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1 11:32:21瀏覽10312|回應7|推薦15 | |
最近有些人提出「公立大學學生過半」的主張,其目的是要讓「大學普及化」以及「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其手段就是「公立大學學生過半」。 早期1994-1996年李登輝時代,政策是廣設大學,減少升學壓力,但當時並不是由政府投資,而是鼓勵私立學校升格,許多私立大學和技術學院因而誕生,導致公立大學的學生比例由42%降到27%。 台灣曾經能夠擠進世界排名五百大的大學的也都是像台大、清華、交大、陽明、中央、成大等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則只有長庚曾經列入排名,最近進入英國QS四百大的是台北醫學大學,我印象中只有這些。 公立大學的師資較優,學生素質較高,而學費只有私立大學的一半,整體來說,成績中上的學生會優先選擇公立大學,成績中下的學生只好選擇私立大學,由於以上所述的種種因素,使得台灣公立大學佔盡了優勢,所以才會有人想要推動「公立大學學生過半」。 國外與台灣迥然不同 不過美國許多最頂尖的學術殿堂,像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柏克萊大學、康奈爾大學等,都是私立大學,為什麼美國與台灣的情況會迥然不同呢? 其原因在於「資源的分配」,而不是公私立的問題。台灣教育部給予公立大學的資源遠比私立大學要多,公立大學的老師保障和退休制度較佳,中上程度的學生有選擇學校的權利,那當然會選擇學費低、師資佳的公立大學,老師好、學生也好,那對於學校的發展當然有加乘的效果,想要拿到教育部的資源補助可說是輕而易舉。而學校募款的能力,由於一些企業家或是社會上的菁英人物,大多出自公立大學,捐款當然是回饋母校;而且同樣是捐款,捐給公立大學也比捐給私立大學享有更多的所得稅減免。 最後,私立大學的的各項評比比不上公立大學,教育部再根據教學成果來分配大學的教育資源,這不就照成私校的惡性循環嗎?「教育資源分配」才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醫療制度的情形 以醫療制度為例,在民國70年以前,公立醫院約佔70%,私立醫院只有30%,長庚醫院及其他法人醫院的出現,是公立醫院進步的最大動力。全民健保開辦後,付給醫院的費用,就沒有公私立醫院之分,完全都是一視同仁,現在公立醫院的看病人數降到30%,私立醫院升到70%,而且台灣的醫療也進步達到一定水準。 那病人如何選擇要去公立還是私立醫院?誰會在乎台大榮總或是長庚馬偕的屬性,「服務品質」才是決定病人前來就醫的意願。同理可證,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資源分配如果能夠公平,相信只會造成良性競爭,提升教學研究水平。 出生人口逐年遞減 換個角度來想,五年後,當87年次的國二生要升大一的時候,人數從上一年的32萬6002人劇降為27萬1450人,等於入大學的人數一下子驟降17%,換句話說,私立大學將減少24%的學生(都是私校生減少),公立大學學生將自動提升為33%。 看的更遠一點,十七年後,民國99年的出生人口只剩16萬6000人,比起現在的32萬多人,整整少了將近一半的人數,倒楣的就是後半段的私立大學,也只能關門大吉了,公立大學學生自動升為53%,還要什麼政策? 任務導向的新思維 我認為,正確的政策應該是要公平地對待公、私立大學,資源的分配一視同仁,不好的公立大學也要淘汰,好的私立大學則必須留下來。 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應該將各大學的任務搞清楚,一般大學培養通才,技職大學培養技術人員,並強力培植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維持台灣一定的競爭力和研發能力。教育部須調整供給方的思維,改為滿足任務的新行動。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