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8 00:01:18瀏覽410|回應0|推薦0 | |
小兒可否服用中藥?中藥或西藥如何抉擇?中藥可以調體質?本期針對疾病治療、體質調養、藥膳保健3面向切入,請爸比媽咪跟著兩位專業的中醫師一起探究中藥的世界,為孩子的健康打造基礎。
【採訪撰文/陳萱蘋;諮詢/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 黃中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 吳建東;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化妝/筱喬;演出/漂亮媽咪:陳姿燕、可愛寶寶:陳美嘉】 小兒服中藥 Yes or No? 傳統中醫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有服用中藥的歷史。而中醫在兒科方面也有其專長,自唐朝就單獨列為兒科,太醫署內已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規定須學習5年並通過考試合格後才能勝任兒科醫師。 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之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多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爸比媽咪對於中醫的瞭解不足、經驗也不多,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黃中瑀醫師表示,不論歷史或臨床角度來看,小兒服用中藥都是沒有問題,請放心! 關於孩子多大可以服用中藥呢?吳建東醫師表示,中藥的服用並無年齡限制,剛出生的新生兒就可以服用中藥,新生兒可使用甘草水的清熱解毒效用來退胎毒。而實際門診經驗發現,中醫兒科多為1歲以上的孩子,因為許多新生兒在醫院出生之後,便習慣留在醫院,倘若有疾病需要處理就直接向兒科求診。 草藥平和 適合小兒 相信爸比媽咪都有聽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此書名讓人誤以為中藥只有草藥,其實中藥數目將近萬種,其中常用藥有500多種,除了非常適合小兒服用的天然植物草藥之外,還有來自於動物與礦物。 植物類的中藥種類多,多為平和屬性,常用於小兒服用,如:增強體魄的黃耆、白朮;助消化的麥芽、山楂等。黃中瑀醫師表示,古代較無環境汙染,而現代服用植物類中藥應注意是農藥與重金屬汙染之人為問題。 偶爾使用於小兒用藥的動物類中藥,如消化不良、胃口差、挑食的孩子可使用雞內金或是搭配其他藥材的蟬蛻對於夜啼、尿床的孩子具有鎮靜作用。較少使用於小兒的礦物類中藥,為天然形成的無機礦物和岩石,如降火清內熱的石膏、鎮定安神的珍珠。 湯劑中藥 小兒易入口 中藥劑型主要可分為湯劑與粉劑。孩子適合服用哪類劑型呢?接受度較高呢?兩位醫師均表示,湯劑最適合孩子服用。黃中瑀醫師表示,利用滴管慢慢滴入適量湯劑,可降低餵食難度。 有些爸比媽咪直接以手指沾取藥粉,塗抹於孩子的牙齦外側,利用口水吸收成份,但孩子通常不喜歡粉劑的口感,較難以接受。而現今的科學中藥均為粉劑,是以水煎方式提煉成湯,再濃縮與賦形,吳建東醫師建議,將粉劑均勻攪拌在水中,變成自製湯劑。無論湯劑或粉劑,爸比媽咪應視孩子的接受度來做變化。 中藥好?還是西藥好? 心愛的孩子生病了,到底是吃中藥比較好?還是西藥好呢?中藥溫和,效果卻緩慢?西藥效果快,卻易傷身?相信這是許多新手爸媽心中的一大疑問。部分西醫認為中醫只憑經驗傳承,缺乏科學研究依據,因此對於中藥總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其實中西醫各有優缺點,應取其利而避其害。 