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番
2011/05/30 14:59:43瀏覽1038|回應0|推薦11

dvd名稱:落番

出版機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導演:唐振瑜

山版時間:100年3月

桃園飛吉隆坡的行程約4小時40分鐘,較之一百年前金門人的「落番路」,從金門到廈門、再到新加坡、轉馬來西亞的路迢迢,科技發展縮短了空間的距離,以往那種「六亡、三在、一回頭」的險境已不復存,也不再有著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相逢的送別離情,但是無論時空如何轉換,離鄉到異鄉打拼都是需要十足的勇氣,尤其是陌生的國度。

金門與「番」字相關的語彙都是與外國人有關,「落番」指的是下南洋,金門人出外打拼有三個目的地,包括東洋、呂宋、馬新,其中只有馬新才是真正的落番;到達南洋後,被當地人稱為「新客」,卻被金門的鄉親稱為「番客」,於是番客寫回家鄉的信就稱為「番信」,帶回家鄉的餅乾稱為「番仔餅」,在家鄉光前裕後所建的洋樓就是「番仔樓」。

金門落番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1860年代,地瘠民窮,為了求溫飽,只好對外發展;其次是1912-1929年間,時值民國肇造初期,軍閥割據,金門人移民至治安相對比較好的南洋;最近的一次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金門人為了避難,紛紛離開家鄉。19世紀第一批到達馬來西亞柔佛州龍引(Batu Pahat)的金門人是歐陽鐘遠,他經營漁業、貿易行成功後,帶動連鎖式移民,形成「歐厝聚落」,為了光宗耀祖,他匯錢回鄉興建洋樓,「歐陽鐘遠洋樓」就成為金門最早的一棟洋樓。

除了龍引外,本片也介紹其他留馬金門人胼手胝足的心路歷程,金浯江會館位於巴生港口的浮羅吉膽島(Pulau  Ketam)曾被大火肆虐,浴火後同鄉的凝聚力更強,一棟棟的浮腳樓就像金門的木麻黃般的堅定不移;以「肉骨茶」聞名的巴生(Klang),聚集著眾多的金門同鄉,有著「小金門」的稱號,老舊的囉哩車、簡陋的估俚(苦力)間、抽取2%佣金的九八行,道盡這個時代的滄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址的馬六甲(Malacca)早期的海上運輸業幾乎由金門人包辦,現在馬六甲的同業咸是「馬六甲山王」吳心泉、「馬六甲海王」吳仲坦的後代,而三寶廟旁的抗日紀念碑則是見證了金門鄉親的「忠貞足式」。

本片最後一個單元是「回鄉」。當年離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想過,有一天異鄉竟成為故鄉,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但是同宗的血源卻是無法忘卻的鄉愁。不管是販夫走卒或是權貴聞人,透過金門鄉親的幫忙,金僑第二代、第三代紛紛回到金門尋根,找到祖厝及多年不見的親友,一圓夙願。從丹斯里楊忠禮、拿督陳成龍、巫秀鳳及陳建良或是楊篤買等,都像鮭魚般尋著故鄉的氣息,回到孕育血脈的初始地,將祖籍與出生地連結在一起,在源遠流長的家譜中寫下族氏的丹青。

百年前金門人移民至「番屏」,滿是不忍與不捨,誠如劇末所示「我這一輩子還有機會再回來嗎?」,「在她八十幾歲要過世前的那一刻,她腦海中浮現的,會不會滿滿的都是家鄉的樣子?」透過本紀錄片,可以讓旅居馬來西亞的金門人或是居住金門的鄉親了解到祖先蓽路藍縷的艱辛--這條的出洋路,這段血淚辛酸史,這份濃地化不開的情感。「這裡是阿爸的阿爸的阿爸出生的地方,金門是我們的故鄉,要記得,我們永遠是金門人」。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pinfan&aid=5269658