、菖浦或柳枝、榕枝,張貼黃紙紅字的「午時聯」,佩帶香包,小兒戴長命縷,吃粽子,飲雄黃酒,中午以苦草水淨身。農村更有一種「送蚊」習俗,端午午後,燃燒一把稻草,迅速在屋內各個角落薰一薰,然後跑到野外,連同紙錢一起丟在道旁,俗信如此就可以將蚊蟲驅趕出家門。

  端午午時還可以玩一項簡單的遊戲:豎蛋,據說一年當中只有這個時辰才可將雞蛋豎立在地上。

  端午節除了袪病祈福這項意義外,還包含有紀念戰國時代楚國屈原為國盡忠,卻遭小人陷害,投泹羅江而死。人們趕著划船去救他,救不到,又怕他死後屍體被魚蝦侵害,乃用竹葉包裏米飯擲入江中餵魚;演變到後代,划龍船比賽與吃粽子便成為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節氣與諺語

  •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下雨便會連著下到五月,即俗稱梅雨。
  • 五月龍船北:端午節前後還有吹北風的可能。
  • 芒種瘋鯊:鹿港一帶海域,芒種前後會出現鯊魚。
  • 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南部的熱帶水果芒果在芒種後上市。
  • 芒種蝶仔討無食:陰曆五月以後,百花花期均過,此時之蝴蝶已無花粉可採。

夏至當天,太陽正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陽)最長,此日黑夜(陰)最短,過了夏至日,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夏至雖然是夏季白天最長的時刻,但並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刻,北半球的夏天要到小暑、大暑時,氣溫才會升到最高點。台灣地處亞熱帶,到了夏至,許多水果紛紛應節上市,如荔枝、芒果、鳳梨、西瓜、香瓜、哈蜜瓜、葡萄等,味道甜美,水份豐富,正是夏天最可口的水果。此時之蔬菜,葉菜類多已過時,雖有空心菜獨霸,其他除了竹筍外都是瓜果類,如:冬瓜、絲瓜(菜瓜)、苦瓜、南瓜(金瓜)、瓠瓜、茄子、菜豆等。

  台南地區有一種特殊的民俗遊戲鬥蟋蟀,便是尋聲灌取蟋蟀後,利用它強烈的領域觀念,將兩隻蟋蟀放在一個「戰場」內,激起它們的敵意後,即開始一場激烈的戰鬥,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五月下半月比較重大的神明祭典,是五月十八日的呂洞賓得道紀念日。

節氣與諺語

  • 夏至,風颱(颱風)就出世:夏至後已出梅雨季節而進入颱風季節。
  • 夏至,愛呷不愛去:形容夏至燠熱,人們慵懶。
  • 夏至,禾頭空:北部地區水稻正在結實期間,若颱大風便會白穗而成「禾頭空」。
  • 夏至早晚鋸:中部地區的水稻此時已可收割。
  • 夏至,種籽齊去:中南部二期作物的種籽,夏至時已全部播種下去。
  • 西北雨,落不過田岸:入夏常有西北雨,雨勢急區域小,經常田東有雨田西放晴。

台灣六月已完全脫離梅雨期,四週海域隨時有低氣壓形成,颱風從此說來就來。六月初六,相傳古代皇帝於此日曝晒龍袍,「六月六,曝龍袍」民間亦於此日將衣服、棉被、書籍、圖畫等拿出來晾晒,以除去梅雨季節的濕氣,富有衛生教育的意義。

  六月初六,又稱「天貺節」,俗謂是日會天門,並信利用天門開的日子向神明祈求好運最為靈驗,因此善男信女每於是日前往寺廟拜拜;而一些自認為運途不佳的人,更把握這一天到寺廟去「補運」。

  小暑開始六月天氣最熱,人們最好伏居,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晒,注意飲食,避免中暑或引起其他的疾病。昔日大陸上凡是新婚不久沒有過夏天經驗的新娘,每到初伏娘家必派人接女兒回娘家休息,稱為「歇夏」。新娘「歇夏」的風俗,宜蘭地區仍十分普遍流行、宜蘭人稱為「歇冬」或「閃冬」,出嫁滿四個月的新娘,在六月初六、十六或廿六,任擇一天回娘家小住,回娘家要帶「等路」(禮物),小住後回婆家,娘家也要為她準備帶回婆家的禮物。