中醫提及小兒之「變蒸」特性,意指孩子的新陳代謝快速,生長迅速、易於舛變,因此過於偏頗與大苦大寒的藥物都不適用孩子。因為苦寒藥物可能導致新陳代謝速度變慢。黃中瑀醫師表示,西藥為濃縮的結晶體,大部分以清熱解毒為主,屬於苦寒藥物,易造成孩子虛弱體質,影響胃口、消化以及代謝。 根據中醫觀點,吳建東醫師指出小兒為「稚陰稚陽」的身體,易受七情、六淫之外界影響。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態過於激烈,傷了內臟而致病,如怒傷肝、憂傷肺等;六淫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反常而使人生病,如寒氣盛逼則感冒、熱氣蒸蒸則中暑等。 倘若使用藥效強烈的藥物,容易使孩子轉變成各種體質,如服用補藥變成熱性體質,採用寒藥就成了寒性體質。而複合藥方的中藥成分較複雜,少有單一成分,因此藥效發展較漸進且溫和,非常適合多變的孩子。而且醫師可從萬種中藥之中,針對小兒的個體性差異,配置出最合適的藥方。 發燒了!可以看中醫嗎? 孩子發燒了,爸比媽咪一定非常緊張,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趕緊掛急診、看西醫、吃西藥來退燒。發燒為小兒常見的臨床症狀──白血球與細菌、病毒正在交戰產生的反應,也意味著孩子有一定的免疫力,能夠對抗疾病,是身體必要的保護機制。 西藥是以解熱鎮痛來處理發燒,常見小兒吃了西藥一吃不到半小時,大量發汗,燒就退了,可是當藥效退了,有些孩子又會復發。黃中瑀醫師表示,急性發燒可以看中醫,家中的小朋友發燒也是吃中藥而痊癒。中藥效果不會差,而是需要準確判斷症狀,對症下藥,才能發揮療效;倘若判斷錯誤,效果不僅大打折扣,也容易造成病變、壞病、誤治。 服了中藥之後,小兒是以穩定溫和方式退燒,不會有疲勞與倦怠感,爸比媽咪應讓孩子充分休息,避免體力過度消耗。在發燒處理上,黃中瑀醫師表示,急性發燒或流感之疾病每隔2小時應服藥一次,相較於西藥的4小時,爸比媽咪在照顧上就會比較辛苦。另外,提醒爸比媽咪,孩子使用中藥退燒一定補充大量水份,倘若不足便無法發揮作用。 急重症先尋西醫 中醫與西醫各有其擅長之處,爸比媽咪到底何時先帶孩子看西醫呢?或是哪些疾病較合適看中醫呢?假如孩子是急重症發作,吳建東醫師建議,先尋求西醫治療。由於目前中醫並無24小時的急診,無法立即處理症狀,舒緩不適,加上倘若為了等待門診,而延誤就醫時間,可能引發合併症,如高燒不退應先至小兒科緊急治療;中耳炎、鼻竇炎應該先看耳鼻喉科。直到病情趨緩,再以中藥調理、保養以達治本及預防的效果。 中西合併 行不行? 倘若孩子看完西醫、吃了西藥,還可以服用中藥嗎?中、西藥可以合併服用嗎?兩位中醫師異口同聲表示,沒問題!看西醫後,還是可以吃中藥,只要注意時間一定要錯開,建議至少間隔1.5小時以上。 爸比媽咪應該要了解孩子服用中西藥的內容物,避免重複性質成分的藥性,過分加強藥效,以免孩子身體負荷不了,如已有消炎的西藥,就應避免過多的苦寒中藥;已經吃了退燒西藥,中藥應避免選用具有發汗效果。 攜處方就醫 安全有保障 許多爸比媽咪會帶著孩子「hospital shopping」,西醫看胸腔科、心臟科、中醫看感冒又調養過敏,拿了一堆藥物,也不清楚到底是吃了何物?吳建東醫師提醒,無論中醫或西醫、皮膚科或小兒科,只要服藥,就應主動告知醫師,以免藥物交互作用。 許多爸比媽咪有將藥物分裝的習慣,當醫師詢問孩子服用的藥物,便拿出藥盒,卻讓醫師傷透腦筋。因同一功效的藥物,經由不同藥廠製造,呈現不同各式的形狀與顏色。因此,吳建東醫師建議,爸比媽咪應攜帶孩子的處方就醫,以便醫師進行專業考量判斷。 中藥真的可以調養體質? 