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5 14:41:05瀏覽3563|回應5|推薦15 | |
最近監察委員黃煌雄花了半年的時間,調查健保的現況,走訪了許多醫院、1000多位相關公位學者、醫師,最終寫出了一本健保體檢報告,也在台大公衛學院的江東亮院長的協助下,舉辦了一個關於台灣全民健保的研討會,重點是「醫療資源分配的改革」,其中分為四大主題。 第一主題是「失衡的醫療體系」,也就是說,台灣的中小醫院數目在減少,但大醫院和診所數目在增加;第二主題是「四大科醫師的減少」或是「科別的分佈不均」,內科、外科、婦兒科減少,眼科、牙科、皮膚科、耳鼻喉科這些專科增加。第三主題是「無效的醫療」,「洗腎」方面,台灣大約有5、6萬人,醫療費用300億左右,但大家比較可以接受,因為病人復健度比較高;而「慢性呼吸衰竭治療」方面,大約有1萬人,卻用掉了8、90億,而大多數病人在四個月到一年之間就會往生,是比較沒有意義的生命延長;再來是心臟急救工具-「葉克謨」的使用,也頗具爭議。第四主題則是「三高-看病多、檢驗多、用藥多」。 15年來的健保制度 第一波的全民健保,目標是讓「全民都納入保障體系內」,並且不分貧富貴賤,大家都能享有同樣的醫療照顧,充分實現「人人生命等值」的社會價值,事實證明第一波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波其實是在做「醫療收入的改革」,希望能夠創立一個「保險費充足」的機制,能讓全民健保可以永續經營,而最近剛通過的二代健保,就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個策略,第一是「調高保費」,第二是「提高菸品健康捐」,第三則是「非薪資所得的附加保費」,最近剛剛通過,但尚未實施,我認為執行之後,至少可以撐個5到6年。 第三波-醫療資源分配的改革 本文所談到的第三波改革,主要是「醫療資源分配的改革」,許多專家也在研討會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較有創意的是,應該要設一個「醫療品質資料的蒐集機構」,是提升醫療品質的關鍵,另一個是「臨床醫療效益評估」的機構,可以扮演公平、公正、獨立的第三者,提供衛生署及健保局未來醫療資源重新分配的一些建議。 我看體檢報告 對於健保16年來的體檢報告,我用比較生動的方式來形容,四大科的萎縮是「四肢無力」,無效的醫療是吃了很多不必要的補藥,浪費了很多錢,看病多、檢驗多、用藥多就像是人體上的三高。 唯獨失衡的醫療體系,我倒認為不見得是缺點,該倒的就要讓它倒,倒閉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許是服務不佳等等;但是該救的就要救,因為醫療網絡的健全是台灣長久以來辛苦建立的成果,也是偏遠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民眾的權益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台灣健保制度的問題並不像媒體所說的百病叢生,這些問題國外都有,我們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並不嚴重,外國許多像是得了「癌症、心肌梗塞、腦中風」般奄奄一息的程度,但是我們還有救,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還想要救健保,許多人相信這是台灣的寶,健保不能倒。 運用科技-二代健保卡 我想到的是,用科技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的IC健保卡,因為現在的通訊、網路,跟10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語,原本的規劃是將IC健保卡當成「資料的載具」,我的看法是,規劃二代健保卡,善用健保局的雲端資料庫,因為資料庫中詳細記錄每一位病人的就醫狀況,然後將IC健保卡作為保密「鑰匙」,醫師就可以依照病人過去的病史來做為診斷的參考,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健保改革持續進行 我們也要了解,醫療資源分配的改革,是需要長期投入,並不能立竿見影,其中包含社會、教育、人文、生命、社會價值等等的問題,甚至還牽涉人性以及既得利益的問題,這已經不是單純健保制度可以負擔和承受的,雖然如此,近來健保改革的一波波聲浪,表示我們的政府及人民對健保的期望非常高,這絕對是個好現象,也是台灣人民的驕傲。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