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5 16:40:54瀏覽892|回應5|推薦35 | |
*─────── 星 際 效 應 ───────* ── Interstellar ── 導演:克利斯多夫諾蘭──編劇:克利斯多夫諾蘭/強納森諾蘭 演員:馬修麥康納/安海瑟威/潔西卡雀絲坦/米高肯恩/麥肯紀芙伊 出品:由──華納/派拉蒙/傳奇影業──聯合製作 有關太空科技的影片,幾乎年年都有,可見人類對神秘的外太空存有多少想像和冀望。去年的「地心引力」得獎無數,但是內容畢竟單調了點,從頭到尾幾乎就是珊卓布拉克一個人在一堆機器裡獨撐大局。 而這部的內容厚實得多,相關科技上的造景,都經過理論上的求證配合,電影裡試圖模擬宇宙黑洞最可能面貌的呈現,還找來太空科學權威當顧問,因此也是最可能接近真實的樣貌。 電影從頭到尾都以真實的科技為背景,來表達人類勇闖未知宇宙領域的決心和熱忱。影片雖以外太空的探險為主軸,更以親情的牽掛衝擊著觀眾的心情,是以它既能動人以理,也能動人以情。 還沒上演之前,報章雜誌已在多方面廣為宣傳。是以還沒進電影院,迷電影的人就已知道這位導演的作風,他喜歡實景拍攝,對電腦模擬沒有興趣。不論影片一開始那片廣袤的玉米田、繼之而來瀰天蓋地的沙塵暴,甚至後來出現全尺寸的太空船,都是真金不怕火燒搭建出來的實景。甚至到冰島出外景,還把那艘巨無霸的太空船運過去,可見有多大的工程。而太空船在宇際飛行途中的所見,也如同幽深太空的真情實景,讓我們看到導演認真的程度和野心。 我想,他一定和拍攝「深海挑戰」的卡麥隆一樣,並不僅僅著眼於商業利益。他自己對外太空的嚮往,對人類未來可能移居外太空的夢想,才是他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始動力,也才是他能夠這樣追求並堅持完美的根本原因。 話說多年之後,地球已被人類摧殘到不行,環境已与今天的大不相同,土地貧瘠到種不出東西,糧食嚴重缺乏。氣候也變得越來越極端,狂風,豪雨和沙塵暴,說來就來,人們的生活不但沒有品質可言,更可能危在旦夕。沙塵暴的肆虐很可能就是空氣不足,致使讓人活活悶死;而農作物的無法成長,人類糧食不足,是不是等著餓死?地球這個人類自古以來生存的地方,似乎不再那麼適合人類安居生活了。於是科學家積極研究,該如何拯救人類。為人類發現另一個更適於生存活命的星球,可能才是惟一的出路。 當初主持NASA太空科學的布蘭德教授對主角麥康納說:如果你不參加這個對地球的救援行動,你女兒就是地球上人類最後一個世代了。於是麥康納決心離開女兒墨菲,大公無私毅然獻身這項飛向外太空的科學探索行動,好拯救地球上的人類,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女兒在內。 儘管墨菲哭著求他別離開。麥康納主意既定,只對女兒說:「我一定會回來,只是等我回來時,可能和你同樣年齡。」理論上而言,他們飛航的目標是在遠得難以想像的遙遠星際,那裡的時間和地球上相差太多,可能太空中的一小時,是地球上的七年之久。因此連他們自己都擔心,即使在航程中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或錯誤選擇,都會對地球上人類的存亡發生不可逆轉的影響,當然也就影響到他們回程的時間,以及相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和機會。 在飛航途中,他們最擔心的是,可能永遠回不來;或是回來了,卻發現計畫竟全盤失敗?科學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這應該都是心中最大的一個疑問和塊壘,沒有任何科學家在事前就對所研究的事物肯定十分,如果事前能準確預知,吸引力必然大減甚或歸零。 而在觀影的當下,看著那些已經遠離太陽系、超越了銀河系的太空人,向著不可知未來的太空飛行,甚至孤獨地降落在某個遙遠的星球上,為的只是能向地球傳遞他所立足那個星球的狀況和消息。那份寂寥無助的心情該多深重?如果不是打從心底有這份真正的信念,認定他們的所做所為千真萬確一定能夠拯救人類的未來,如何受得了那種無邊無際又無日無夜的深刻孤寂?由於造景的精湛,觀眾可以感同身受他們那種無以言說的寂寞心情,感染的力道也因此更讓人低迴不已。 之後主角麥康納執意從外太空飄了回來,時光卻和地球的不同,正是他女兒小時候在懷疑為什麼書房裡的書本出現異象的日子。他女兒墨菲曾跟他說過,那些異象都是她的鬼和精靈弄出來的,他還盡力為她開解,別太迷信。 此時此刻他才豁然,那個敲牆壁推倒書本的鬼,其實就是他自己。當時他急著想要告訴女兒一些外太空的訊息,然而苦於兩人在不同的時間象限,時光的陰錯陽差使他無法現身,就只有推這倒那的好引起女兒墨菲的注意,同時也把太空的訊息以密碼的方式告知女兒。只是當時他女兒還小,雖然對太空科學興趣濃厚,卻還無法解開那些密碼的真象。 成長後的墨菲,也進入NASA航太署工作,於回憶此事時,終於發現並體悟到父親傳送的信息,豁然開朗於父親的用心,並藉著這些信息完成了太空總署布蘭德教授的計畫,而讓人類移居到太陽系裡算是最靠近土星的庫柏太空站裡。 