節氣與諺語

  •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
  •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吹東風,大暑傍晚紅霞滿天,都是颳颱風徵兆。
  •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颱,無雷便是颱:民間常以六月初一是否打雷預卜當年是否有颱風。
  • 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見霜:六月六日下雨,占當年秋冬會很冷。
  • 六月六,仙草水米笞目:仙草水與米笞目是台灣夏天最佳消暑食品。
  •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七月為颱風旺季,六月初旬、七月中旬的颱風最強烈,須慎防之。

大暑前後的民俗節慶,六月十五日俗稱「半年節」,有吃「半年圓」的習俗。半年圓是用糯米磨粉加紅麵搓成,大多數是煮甜的,先拜神祭祖後再全家人食用,象徵團圓與甜蜜。

  而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的得道日,與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九月十九觀音升天日同為一年裏面觀音菩薩的三大祭典日。六月十九當天,各地寺廟都會舉行觀音法會,一般人也喜歡在這一天到寺廟點一盞長明燈,以祈求家安宅吉。

  六月二十四日是西秦王爺的生日,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師(生日在六月十一日)是台灣兩人音樂戲劇之神。台灣昔日傳統的音樂戲劇界有南管與北管兩大派,北管派信奉西秦王爺,南管派信奉的是田都元師。六月二十四日是關聖帝君聖誕日。

節氣與諺語

  • 大暑有青粟(穀)無青米:台北地區一期稻作到此全部可收割。
  • 大暑公(大暑在單數日)好年冬,大暑母(在偶數日)老鼠滿田走:以大暑日之奇偶來占二期稻作之豐收與否。
  • 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大暑不熱即表氣候不順,會有水災或風災。
  • 大暑熱不透,收成就不夠:氣候不順,占收成不佳。
  • 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天熱人懶,連三餐都懶得煮。

七月立秋,處暑兩節氣中,有七月七日的七夕節,人們期盼就能在此夜,在晴空中望見牛郎、織女相會。

  而淵源所自則是古來的民間傳說,將銀河旁兩顆明亮的一等星神話化:說成一對戀人因戀愛而怠於工作,被罰分居銀河兩岸,就只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版本流傳,非借此勸農勸織,勉勵世間兒女既要愛情,也要工作。這一浪漫而消豔的故事結合星辰信仰,有人稱為七夕情人節。

  七夕有乞巧的儀式,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瓜果、鮮花之類,向牛郎、織女雙星乞巧。七夕在台灣也是七娘媽誕辰,稱為「七娘媽生」。七娘媽就是七星娘娘,為護佑兒童的守護神。

節氣與諺語

  • 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立秋在六月,漁業(海冬)會比較早結束;立秋在七月,天氣將持續穩定,漁業會較晚結束,漁民收入會較多。
  • 雷打秋,年冬高地半收,低地水漂流:立秋日打雷,占二期稻作歉收。立秋忌雷,全台皆然。
  • 一天落雨一天涼:立秋後,若雨則氣候便漸冷。
  •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立秋不下雨,占年成不佳。
  • 七月雷聲七分飛:七月打雷就會颱起東北季風。

 處暑以後民間會有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水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尚高,飲食衛生要注意,而戲水出遊尤須小心,因此祭拜孤魂本意,就具有一種警戒民眾的作用。

節氣與諺語

  • 處暑,會曝死老鼠:形容此時天氣酷熱。
  • 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日出時有紅雲,占有颱風,故勿出門遠行。
  • 七月半鴨不知死:本指鴨子養到七月,長大都會宰來普渡,後來用以比喻世人不知死活。

八月上半月的祭典,在古代有一項全國性的祭奠:仲秋上丁日祭先師孔子,古代祭孔,分為春秋二祭,春用仲春(二月)上丁日,秋用仲秋(八月)上丁日;所謂上丁日是指該月的第一個丁日,依古代用干支計日之法,每十天就會遇到一個丁日。

