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苦惜福
2012/03/21 12:27:52瀏覽238|回應0|推薦15

自從慈濟的關愛降臨到Commonweath Ave旁這所公立小學後,幸運之神就一直兼顧着他們。

從先前的給每位學生分發一本字典到給有需要的學生配上眼鏡;在學校定一個點,帶動家長們齊做環保;到幾天前發放來自台灣的大米,這些都令在校的學生、家長及老師們喜眉笑臉

望着家長們喜盈盈地扛着一袋袋寫着love from Taiwan(來自台灣的愛)的大米出了校門,我也感同身受,沾染了他們的喜慶。

第一次發放大米是給這所公立學校較貧困的家庭,其實學校裏幾乎户户皆是貧困潦倒的,為公平起見,慈濟決定再次發放大米,讓在校的每位學生的家庭都受惠。

在發放大米前需家訪,再把領米券親自交到家長手上。師姐們的先聯絡好義務幫忙的家長們,然後幾位家長及兩位師姐組成一隊,再兵分幾路,到各自負責的小區裏去分發領米

我是首次加入這種活動,也是首次要進入貧民區,即使烈日當空,對即將要進入的貧民區没有丁點的害怕,反而是期待能窺探一下貧民區的真面貌。

我們這一隊負責Tandang Sora這一區,即使是有義工家長們帶路,還是需一再的問路,還好我們手上有受惠户的各項資料,包括住址電話及他們的相片。

通向貧民區尽是些小巷,且小巷皆彎彎曲曲了無尽頭。如能在環境好的地方,漫步在這種小巷裏是很爽意的事。記得我曾在國外忘我的徜徉在這種小巷裏,但在菲律賓馬尼拉,可不敢有這種苛想,而我們所經之處還好不是太脏,没我預想裏的雜亂無章臭氣沖天。

這一區應不是最窮的,房子密度高,疊疊重疊疊,望着這個“密不透風”的貧民區,心底歎了一聲,怪不得一着火就是一大片被燒。但慶幸很多都是水泥房子,小小的房子還有樓上樓下但各不同户。唯一的空間就是那條小巷,還好左鄰右舍一派和睦相處的樣子。很多婦女都留守在家,一聽慈濟皆奔走相告出來,也想加入慈濟做環保她們說他們需要工作,就是掃地也行。

一個早上,我們這一隊共分發了七張領米到七位家長的手中。十一點半和其它的四隊在學校再次的會合。

聽着一位師兄進入貧民區的心得分享,他很替師姐們着想(因他是此次活動中唯一的男性},他說他們去的那一區是治安最不好的,常聽到那一區出人命,且當他們在家訪時,碰到有三户人家有人病逝,也見到野狗亂走,他擔心師姐們都是女性,要注意人身安全及小心身邊的流浪狗……

聽着這位師兄的分享,令我想到當我蹲下身子,在讓一位家長簽名時,冷不防一個兩歲的小女孩,用她又長又黑乎乎的五個指甲深深的陷扎進我的手臂上,這突如其來的一招令我痛得驚叫,她方放手。我也才驚覺一個靜靜的小女孩,原來也具有殺傷力,會對我下“毒手”。(同隊的師姐開玩笑的說:“那小孩首次見到這麼又白又胖的手臂,忍不住的就下'毒手'了。”聽來還真是有點道理,貧民區裏的人都是又黑又瘦。)

望着手臂上痛的指甲陷痕,還好只是一個小狀況,但提醒自己身入貧民區是該使出另一個心眼,注意四周隨時會出現的狀況,别若無其事独立行動。

我不明就理地問常家訪貧民區的師姐,為什麼我們要大費周章的親自跑到家長的家裏發領米?叫他們到學校來領不就完了。師姐說:“如果是這樣,每個人都說他們是家長,每個人都來領?……”

此時我才明了原來慈濟每做一次扶貧救苦或義診,在救濟前需做很多預先工作。

在發放大米給家長時,慈濟的師兄也講述了上人是如何從每天捐獻五角的“竹筒歲月”開始的,也讓這些家長們知道在受幫助時,也要記得幫助其它貧困有需要的人。家長們當場也踴躍的捐出他們口袋裏的零錢,為濟貧救苦出一點力。

無論經濟上是貧是富,只要願意助人,心靈將會是富足的。

此文3-21-12刊登於菲律賓世界日報廣場版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ping86&aid=622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