最後麥康納經過一次危機被星際漫遊者救起,以地球的時間來算,他已是高齡124歲的老人,但外表和體態卻仍然与當年離開地球時的樣子相差無幾。 在土星的太空站上,他有機會去探望已休眠二年的女兒墨菲,她躺在病床上,已是人間一老嫗。他女兒說她知道父親一定會回來,因為這是他親口答應過的。她最後終於發現了父親將留給她的密碼都儲存在送給她的那支手錶上之後,一直堅定的期盼著這次的相聚。父女相見應該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女兒卻認為,為人父母的不該目送自己孩子的死亡,她已有自己的兒女孫輩,他們會照顧她。要求父親離開。 麥康納茫然地說:「那我要去哪裡?」女兒提示他,遠在太空中的那位女太空人布蘭德,正一人留在寂靜的外星上。於是他整裝重又出發。在離開地球半個多世紀之後,這裡已不再是他的家、他的星球,甚至人類移殖的土星,也和他的人生接不上軌。他的人生已綁在外太空,以及外太空的航空中繼站上。 如果屆時補給不足怎麼辦?氧氣不夠了又該怎麼辦?或者,將來他和女太空人有了後代又該怎麼辦?觀眾的心情,該是各個感受不同吧?你會為他們高興?還是為他們緊張?可能最好就是你能研究出什麼方法解開他們的困境。 「人類生於地球,卻不應該滅絕於地球。」電影的中心思想固然是圍著這個潛規則來發揮運轉,然而地球上的人類,是否真該那麼未雨綢繆地先把地球假想成為一個必然會毀滅的星球?非得千方百計地移殖到外太空不可?當麥康納在返回地球的時空間隙中飄浮時,他突然領悟到,不論在三維、四維甚或五維空間,能夠救助人類的,也只有人類自己。而人類這個物種之能否持續綿延,最根本的因素還在於人類本身所天賦的情愛,不論是親情或愛情。 地球是否也可能長久存在於太陽系之中?理論上還得牽涉到太陽能夠存在的年齡。據天文學家的研究,太陽的能量也有一天會用完而爆炸而毀滅,到那時,地球必然也會跟著殞滅,再也不是人類適於生存和居住的星球了。不過這個時間遠在五十億年之後,可是這一天終歸會到來。科學家預測,屆時環繞著太陽的八顆行星都會隨著太陽的爆炸而一起殞滅。可見電影裡移殖土星的構想,也只不過一個中途站而已,之後還得再繼續發展太空科技,繼續往更遠的、超出我們這個太陽系的星球移殖。這些都讓人感受到,人類整體的生存延續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而移殖外太空也並非只是一種浪漫的想像。 然而只看地球,其實很多亂象追根究底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如果人類的自私本性不改,拯救地球的期望都等於空轉,移民外太空的假想,可能在太陽還沒爆炸之前就得提早落實。 這部電影和其他相關的外太空影片一樣,實際上都起因於人類的憂慮和想像。也有不少人讚揚它,從意念的起步到付之於行動,都是人類意志力上的一項壯舉。這固然是對所有研究相關題材的科學家表示敬意,同時也是對導演的努力致敬,他不遺餘力的將最可能真實的畫面呈現給了觀眾。 我們多數人對外星人都懷有莫名所以的恐懼,總認為他們會基於某項原因來攻擊地球。難得有人像當年的史蒂芬史比柏那樣,樂觀地認定彼此可以和平相處。 即使同為地球人的各個國家之間,不也總在擔心別的國家不知哪天會來攻擊自己,讓自己的國与家都不復再有生存的空間。於是你也緊張他也緊張,競相增強軍備,總要在有人冒犯的關鍵時刻,殺他個寸草不留,甚至先下手為強也在所不惜。 但是也有另一種看法,曾有格友說:「在佛學裡,我們不過是塵世裡的過客,短短數十年春秋而已,還要把這個宇宙攪和的一團糟,實在有違作客之道。」這份襟懷真是何其瀟洒何其超然。 都是生活的態度,古希臘文化精神的傳承,一向鼓舞人類盡量往不可知不可能的境界探索,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征戰和克服。所以電影中一而再地把這句詩重複了好幾次:「不要溫馴地走入那良夜,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哮、怒吼,怒吼著抗拒天光的殞滅。」咆哮些什麼又怒吼些什麼?不過就是鼓勵終人的一生,都要有一股昂揚的鬥志,絕不被動地接受幻滅的結果。也正如主角麥康納一開始就明言的:「我們是探索者,開拓者」,強調那股敢於冒險犯難的精神。 而我個人認為,在東方,一般哲學与思辯的根底,比較偏向超越個人一己的欲望,偏好与世界萬物互不侵犯、和平共處。雖然我也贊同每個人對一己的人生應該要有昂揚的鬥志,但生活中可能更喜歡多些山川文物的靈氣薰染。是以同樣的月光,東西方可以有極不相同的表述。在東方,它可以流動如水、閃耀如緞,也可以凝固如霜。明月之於人,可以是飲酒時相邀的「對影成三人」,可以是「千里共嬋娟」的綿綿思念,意境何其清平和諧又悠遠? 你的感覺如何呢?面對著人類的大未來,是喜悅還是憂慮,會側重哪一個面向多些?是準備趕上移民外太空的大浪潮?還是悠哉遊哉地留在地球上,繼續欣賞它的春花和秋月?對於未來無可預知的一切,你會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和態度應對?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