體質是指每個人受到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所交互之影響,而產生具有「寒」、「熱」、「虛」、「實」4種特性的身體特質;體質除了影響孩子的生活飲食習慣之外,生病時也會因體質有異而產生不同疾病,因此,爸比媽咪應諮詢醫師,瞭解孩子的體質。 以中醫觀點來說,正在發育的孩子五臟六腑之氣皆不足,其中「肺主一身之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三者關係密切,因此在中醫對於小兒體質調理方面,特別重視「脾、肺、腎」三個臟腑。以下將分別說明孩子體質先天的不足以及可能引起的疾病。 孩子的脾胃之氣不足,易使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導致胃口差、消瘦,甚至影響生長發育。吳建東醫師提醒,爸比媽咪先分辨孩子是胃口差還是挑食?倘若遇到喜愛的食物,就停不下來一直吃,這就是挑食,應從均衡攝取營養下手;對於胃口差的孩子,選用大棗、茯苓、白朮,可健脾和胃又促進食慾。 孩子的肺氣不足,對於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易出現呼吸道及皮膚疾病,如感冒、咳嗽、氣喘以及皮膚炎、濕疹…等過敏疾病,甚至較嚴重之傳染病,如麻疹、水痘、腦炎。吳建東醫師表示,平和的粉光與貝母可用於潤肺化痰。 腎臟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在中醫學上骨骼為腎所管轄,腎氣不足的孩子除了發育遲緩、長不高之外,還可能出現夜尿、頻尿、腎炎等與泌尿生殖之疾病。因此,吳建東醫師建議,以地黃與山藥來滋陰補腎。 我的孩子需要中藥調養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心願,因此有些爸比媽咪發現孩子比別人矮、瘦,就非常擔心。吳建東醫師表示,除非特別消瘦、矮小、胃口差、消化不良、易感冒…等的孩子,才建議增加平時調養。只要並非落於生長曲線90%以外,爸比媽咪無需著急為調養與進補。 倘若孩子的活動狀況良好、會跑會跳、定時定量進食,就無需特地調養,孩子自然地生長才是最好的!因每個孩子的生長速度不同,現在長得慢,或許過一陣子就開始成長,爸比媽咪也可以回想小時候也是長得比別人慢,孩子有可能遺傳了父母的特性。 孩子過敏了!自己會好? 社會愈高度發展,環境卻愈遭受汙染,過敏兒也就愈來愈多,有些心急的爸比媽咪帶著孩子求助於中醫,想要「預防」過敏的發生。黃中瑀醫師表示,如果孩子無特殊症狀表現,就不需用藥治療,因免疫調節系統尚可自我調節。有時候過度給藥,反而造成過敏或不適應現象。當發生症狀之後,再依據症狀給與適合藥物即可。卻有許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認為小朋友長大之後,過敏自然會好,於是置之不理,這也是過於極端。 黃中瑀醫師表示,當過敏症狀出現了,無論使用中藥或西藥方式,爸比媽咪應該儘速調理孩子體質。趁著年紀還小,免疫系統較能夠改變與轉變,否則長大了,就可能很難調整了。而且倘若鼻子過敏延遲不處理,可能造成鼻竇炎或中耳炎。 關於過敏兒的治療,目前西醫是以減敏療法、免疫球蛋白療法及抗阻織胺、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藥物等藥物處理。而中醫則是針對每個孩子的特有體質及臨床表現症狀,並依當時的天候環境,設計出適合的處方。根據黃中瑀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過敏體質的孩子,尤其是濕疹,經過中藥調整後,都有不錯的成效。 大部分過敏體質的孩子在1歲以前就會出現症狀,2~6歲為高峰期。通常需要2~3個月來調理,不過仍視情況而定,直到症狀解除即可,吳建東醫師指出,曾有症狀輕微的孩子,服用約1~2週的中藥之後,便得到緩解。 