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5 17:17:54瀏覽1685|回應0|推薦16 | |
書名:甘甘苦苦的麻芛 出版機關: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作/編者:許玲慧 文 張振松 圖 出版時間:100年6月 如果雜菜煲(ratatouille)是南法最道地的家常菜餚,那麼麻芛(ㄨㄟˇ)湯就是南台中最有媽媽味道的料理。 台中市有個地方叫做麻園頭,附近有條麻園頭溪,顧名思義與「黃麻」有關,因為這一帶土地肥、水質好、陽光充足,適合種植黃麻,是麻芛的故鄉。黃麻是多用途的植物,莖的內皮或外皮可用於紡織,廣泛用於製作麻袋、麻繩、麻紗等,而其嫩葉及嫩芽稱為麻芛(台語稱為麻薏),則是好吃的菜餚,煮成麻芛湯,不但消暑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 故事從主人翁丁丁又大不出來開始,於是丁丁的媽媽想到小時候阿嬤的妙方--麻芛湯。麻芛這種蔬菜,北部的菜市場是買不到的,只好趁放暑假時回台中才有機會一嘗美食。由於麻芛帶有澀味及苦味,所以料理前必須先做好撿、搓、揉、洗等四個步驟,糊糊爛爛的葉子煮出來的麻芛湯才夠味。 這略帶有苦澀味的麻芛如何轉換味蕾,成為好入喉的佳餚,秘訣就在兩相好--地瓜與吻仔魚,然後再稍微勾一點芡,煮成一鍋黏黏稠稠的麻芛湯,苦中帶甘的湯頭就是台中好滋味。 書中還揭露一個秘密,相傳埃及豔后的美貌秘密就在於麻芛食效。黃麻原產地在埃及,通稱為「網麻」,涵義為國王的蔬菜,含有豐富的β 紅蘿蔔素、維生素A、B1、B2、C 及鉀等微量元素,難怪埃及豔后美得傾城傾國。 不過隨著物質的豐裕,麻芛逐漸從台中人的記憶中褪色,黃麻也改良為不具苦味的甜麻,但是南屯地區居民的味蕾裡還是吃不習慣不帶苦味的麻芛,因為甘甘苦苦的味道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人生乏味,只有甘苦人才吃得出箇中的好滋味。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