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代文明-大奧秘第六章上
2010/12/13 00:42:51瀏覽223|回應0|推薦2

大奧秘第6章

人類流著第五行星人的血-繼承了地球外的文明 創造天地的謎 

為思考前章的疑問,我們再回頭來看看舊約聖經。

謎一般的遺跡,明顯的都已列舉; 在遺物方面,還有古書可做為線索;其中,「神」的資料最豐富的,首推舊約聖經。   

我們由開始的「創世紀」讀起;一開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神創造天地」的故事。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是黑暗的。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把 光與暗分開。這是第一天。   

第二天,神將空氣以上的水與以下的水分開。第三天,神把天下的水聚在一處成為海 ,使旱地露出來成為地;使地上生長花木。第四天,神以太陽、月亮來畫分日夜。第五天 ,神造了海裏的各種生物,陸上的鳥獸。   

第六天,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式樣造人。」神就照著自已的形象造男造女;並且祝福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就這樣,神完成了全部工作; 第七天,就休息了。」   

原文長的多,這是摘要。總之,比其他的傳說詳細得多,是相當平實的神話。內容,當然是非科學的,也許相當荒唐。   

不過,舊約裏的各種故事,是在反映太古人們的遙遠記憶,不論摩西的約櫃,以西結看到的活物,表面上看也許覺得荒誕;實際上都極為真實──至少也是真實的片斷。那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創造天地的神話。   

如,第一天,地還沒有成形,包圍在黑暗中。這是地球還沒有凝固(即濃厚的氣體與 熔岩的混沌狀態),上空掩蓋著氣體,太陽光線無法穿透。   

到第二天,空氣以上的水(雲和雨)與以下的水(海洋)分開,這是說地球已開始冷卻凝固,將內部水蒸氣噴出的狀態。

第三天,海聚到一處,露出一塊陸地;這也與實際情 況接近。最初祇有一個海,一個陸地,這已經是地質學上的定論,這一原始大陸,稱作「 邦蓋亞」,是於三億年前分裂成「岡德瓦納」與「羅萊西亞」二塊大陸的。   

在這一時期,先有了植物;第五天,誕生了海中與陸上的動物,在超太古時代,先在海中產生植物的微生物與藻類,不久陸上也生出原始植物,它們吐出氧氣才產生了魚類與 動物,這也是生物學上的常識。   

這樣來看,不但毫不荒誕,而且是將現代科學結論的精粹,以最容易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那麼,為什麼由起初的混沌、水蒸氣與一個大陸,先有植物後有動物,能將這一順 序完全正確的說了出來呢?很難說這完全是巧合。   

那麼,又是誰,把地球形成的經過,如此簡明扼要的教給了太古人類呢?由旋轉的氣體雲形成地球,由氨基酸合成產生動物,太古人類不可能知道,解釋給他們聽也不可能理解;因而,告訴他們天地與生物是「神」創造的,這樣代代相傳就成了宗教的神話,這不 是非常合理的嗎? 

照神的形象造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神」,就與「大自然」或「大自然法則」的意義相同。「大 自然法則」,地球在開始時雲與海分開,海中浮出一個巨大的大陸,產生了植物,然後有了動物。這樣來解釋,豈不是對太古人最容易了解接受的科學說明方式嗎?   

然後,第六天,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造人。」又當怎樣解釋呢?   

這也是「大自然法則」嗎?「大自然」將其中的一部分,依生物進化法則製造了人;也可以這樣解釋。

可是,為什麼神說「我們」?製造天地、動植物時的神是單數,為什麼 祇有造人的神是多數呢?   

這是重大的關鍵。「創世紀」的作者──多半是古代猶太教的祭司們──如果不是寫錯的話,創造天地、動物的神,與創造人類的「我們」,好像不是一回事。到第五天創造 天地的神話,與第六天創造人類的神話之間,單數的神與多數的神們,有了很大的空檔。   

以聖經本身來說,這一部分也極為反常。舊約聖經是猶太教的聖典,也是以後基督教的根本。而且在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習教義時,雙方都嚴格的強調是「一神教」。猶太教,祇有唯一絕對的神耶和華,才稱作神;基督教,也祇有以後耶穌。基督稱作「唯一的天父 」的才是絕對的神,才能稱作神。   

在如此嚴格的一神教的根本聖典中,竟然出現「我們」多數的神,這是非常嚴重的;而且,他們又照他們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創世紀」的著作者們,當不會在此處輕率地背棄了最重要的一神教的思想;何況,傳諸後世,將會引起不可想像的嚴重後果。那麼,到底原因何在?   