胡亂進補 適得其反 雖然爸比媽咪想要為孩子調養體質所需之中藥,在中藥行就可以自行購得,但吳建東醫師建議,先請教合格專業醫師的意見。因孩子的臟腑嬌嫩,如果胡亂進補,反而有害無益,加上每個孩子的體質差異,應根據其體質進行量身訂作的適當調養,如容易脹氣的孩子避免服用過於滋膩的地黃、火氣大者禁用大補元氣的人參與黃耆,否則吃這些補藥可能得不償失、適得其反! 小兒不吃中藥怎麼辦? 餵小兒吃藥原本就是爸比媽咪的一大挑戰,更何況是帶有特殊味道的中藥,但其實倘若孩子從小接觸中藥,習慣之後,反而會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味。黃中瑀醫師表示,6個月以前的孩子味覺尚在發展,並不會刻意排斥中藥味;6個月以後味覺發展較佳,可能會較喜歡糖漿的甜味。 針對小兒用藥,吳建東醫師表示,有經驗的醫師都會以辛香、香草類的甘甜味中藥為主,如地黃、黃精等,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味道,孩子的接受度也較高,除非是嚴重腸胃發炎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藥,如黃連、黃芩、大黃…等,另外增強抵抗力的玉屏風散含有白朮、防風,吃起來甜甜的,孩子通常願意入口。 倘若孩子排斥中藥,爸比媽咪勿強迫餵食,可以加入一點果糖、糖漿或黑糖來添加風味,吳建東醫師建議,某些特殊情況應避免使用糖類調味,如發燒、火氣大、便秘的孩子,因中醫認為甘味容易滿,吃得太甜,容易脹氣、火氣大、消化功能差,此時可使用具有退熱解熱的甘草粉取代糖類來調味。 此外,在孩子吃完中藥稱讚、鼓勵他,拍拍手、抱抱他,或是當孩子連續幾次都乖乖配合吃藥物,可以給予一些獎賞也都很正面的做法。 加入牛奶一起吃? 爸比媽咪是否可以在牛奶之中偷偷加入中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之下,讓孩子服用中藥呢?黃中瑀醫師不建議此作法,因為不確定蛋白質成份是否將起不良作用,但倘若無計可施,也只能泡在奶粉之中一起食用了。不過,吳建東醫師認為,在不影響口感的情況之下,加一點中藥在牛奶、豆漿或麥精之中,均勻攪拌之後再服用,對於療效並無太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平時就已服用這些食物,即時分開食用,兩者還是會接觸。 吃中藥禁忌多?! 中藥藥包背面總是註明常見疾病的忌口食物參考表,如一般感冒禁吃橘子、蘆筍汁;咳嗽避免喝冰水、吃冰淇淋、鹹魚;腸胃脹悶勿用花生、番薯、豆芽菜;濕疹忌魚蝦、蟹、烏賊、芒果等,看著一大堆禁忌食物,爸比媽咪誤以為小兒吃中藥的禁忌多。 其實這些食物禁忌是針對疾病與體質狀況而定,並非因為吃了中藥而需忌口。黃中瑀醫師表示,倘若需要補充熱性藥材的孩子吃了寒性食物,將減低藥效,影響身體狀況。如果爸比媽咪不明白孩子的體質及禁忌食物,可詢問醫師。 黃中瑀醫師曾替一位氣喘小朋友調養體質,效果不錯,逐漸獲得改善,但家中爺爺喜歡吃花生糖,某天下午讓小孫子嚐嚐味道,當天晚上開始喘了,隔天便掛急診,氣喘現象又要重新調理一遍。花生、牛奶與巧克力都是高過敏物質,容易皮膚搔癢或濕疹的小朋友應避免,尤其是氣喘孩子。 另外,從中醫角度來看,無論健康或疾病,均不建議服用冰冷食物,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孩子。當然大熱天吃一點常溫涼食是無大礙,倘若大量灌飲冰水,導致腸胃收縮、消化吸收不良,對於腸胃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影響更大。 只要孩子能夠食用大人的食物時,約為1歲以上便可開始進行藥膳。但建議先諮詢醫師意見較為妥當。 