  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

節氣與諺語

  • 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
  •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
  • 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

中秋之成為節日,除了是在農產收成的時期外,更重要的應有取於月圓的幸福象徵。往昔交通發達,遊子在外歸家不易,為了一家的團聚就須要選定一些節日,藉機團圓。過去中秋有「拜月娘」的習俗,說是太陰娘娘的誕辰,崇祀月神,這是在普遍性拜月娘的習俗外,更具有民間信仰特色的崇拜。

  在秋前或後,以前有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現在在中秋日也拜土地公。至今中秋前後在中南部可以看到各處田頭豎立著「土地公拐」,它是用一根竹枝豎立於田頭或中田,上頭繫著土地公金,用以禮謝土地,祈求保佑,這也是古社祭的遺跡。

節氣與諺語

  • 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聲歌好禾;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秋分日天晴占豐年,打雷則占歉收。
  • 月半看田頭:此時二期稻作好壞已可以看見。
  • 早冬雨:一期稻作要靠春雨灌溉,二期稻作則有賴露水滋潤。

九月只有重陽節一個較大的民俗節日,因為在九月九日,月日均值陽數,是重九,也是重陽。秋日登高固是養生之道,所佩所飲的也是長壽之物,而原本辟邪、除不祥的習俗,也逐漸變成具有運動、休閒的作用;這時「九九」可作為長久、長壽解,因而政府定這節日中作為敬老大會,成為敬老節。

節氣與諺語

  • 白露水,寒露風:白露日下雨則寒露日會颱風。
  • 九月颱,無人知:九月本非颱風季節,大家防颱的心理都已鬆弛,故若有颱風常會令人措手不及。
  •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九月風大,是放風箏的好季節。

傳統的觀念,認為秋為五行之金,並有肅殺之意,於法可以動刑砍殺人犯,故稱「秋決」。

燒王船  台灣九月下半月,在南部地區有許多廟宇舉行「王船祭」,王船祭大約是每三年一科(次),祭典期約七、八天左右,最主要要製作一艘供王爺乘坐的王船,造型古雅,顏色鮮艷。船邊四週堆上紙錢、油、米、柴、炭,把十二瘟王送上船,便點火火化王船,送王船遊天河,信徒們便在熊熊火光中祈求海陸兩境平安。

  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掛纓絡之日,也就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信徒是日皆往觀音廟進香祈福。

節氣與諺語

  • 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後,颱風季節也跟著結束。
  • 霜降豆,寒露麥:霜降時最適宜種土豆(花生)等豆類植物。
  • 霜降稻仔齊,牽牛就加伊犁:二期稻作此時若尚未出齊即無效,故說可以加以犁除。

台灣一入十月即有「謝平安」的宗教活動,就是「建醮」,其目的無非叩謝上蒼,也祭拜祖先及無主孤魂,豎燈篙、放水燈就是召請的訊號;而普施時,獻供的祭品充分表現收成後的感恩心意,基本上是崇德報功的禮意,保存了素樸的年終祭典的狂熱氣氛。

  而十月十日是水仙尊王祭日,台灣民間相傳,水仙王在此節氣內,由高麗將白腹魚、烏魚、土魠魚驅趕過來,讓漁民豐收。故具有保護神性格,保平安,助收穫。

節氣與諺語

  •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處於亞熱帶的台灣,此時雖已入冬,有時氣溫還會很高,俗稱「十月小陽春」。從前農業種植及育種技術比較不發達,農民為求隆冬時節仍有「菜」可以佐餐,便在此時開始醃菜。農業育種技術進步,四季皆有便宜的生鮮蔬果可以佐餐,農民已不再作興醃菜過冬。

  而十月下半月的民間祭典,有十月十五日的下元水官大帝誕辰日,俗稱下元節。民間祭拜水官大帝,時間是清晨,祭品與祭儀和上元節祭拜天官大帝相似。

節氣與諺語

  • 小雪小到:烏魚群在小雪前後剛到台灣海峽來,故云小雪小到。
  • 月內若陳(響)雷,豬牛飼不肥:十月已入冬應無雷,若打電表氣候不順,占豬牛六畜有災疫。
  • 十月豆,肥到不見頭:布袋一帶到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此時豆仔魚相當肥美。

