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30 15:46:30瀏覽5096|回應3|推薦20 | |
廁所女神 我想到的是,日本女歌星植村花菜唱紅的「廁所女神」,不要懷疑,那是一首感人的歌曲,描述她與祖母的互動與思念祖母之情,如果歌名不是廁所女神,我就不可能去注意聽。大概學校是想,把教育目標發給老師跟學生,恐怕大家都不看,廁所內的告示大家反而好奇去仔細看看,我猜這是學校的目的,不過我是亂猜的。 學生基本素養 紅包文化的陋習 我最近在寫台灣公衛一百年,其中有一段提到,在民國72年,政府推動省市立醫院的改革計劃,其目的其實就是要杜絕「醫師收紅包、拿回扣、兼差」以及醫院向病人收「住院保證金」等陋習,當時連最頂尖的台大、榮總也有這樣的問題。 民國67年的時候,我太太生小孩,當時我還在當兵,一個月薪餉大約三、四千,醫院的行情價是生男的要包紅包一萬元,生女的要五千元,我太太懷的是雙胞胎男生,這樣就要兩萬元,我根本無力負擔。 這種紅包文化的確是存在的,如果醫院中的老師都是這樣做,那學生們當然也會有樣學樣,那還談什麼「地球公民、利他精神」,簡直是笑話一場。所以政府才會進行公立醫院的改革,內容包括給予「不開業獎金」、「獎勵金」等等,但要求不准收紅包、拿回扣。 老師的行事風格、處世原則、價值觀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成為一種學習奉行的典範。 慈濟要求的學生核心能力,第一是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第二是發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是分析與解釋資料的能力。其中我覺得第二項才是最大的目的,訓練學生找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是真正的目的,第一項及第三項是第二項的輔助工具。 就拿傳播系來講,課程中會學習攝影、廣播、剪輯軟體等等,但這些都是工具,而目的就是要利用圖、文、聲音、影像的方式將成品呈現出來,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方法與實踐」更加重要 學校的教學目標等應該是已經匯集校內主管的意見,討論出來的結論。要達到效果,方法與實踐可能更為重要,就如同考試的時候,學生都會寫不能闖紅燈、要戴安全帽、不超速、不蛇行等等,但實際上違規的人比比皆是。 我觀察一些老師的教學方法,即使上研究生的課,還是以老師講課為主,我是覺得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已經聽了12年的課,應該要有些改變,我常舉一個例子,一個人被司機載到同一個地點無數次,都可能還不知道路要怎麼走,但只要有一次他自己開車走走看,以後他就永遠不會忘記了。所以老師應該不要只有紙上談兵,倒不如讓學生們實際操作看看,或許效果會好很多。 最近有老師邀請我演講有關「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但演講只有2個小時,要傳達的訊息很多,但學生真正能吸收的有限,大部分人是「一目十行,過目即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可以真正依照指引去實際行動,這才是最成功的上課或演講。 要教「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請學生自己紀錄生活型態,擬訂計畫,在學期過後,再檢視自己有沒有去實行計畫,生活型態有沒有改變。 「唸書」和「生活」是並行的 有時我真不知道學生都在忙些什麼?早上八點願意來上課的屈指可數,繳了那麼多的學費都白花了,錢還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把人生最黃金的四年光陰蹉跎掉了,那更是得不償失。其實「唸書」跟「生活」並不衝突,只是需要時間規劃、分配與實施。 要會讀書也要會生活 雖然說學生的本分是讀書,但一天上課的時間頂多8個鐘頭,總不會整天都在讀書吧!而且現在課業學得再好,等你出社會幾年,議題早就不一樣了。真正重要的是學習建立「觀念與態度」,這也就是學校所提倡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價值所在。 另外,我認為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養成終身的健康嗜好,最好是有一文一武,也就是至少要學一項運動,可能是各項球類、慢跑、游泳、自行車、划船、劍術等等;而靜態的休閒嗜好,諸如琴、棋、書、畫等,也要會一項。養成正當的休閒嗜好,才是身心健全的社會人。 總之,「生活教育」絕對是大學校園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