【採訪撰文/陳萱蘋;諮詢/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 黃中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 吳建東;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化妝/筱喬;演出/漂亮媽咪:陳姿燕、可愛寶寶:陳美嘉】 藥膳保健 美味易入口 自古以來的「藥食同源」之說,讓中藥不但有滋補、調養及保健的功能,亦可與食材結合成美味料理,也就是所謂的「藥膳」。倘若孩子怕苦或排斥藥物,中藥與食物結合而成的藥膳,兼顧療效與美味,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與吸收。 只要孩子能夠食用大人的食物時,約為1歲以上便可開始進行藥膳。但建議先諮詢醫師意見較為妥當。不要使用太偏頗的藥材,平和的黃耆、黨參、枸杞、大棗等都可以長期使用。吳建東醫師表示,倘若發現孩子平常容易心情急躁、不愛睡覺、便秘傾向,就要避免太燥補的藥物,如參、耆、歸。 針對感冒、咳嗽、腹脹、便秘、發育以及遺尿等症狀,吳建東醫師設計適合學齡前孩子在春季食用的藥膳。由於孩子食量原本就較少,因此劑量無須做太多調整,如果需要,爸比媽咪可以依年齡調整為1/2或1/3的劑量。 預防感冒 名稱:玉屏風煎 材料:北黃耆、防風、白朮各3錢。 作法:將中藥材加水1000cc煎成500cc。 功效:黃耆,性味甘溫,為補氣藥物,其具有興奮神經及增強體力的之作用。 白朮,味甘、苦,性溫微香,補肺益氣,燥濕利水,健胃。 風寒感冒 名稱:紫蘇飲 材料:生薑5片、紫蘇葉3錢。 作法:以中藥材加水500cc煎成200cc,去渣,溫服。 功效:生薑,性味辛溫,能散止嘔,發汗健胃。 紫蘇,香溫散寒,通心利肺,開胃益脾,發汗解肌。 名稱:風熱飲 材料:板藍根、桑葉、菊花各3錢。 作法:以500cc水小火煎煮15分鐘,溫服。 功效:桑葉,解熱,鎮咳,消炎,明目。用於發熱,咳嗽,乾咳,頭痛偏頭痛,眼赤。 菊花,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板藍根,清熱解毒,治療咽喉腫痛、腮腺炎。 感冒後咳嗽 名稱:麥桔茶 材料:麥門冬3錢、桔梗2錢。 作法:以水500cc小火煎煮20分鐘,約200cc。 功效: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微溫潤燥生津,化痰止咳。 桔梗,味苦、辛,性平。清肺提氣,祛痰鎮咳。 長期咳嗽 名稱:川貝燉梨 材料:川貝2錢、梨子1個、陳皮1錢、紅棗5顆、冰糖。 作法:雪梨去皮去心,同川貝、陳皮、紅棗及冰糖放燉盅,隔水燉2小時即成。 功效:川貝,性微寒味甘苦,化痰潤肺。 雪梨,有清熱去燥之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功能健胃,化痰補氣。 食積腹脹 名稱:消食飲 材料:山楂2錢、陳皮2錢。 作法:以500cc開水小火煮15分鐘,飯後溫服。 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健脾胃,消食積,行氣散瘀。 陳皮,味辛、苦,性溫,消化不良,腹脹脘悶。 腸燥便秘 名稱:增液粥 材料:麥門冬、生地、玄參各3錢,白米2兩。 作法:水煎取汁,加白米煮粥,少加白糖調味。每晚服食半碗~1碗。 功效:麥門冬,治熱病津傷,腸燥便秘。 玄參,壯水以制火,散無根浮游之火,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 助生長發育 名稱:四神湯 材料:山藥、茯苓、芡實、薏仁各3兩,排骨、或豬肚、豬腸各5兩。 作法:藥材沖洗後,以水浸泡2小時;食材洗淨,以熱水汆燙去血水,放入電鍋中燉煮,起鍋前可酌加米酒、鹽調味。 