處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寶島,平地雖然樹葉長青,多少也有幾分冬意;至於高山地區,則很明顯地可以感覺出來冬的嚴寒。十一月上半月民間的祭典,古有十一月一日的痘疹娘娘誕辰。相傳痘疹娘娘專司天花與麻疹兩種傳染病,昔日醫藥不發達,家有孩童的多半春有痘疹娘娘,求其庇佑。

節氣與諺語

  • 大雪大到:烏魚群到了大雪時便大批湧進台灣海峽。
  • 頂初三下十八,早潮晏退:海潮在月之初三與十八日,有早滿而晚退之現象。
  • 朝看東南烏,午前風雨急:早晨東南方天空罩黑雲,占上午風雨交加。

冬至那一天夜最長,日最短,過此以後,又逐漸日長夜短了。從入冬以來,漁民根據年年所得的經驗,冬至前,烏魚鰾較大,是好的烏魚子材料,捕捉烏魚、製作的烏魚子,是沿海漁民的重要收入,所以天氣雖冷,卻是大家期盼的冬之喜訊。

  昔日冬至的前日,到處就可用石磨磨糯米,準備作湯圓的佐料,現在則可方便地在市場買到現成的。等到晚上,全家圍攏一起搓作湯圓,這就是「冬至(節)圓」。

  冬至湯圓是有取於一家大小團圓過冬的美意,不過北方人也有吃水餃、餛飩的,都表現不同的飲食文化。

  「冬至」也具有大節的意義,因此有人將冬至的所有祭拜活動,稱為「謝冬」,的確是能表現收穫季的心境。

節氣與諺語

  • 冬至烏,過年酥:冬至若下雨,則占過年會放晴。
  • 冬至透腳日,做田人拼攏劊直:冬至晴朗,農夫忙於農事。
  • 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冬至為古代之過年,故說吃過冬至湯圓即算添一歲。

寒屬於農曆十二月的節氣,十二月古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民間流傳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用糯米(或黍米、小米、粳米、薏仁米等)、桂圓、荔枝乾、蓮子、紅棗、花生仁、瓜條、杏仁、松子、白果、栗子等,或只取八樣,或不限八樣,熬成甜粥,敬佛祭祖,並互相餽贈。

節氣與諺語

  • 小寒大冷(音官)人馬安:冬至後,天氣應寒冷,人畜才不會災疫。
  • 十二月雷,不免用豬槌:十二月打雷,占次年有豬瘟,因豬死多,故不必用豬槌宰豬。
  • 初一東風六畜災,若逢大雪旱年來:大雪在十二初一,占次年雨量稀少。

十六日尾牙,臘月十六為一年最後的做牙,特別隆重,才叫做尾牙。頭家借此機會發放紅包及賞賜,以表示感謝;相傳尾牙宴上,雞頭所向就表明續聘與否的含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舊說是恭送灶神及諸神昇天述職的日子。

  除夕、過年,都指今年至此將除,而準備明旦迎接新歲,「除舊迎新」在節氣上具有更迭的意義。在圍爐的大年夜聚餐之前,依例仍要先祭諸神及祖先、請其先享用,這是「辭年」,另外也要拜好兄弟、地基主,一併享用。圍爐是一家團聚的時間,年夜飯務必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象徵家運興旺。長輩分發「壓歲錢」及「守歲」;過去圍著爐火守歲,也有稱作長壽夜的,是種寓意深遠的年俗。

節氣與諺語

  •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此時天寒地凍,害蟲或凍死或蟄伏,若大寒不寒,害蟲未死或未伏,則人畜必有災殃。
  •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若不冷,則寒天向後移,翌年春分時節天氣仍會十分寒冷。
  • 新年頭,舊年尾: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在這兩個重點時間,人們必須特別謹言慎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outoo2688&aid=20741108
 引用者清單(1)  
2015/02/07 23:13 【鏡裡臺灣】 準備過年 談節氣

 回應文章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7 09:46

太棒了!

請求准許老丐轉貼。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