這是神們──亦即宇宙人們改造了人類;狄尼肯是如此主張。他認為,太古時代來到 地球上的宇宙人們,遇到了未開化的人類的祖先,為傳授知識對他們實施了改造手術。 

第五行星人與人類相似     

「太古,銀河系的遠方,與人類相似的有智慧的生物之間發生了戰爭。瑪哈巴拉達的傳說,恐怕指的就是宇宙戰爭。這一戰爭,失敗的一方就乘坐太空船逃到了地球。   

戰勝一方在後追趕,由於情報錯誤,認為失敗的一方逃往第五行星,就把第五行星爆 破了。這一爆炸紊亂了太陽系的引力關係,地球上也發生了大變故,「諾亞的大洪水」就是其中的一部份。   

這時,逃到地球上的宇宙人們,就利用他們的高度技術在高原上挖掘地下洞藏身,厄瓜多爾謎一般的洞窖,就是他們藏身之處。他們不能適應地球上的大氣;因而,有一段時間還要戴頭盔,等大洪水退了,地球安定以後,他們就走出洞窟與倖存的人類接觸。   

他們對與自己相似的人類發生興趣,想傳授知識;可是,未開化的人類知能太低,姿容也不好看,宇宙人們為使人類多少和他們的水準接近,於是,就對人類加以改造。   

那就是對人類遺傳因子(染色體)排列的改變,也就是,宇宙人對人類做了某種手術 ,使之發生了突變。   

這也不是全部都進行的很順利,也有失敗;對失敗沒有改造希望的種族,宇宙人就用 他們的武器全部將之消滅。譬如,「創世記」第19章「所多瑪與蛾摩拉」滅亡的傳說,對不可救藥沉溺於淫行(獸姦、同性愛)的所多瑪、蛾摩拉鎮的人,神用火把他們毀滅。 

不過,名叫羅得的人和他的女兒們,因為是優秀的人類,所以得救。   

宇宙人像這樣挑選有希望的人類,改變其遺傳因子,改造成聰明的人,然後傳授知識 

又為防止人類犯過,依照生物學的法則──禁止獸姦、近親姦、生病時的清潔等各種倫理道德,也以「神的教化」傳授給人類。   

這恐怕就是所有的謎的真相;「照我們自己」神這樣說的真義所在。(摘自「宇宙人的謎」及其他二本書)   

狄尼肯的結論就到此為止。眼光非常銳利,尤其是「改變遺傳因子排列的手術」,能有這種想法,真可以說是天才;但相反的,也未免過於離奇想入非非。   他認為宇宙人是來自遙遠的銀河的那一邊。可是,為什麼住在那麼遙遠的宇宙人會選 上地球呢?銀河系中其他適合於逃難的星球何只幾千,沒有必要老遠地跑到地球來。   

還有,為什麼那麼遙遠的星球上的居民,會與人類相似呢?關於這一點,狄尼肯還特別說明,高等生物在太陽系以外也會和人類的形態相同,因為,這是最合理的進化。然而 ,根據又在那裏?各個星球的條件不同,因而,像細菌那樣微小的高等生物、鯨魚那樣巨 大的高等生物、矮胖的高等生物、甚至有高智能的植物,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形態。   

再是,如果與人類相似的生物是來自銀河系的遠方,這樣熱心要傳授知識給人類的動機,又是什麼?他們對人類的興趣,最多也不過是觀察與利用;這樣化費心機,不惜將人 類改造以傳授知識,就必須有特殊的理由才說得通。   

因而,我不認為他們是來自太陽系以外,由各方面來設想,他們也是與地球非常接近,住在第五行星上的生物。否則的話,好不容易由瑪萊隕石中發現的氨基酸,就毫無意義 了。 

第五行星人改造了人類    

A、第五行星的構造成分,與地球極為相似。又有一說,第五行星外側的木星,是凍結的氣體,第五行星也會是輕的氣體。可是,如果這樣的話,第五行星碎片的隕石,就應當是氣體或者是冰塊。   

然而,實際上落到地球的隕石都與地球上的岩石極相似,沉沒在海中或埋在地下,也不會浮起,蒸發,偶爾挖掘到,多半是含有鐵或是炭的石塊。由此可見,第五行星與地球 的地殼的密度相近,是由相似的物質構成的。   

B、因而,形成的過程當也與地球極為相似。由最初的混沌狀態漸漸冷卻,噴出水蒸 氣,形成海與陸地,必定也經過這些過程。

而且,第五行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遠了三倍,因而也冷卻的快,海的形成也比地球早。   

生命是來自海中;因而,產生生命的條件的形成,也比地球早。由於超太古的太陽的光與熱也更強,加上地熱,當時地球還太熟,第五行星上已經有了適度的陽光與溫度。   

這樣,使海中的炭與氫複雜的結合,經氨基酸、蛋白質一連串的變化,在第五行星上就誕生了太陽系中最早的生命。   

由於太陽所給予的條件、星體生成的過程、構成物質,都與以後的地球極為相似;當 然,生物的進化過程也必定與以後的地球極為相似。首先由比較小的蛋白質形成單純的生 物,漸漸向組織複雜的生物進化,經過幾億年的演變,就產生了比地球先一步開始,與人 類相似的高等生物。   

C、當然,這不能立即就與「在空中飛行」的能力連結到一起。在前面曾經提到,第 五行星本來不是一個星,而是幾個星的集團。   

太陽系在形成時,靠近太陽形成了金星型、地球型的重星(密度大的星),遠處成形了木星、土星型的輕星(凍結的氣體星);亦即離太陽越遠,形成重星的物質越小,在重 型行星最外側的第五行星,材料已不夠製造一個重的大星,因而,就形成幾個或十幾個分 離的小星,這一說法比較有力。   

果真如此,這一集團內一個個星的引力就要小的多,那裏的高等生物,使用比較簡單的機械,較少的能量,就能脫離本身的引力圈,飛向外空。這些星,彼此的距離又近,最多也不過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有些像巨大的衛星;因而,彼此之間自由來往也比較容易 實現,他們很快的就會像島與島之間使用渡船似的,飛到各個友星上去居住。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h3932&aid=46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