功效:山藥,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 茯苓,補心脾,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 遺尿 名稱:芡實蓮子粥 材料:芡實、蓮子、米適量。 作法:洗淨芡實、蓮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以文火熬煮成粥。 功效:芡實,補脾去濕、補腎固精之功。 蓮子,主補中,養神,益氣力,有益腎固精作用。 名稱:夏枯草飲 材料:夏枯草3克、車前子3克、茯苓3克。 作法:以500ml的水煎煮服用,濃淡可自行調整。 功效:夏枯草,清熱解毒。 車前子,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 安心服用中藥 有一套 無論服用疾病治療、體質調養或是藥膳保養的中藥,爸比媽咪應至醫院診所諮詢醫師意見,選用適合小兒體質之藥物,才能達到功效。除了確保處方合適之外,藥材品質也是關鍵所在,醫院診所取得的藥物是經由合法製藥廠所製造之中藥,安全有保障。 爸比媽咪到了中藥行,如何挑選藥材呢?黃中瑀醫師表示,新鮮乾淨的藥材不應該有特別的霉味、酸味或是斑點顏色。而中藥的產地、採收與儲存是影響藥材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藥材多數由中國進口,臺灣境內尚無認證機制,吳建東醫師呼籲政府儘速推行相關法規管控,倘若中藥具備條碼身分認證,可追蹤來源,爸比媽咪才能安心選購。此外,拒吃來路不明的藥品,用藥安全性就多一層保障。 藥材 先沖洗 勿食用 關於藥膳之處理,吳建東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可先浸泡或沖洗藥材,洗去表面灰塵或少許農藥;烹煮藥膳時,將蓋子打開,促使不良成份發揮,避免過多農藥殘留。另外,重金屬成分較易殘留於纖維部分,不易溶解,建議不要直接食用藥材本身或是將減少藥材劑量,降低重金屬汙染危險。 勿飲隔夜茶 前一晚,愛子心切的爸比媽咪沖泡養生茶飲,想讓孩子帶到幼稚園飲用,沒想到喝了隔夜茶的孩子,卻頻頻跑廁所,拉肚子了?茶飲浸泡時間過久,可能已腐壞,爸比媽咪不要以為聞起來或喝起來,沒有酸味,就表示品質無變化,因為有些中藥材本身有芳香味,只有一點點味道的改變,爸比媽咪也不易察覺;或是茶飲之中的鞣酸物質沉澱,刺激了孩子腸胃。黃中瑀醫師建議現沖現飲,才能確保品質。 密封冷藏 保存更長久 無論是醫師開立的科學中藥或是爸比媽咪自行至中藥行選購的藥材,這些中藥如何平時保存呢?黃中瑀醫師表示,中藥應保存於乾燥陰涼之處,避免日曬,也可置於乾燥的冰箱冷藏。臺灣氣候炎熱潮濕,易造成藥材發霉、潮濕或蟲蛀,尤其是粉劑的科學中藥受潮之後,可能產生菌類或發霉現象。一旦爸比媽咪發現結塊,建議丟棄,勿繼續食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即便置於冰箱保存中藥,並非意味著可無限期的延長保存期限,那麼中藥可以保存多久呢?黃中瑀醫師表示,中藥的保存期限依藥材差異而有不同,爸比媽咪應遵照醫師指示。吳建東醫師指出,一般乾燥藥材,置於陰涼乾燥處,可保存約3個月,但開封後建議儘速服用,就無需擔心保存期限的問題。 黃中瑀 現任: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生藥所碩士班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針灸科主任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TVBS健康兩點靈特約醫師 吳建東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經歷:臺灣中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